莫志斌:抗战8年 湖南10余万人牺牲
红网
 
08-31 15:25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莫志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玉先 赵经纬 长沙报道

抗日战争中,日本侵华司令冈村宁次曾叫嚣:“欲灭华夏,先平湖南。”

而芷江受降日本代表今井武夫在谈到对于湖南战场的感受时,则表示:“打湖南比打中国的任何一个省都吃力。我们几乎调集了在华日军最精锐的部队,但是在湖南打了七年,该省七十八个县市,到今天宣布停战为止,我们实际占领的只有四十四个。”

“两位日军高官的一席话,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抗战时期湖南战场战略地位之重要,以及湖南战场所发挥的至关重大的作用。”今天,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莫志斌向红网大型策划《最后的胜利》报道组表示。

抗战8年 湖南有10余万人为国捐躯

“8年的抗日战争,湖南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期间伤亡的居民多达170多万,10余万人为国捐躯。”莫志斌介绍,抗战期间,平均每年湖南抽出的壮丁为29万,排名全国第一,占全国征募壮丁总数的14.6%,湖南是抗日御侮的兵员大省。

在1937年8至12月,湖南抽调19万多壮丁去支援前线抗战,占全国应征壮丁人数的19%,居全国第一。而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湖南由初期的大后方成为正面战场的最前线,担负起正面作战的主战场的重任。

莫志斌介绍,这期间数十万湖湘子弟就地补入第九战区部队。湖南人坚韧的“犟”劲,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又一次展露无余。在这期间,湖南共发生了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又叫长衡会战),湘西会战等六次大规模的战役。日军投入兵力80多万人次,伤亡20多万;中国参战部队近300万人次,伤亡达30多万……规模之大,历时之久,战况空前,超出任何省份。

第一次长沙会战,成为日军自“七七事变”以来第一次放弃攻占的地区,退守战前原有阵地,从而粉碎了日军迅速结束中国战争的梦想,也使西方各国认识到中国战场的极端重要性,开始增加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第二、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抗击了日军的反复进攻,迫使日军原路退回。值得一提的是,当第三次长沙会战获胜的消息传至盟军时,因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而郁闷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大为振奋:“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美国随后向中国提供了五亿美元的贷款,以及军需物质的支援。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同样,对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当时的英国《泰晤士报》称:“十二月七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每日电讯报》还刊文:“际此远东阴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而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历时55天的湘西会战中,中国军队毙伤日军2.4万多人,此战成为中国正面战场由败转胜的主要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进入到战略反攻阶段。

湖南战场支援了全国的持久抗战

无论是接受日军乞降的“受降纪念城”芷江,还是进行过3次大会战的“抗战文化城”长沙;无论是因顽强阻击日军而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的常德,还是创造抗战期间坚守一座城市时间最长的“抗战纪念城”衡阳;开展过轰轰烈烈抗日救亡运动,消灭侵略者的湖南,每一寸土地都书写了军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抗击外侮的悲壮历史。

谈及湖南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莫志斌认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有生力量,重挫了日军侵略的嚣张气焰,期间消灭日军20多万人次;二是拱卫了陪都重庆,增强了国民政府抗战的信心;三是鼓舞和坚定了全国民众抗战到底,争取胜利的信念;四是拖住日军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五是有力地支援了盟军抗击世界法西斯的战争。

当然湖南战场之所以能拖住日军这么久,能重挫日军的嚣张气焰,湖南的民众在其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莫志斌举例,当时祁东县白地市中心小学女教师周咏南,不仅号召学生共赴国难,而且带领独子黄天投笔从戎,考入中央军校第十六期,母亲分在女生总队,学习战场救护,儿子分在第二总队,学习步兵。

一年之后,母子一同奔赴抗日前线。周咏南后来担任第44军女兵连上尉连长,率部参加了常德会战,英勇抗击来犯之敌。

为加强西南军事运输,保证前线的需要,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修建湘桂铁路。从1937年9月开始,湘南一带民工15000人,配合粤汉铁路技工和沿线各路民工,冒着严寒酷暑,使用畚箕、锄头等简陋的工具,在一年之内筑成906.59公里的湘桂铁路,于1938年9月27日全线通车,创造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莫志斌认为,8年抗战,湖南军民以心忧天下、众志成城、百折不挠、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筑起道道铜墙铁壁,成功挫败了日军迅速占领湖南、彻底“解决中国事变”的作战计划,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持久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推动胜利的天平最终向正义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