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胜利丨淞沪会战: 湘军做出重大贡献
红网
 
08-23 16:44

(“最后的胜利”报道组记者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前合影)

(“最后的胜利”报道组记者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雕塑前合影)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坐落在上海临江公园内,纪念馆与纪念塔结合在一起,展现淞沪抗战历史)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为“最后的胜利”红旗签名)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与“最后的胜利”报道组记者合影)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郑涛 喻向阳 上海报道

上海市宝山区有一座公园,名为“临江公园”,坐落于浩淼的长江边入海口处,园内参天大树、如茵绿草,可远眺崇明三岛,俯瞰宝山钢城,静观长江与黄浦江的交汇潮水和百舸争流,景色怡人。

其实,公园内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所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今日,“最后的胜利”报道组记者来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并采访了馆长唐磊。

馆长唐磊:淞沪会战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久、参战部队数量最多的一场战役,它粉碎了日寇三个月要灭亡中国的这种企图和妄想。”唐磊介绍说。该战役汇集了中央军主力及各省地方部队共70多万兵力,与28万来犯日军浴血奋战,重创日军,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淞沪会战是自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抗日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将近百万,战斗场面极为激烈。

“淞沪会战极大地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民族精神,也掩护了沿江沿海的工业、学校、重要的机构的内迁,通过三个月的浴血奋战赢得的时间。尽管淞沪会战在最后是全线撤退了,但它为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唐磊解释说。

持续了3个月的“八·一三淞沪会战”,战争规模巨大、作战样式复杂、战斗悲壮惨烈,这是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战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广大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铸造起了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

在临江公园内,淞沪抗战纪念馆和纪念塔合二为一,淞沪抗战战场纪念碑、“淞沪抗战军民”大型雕塑、以“义勇军进行曲”曲谱为背景的水庭等文物则紧紧围绕在纪念塔的周围。展厅内收集了大量历史珍贵影像资料、图片及相关文物,很好地展现了淞沪会战历史。

目前,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已经完工,并于8月13日正式向观众免费开放。

湘军部队曾为淞沪会战做出重大贡献

根据当年参加过淞沪会战幸存老兵的口述和史料征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编著了一本书《湘军与淞沪会战》,专门记录湘军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战场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将领和事迹。在淞沪战场上,湖南将士举起爱国主义旗帜浴血奋战,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赫赫战绩。

据史料考证,湖南部队先后参加淞沪会战的部队,总共有九个师和三个旅,还有数以万计的湖南地方保安团队,在会战期间多次从省内输送至淞沪前线补充一线部队,总兵力约在八九万人,成为云集淞沪战场的全国各个地方部队中规模最大军队之一。

湖南部队参与了淞沪会战的全过程,比如,隶属湘军的第六十二师,最早登上淞沪战场。第十五师和第十六师稍后登上淞沪主战场,进入罗店、刘行间作战。一方面,湘军以其主力陆续投入淞沪主战场;另一方面,它以一部分部队在浙东、浙南和浙北沿海各县进行要塞、港口和海岸的守卫。

《湘军与淞沪抗战》主要记录淞沪会战战场上的11名湘籍抗战英雄故事,其中,湘军第十八师中将师长朱耀华的抗战事迹尤为令人感动。

朱耀华是长沙人,早年投身军旅,后在湘军服役,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37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九集团军七十八军第十八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耀华率军坚守上海大场一线。

1937年10月26日,日军连续从大场的正面发动强攻,遭顽强抵抗,最后集中坦克、装甲车开路,飞机掩护,向大场发起猛烈的攻势。

有资料显示,10月25日,日军出动一百多架飞机,对十八师阵地以及周围地区狂轰滥炸,投弹一百多吨,第十八师阵地工事被毁殆尽。日军进入十八师阵地后,朱耀华临危不惧,多次组织敢死队,携手榴弹,冲入敌群,作拼死抗争,战至深夜。

26日,终因敌众我寡,又无后援,被迫撤退,朱耀华所率十八师坚守的阵地大场失守。朱耀华悲痛欲绝,深感无颜见家乡父老,便举起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心脏,准备以身殉国,后被警卫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