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位浏阳籍抗战老兵齐聚一堂 追忆当年抗战
长沙晚报
 
08-09 11:26

昨日,刘光德(右)、刘光尧两兄弟参加了纪念活动。 通讯员 梁伟涛 长沙晚报记者 姚倩 摄影报道

长沙晚报8月9日讯 昨日,“乡望·湘聚·相守——牵手浏阳籍抗战老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在浏阳举行,41位浏阳籍抗战老兵齐聚一堂,共同追忆70年前那一段报国岁月。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参加活动。由浏阳市民革组织采写编辑的《走进浏阳抗战老兵》一书在当天的活动中首发。该书收集整理了47位浏阳籍抗战老兵的照片和口述的抗战故事。

出席昨日活动的浏阳籍抗战老兵来自海峡两岸,平均年龄94岁。其中有两位老兵特别引人注目,他们是一对抗战兄弟兵——刘光德、刘光尧老人。72年前,他们同时入伍,走上抗战之路,一个在输送连,一个在特务连。

哥哥当兵,弟弟偷偷跟着入伍

刘光德在刘家排行老四,原本是一名篾匠;刘光尧排行老五,11岁开始学习裁缝。刘光德沉稳肯干,刘光尧调皮捣蛋,不同的个性决定了他们哥俩迥异的军旅生涯。

1943年,日军侵略的战火已经在湖南肆虐。刘光德清楚地记得,当年农历七月十三,手上的篾器活刚好做完,他就跟着部队招兵的人一起去报名参军。

走在半路上,他发现弟弟刘光尧也偷偷跟在后面,说是要一起去打日本鬼子。那一年,刘光德20岁,刘光尧18岁。

当时驻扎在浏阳一带的是第100军第19师,刘光尧被师部特务连相中,刘光德则被编入输送连,负责运送弹药补给等物资。

英勇杀敌,两人都在战场负伤

当时,刘光德所在的输送连承担了19师作战时的后勤保障任务。那时补给全靠肩挑手扛,他和战友们平均每天要行军30多公里路,而且大多是山路,天不亮就出发。刘光德回忆道:“有一次,战友们好多天没吃过肉了,大家好不容易凑钱买了点猪肉煮汤喝,结果只尝了一口,日本鬼子就来了。我们匆忙转移,最后饿着肚子把物资送到了目的地。”

刘光德把头歪过去,指着耳背后面的一道疤告诉记者,这是一发炮子儿(弹片)擦着后脑勺飞过留下的一道永久疤痕,他听力也因此受损了,但万幸捡回了一条命。而他的很多战友,早上拿枪出去,晚上就再也没看到回来了。

说起当年和鬼子的战斗,90岁的刘光尧老人眉飞色舞:1945年元宵节,师部100多号人组织敢死队,清晨4时悄悄潜入日军驻地,包围了营房,用冲锋枪堵住窗口,连续射击。日军被打得嗷嗷直叫。有些鬼子冲出来与刘光尧扭打在一起,他拿起大片刀,一连砍倒好几个。半山腰的日军只看见山下火光冲天,杀声四起,却又摸不清情况,不敢下山营救,只好架着小钢炮一通乱放。

“当时我们都杀红了眼,根本没管炮弹,结果有一发炮弹下来,正落在院子里,幸好当时我正猫在窗户下,捡回一条命。”刘光尧说,这次战斗消灭了不少日军,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

《走进浏阳抗战老兵》以两人照片为封面

抗战胜利后,两兄弟回到了浏阳老家。到家才知道,兄弟俩在外杀敌的这几年,他们的母亲已去世,再无缘相见。两位老人谈及此事,眼中泛起泪花。

“父亲对我私自去当兵的事很生气,但我回家时看到他把我写的信都好好地珍藏在箱子里,几年来有厚厚一大摞,一封不少,我就知道,家始终还是我的家。”刘光尧说,回家后,哥哥刘光德继续做篾匠,他则在家里种田。

在昨日“牵手浏阳籍抗战老兵”活动中首发的《走进浏阳抗战老兵》一书,书的封面正是刘光德、刘光尧两兄弟的照片。70多年过去了,回想过去,他们说:“打日本侵略者是我们这辈子做过的最大、最光荣的事。”(记者 姚倩 通讯员 周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