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名师资源惠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新市民子女。(本文图片由雨花区委宣传部提供)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小病进社区省钱又省心。
湖南日报5月14日讯 在近日召开的雨花区小康总结大会上,一组数据让人感叹:去年雨花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97元,增长9%;新增城镇就业1.9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城乡低保救助6.8万人次,高龄老人津贴1.06万人。
腾飞的雨花就像高铁一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大道加速领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的根本。”雨花区委书记邱继兴说,要坚持把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每年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他乡似故乡
“新工作就到家门口,既能上班,还方便照顾家里。”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东塘街道芙蓉南路社区残疾居民李建民心中十分感激。近两年来,全区组织各类招聘会160余场,现场提供岗位4万余个,解决了近万人的就业问题。
怡园社区位于高桥附近,常住人口305户,流动人口5900余人,因为流动人口多,社区管理困难,为了缓解外来人口众多的矛盾,社区创新成立了“他乡美俱乐部”,积极搭建政府与务工人员的交流平台。
怡园社区风景优美、绿树成荫,体育设施齐全,社区办公室的门上都有“他乡美俱乐部”的标志,让怡园洋溢着爱的氛围,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因为社区的帮扶,生活才走上了正轨。
46岁的禹带花是邵阳人,2007年陪孩子读书来到长沙,因为没有专业技能,刚来长沙她只能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还好有了社区帮助,我从2012年开始做流动人口登记和录入工作,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禹带花对社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另外一个通过“他乡美俱乐部”改变命运的是杨通检,他因天生侏儒,加上老婆得了肾病,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家庭条件相当困难。社区干部在了解情况后,为杨通检安排了一份清扫保洁的工作,并对他进行一对一帮扶,每年提供2400元帮扶基金,还号召社会各界人士为他捐款。
现在,杨通检一家人温饱问题解决了,老婆的病也好了很多,生活自然幸福多了,“我穿的衣服都是社区送的,平时生活必需品也是去雷锋超市领取。”杨通检说,没有社区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
“小病进社区,康复回社区”
家住高桥街道的游女士最近就经历了一场闹剧:两姐妹吃了火锅后,同时出现了喉咙肿胀症状,游女生就近去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终花费五块七;弟妹去了大医院花了五六百。游女士感叹:“社区卫生院真是省钱、省力、省时,今后小毛病再不用去大医院了!”
“我区去年门诊、住院人次分别增长82.38%、49.10%,门诊、住院次均药费分别下降48.74%、16.50%。”区卫生局副书记辜大为告诉记者,雨花区形成了“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降低了市民看病费用,免去市民到大医院排队的烦恼。
2014年雨花区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区公卫大楼完成主体工程,砂子塘、洞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如期推进,改造村级卫生室7所。建设了15个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个卫生服务站,27个村卫生室。
“有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孩病了家门口就能看病。”住在雨花区圭塘街道的刘女士过去带小孩看病只能去省妇幼保健院,经常人满为患,现在有了圭塘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方便多了。
很多老年人常担心“看不起病”,而在雨花亭社区的李新发看来,通过社区医院和二、三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看病不仅不难,还很省钱。
去年4月李新发骨折,被家人送到长沙市中心医院。治疗16天后,病情平稳的李新发通过双向转诊转入雨花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康复,直到出院。“我算了一下,至少省了1000块钱。”李新发说,区里面65岁以上老人还能在社区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人转诊到大医院,可以不需要到门诊挂号,直接进病房。”辜大为说,双向转诊从2011年5月开始实施,在基层医疗机构和湖南省人民医院、长沙市中心医院等上级医院之间开展。
据了解,双向转诊指的是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设备和技术条件方面的限制,对一些无法确诊的及危重的病人转移到上一级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参加了城镇医保的居民,在开展双向转诊住院时可享受“一增一减一免”政策:“一增”,即增加患者住院报销标准,对双向转诊的患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3%;“一减”,即双向转诊的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到上级医院的免基层医疗机构起付线,由上级医院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免去上级医院50%的起付线;“一免”,即免除第二次住院须间隔28天的限制。
“同一片蓝天,同一种感受”
现读小学五年级的王同学来自武汉,今年刚转入雨花学校就读。由于来自外地,口音不同,性格内向,她很少与同学交往,但自从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扬帆小组”活动,两个多月后,王同学变得开朗了。
民众的幸福,来自教育工程的建设。有统计表明,2015年春季,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生80608人,其中务工人员子女26637人,占总人数的33.05%,约占全市务工人员学生总数的26.77%,是长沙市基础教育大区和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最集中区。
雨花区名校名师资源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失地农民子女共享,通过各个学校开展“扬帆小组”、“同一片蓝天,同一种感受”等一系列活动,让外来娃不仅“有书读”,还能“读好书”,全力铸造了教育公平的“雨花梦”。
“高位上的义务教育,走在了全省前列”。教育部原副部长陈小娅来雨花区考察工作时,高度评价了雨花区妥善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工作。
据悉,雨花区近年来加快了建设步伐。三年来,共有红星二小、砂子塘吉联小学、市一中雨花新华都学校等10所中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新增教育用地298亩,新增班级372个,新增学位17190个,投入建设经费12.5亿元。
通过建设,雨花区很多学校环境大变样,稻田中学、砂子塘泰禹小学、王家冲、红星二小等学校打造文化校园,从校园的走道到各类场馆,步步为景,处处凸显生命的美好。每个学校像公园又像花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高标准的硅胶篮球场、塑料跑道,设备齐全的学生食堂和功能室,可谓一应俱全。
此外,雨花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在2013年、2014年分别完成12所、8所相对薄弱义务教育学校的提质改造,到2015年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对名校实行“捆绑式”发展,合作兴办了雅礼雨花中学、明德洞井中学、砂子塘小学,发展规划为“一校八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扩张。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是雨花区教育局提出的教育高位均衡战略目标。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新卫深情地说:“雨花区将特色立校作为教育内涵发展,通过合理引导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可以自由飞翔的多彩梦。”(记者姚学文 通讯员龙峥嵘 罗玲 毛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