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版的《小康》杂志(2015年8月[上])以《“敢为天下先”的湖南创新》为题,刊登了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的专访文章,并将之作为封面报道加以推荐。徐守盛书记从扶贫开发、小康建设、自主创新和民生发展等角度,就《小康》杂志有关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坦诚的回答和交流。
湖小微精编此文,让我们从盛叔的论述中,一起来感知湖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所取得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来感受盛叔推进湖南全面小康的勇气与谋略。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想起五年前作为一个“新湖南人”初到湖南,已成为“老湖南人”的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感慨万分。五年间湖南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路。根据国家统计指标体系初步测算,2014年湖南省小康实现程度高达88%。
但对湖南省来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还很艰巨。尽管湖南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十,但人均均量却比较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很突出,特别是包括“三农”在内的县域经济还是一个短板,经济结构不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湖南能否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型社会”,湖南能否成为中部崛起新的增长极,湖南能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创新发展、生态保护上走出一条新路来?
扶贫
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下硬功夫就很难有根本性的突破
《小康》:今年上半年您曾说过“扶贫开发推进到现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下硬功夫很难有根本性的突破”,那么难啃的硬骨头在湖南是指什么?
徐守盛:“硬骨头”就是指湖南现在相对贫困的地区和贫困的人口。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优美,但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的区域。这样的区域过去在战争年代是我们的红色根据地,生活在里面的人是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老百姓。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了。
凡是交通闭塞、信息闭塞的区域,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比较滞后,而广大老百姓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而言也比较滞后,这些地方往往还留不住人才,人才的溢出效应相当明显。
湖南到去年底还有596万贫困人口,596万人是个什么概念呢?在国外可能相当于一个国家的人口,在国内也接近于西藏藏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总人口。要使596万人全面脱贫致富,共同来奔小康,任务是相当的繁重和艰巨。
这个问题我们这几年一直是紧紧地抓在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措施。
贫穷和困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贫困是一个大的概念,贫是指家庭有劳动力可以致富但他没有致富门路,困是指丧失劳动生产能力必须要社会来进行救助,实际上就是要政府来兜底,在596万贫困人口当中,大约还有30%是政府必须要兜底的。
要精准扶贫先要精准识贫,这个精准识贫就是搞清楚谁是贫困,谁不是贫困。在精准识贫的基础之上采取措施扶贫,还要精准地来落实责任,采取什么办法,怎么帮扶,什么时间帮扶,就是要落细,落小,落实,要落到每一个户头。关键扶贫就是扶那一部分有劳动能力,而且能够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来脱贫致富的,就要给他理清,一家一户家里有几个劳动者,可以通过什么渠道来进行致富,要把这个思路给理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精准识贫的基础上精准扶贫,同时要精准落实扶贫管理责任,最后带着我们广大老百姓共同富裕。
这部分贫困地区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抓起,投入量相当大,加之又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低碳发展路径该怎么走,过去没有相似的经验,需要重新在实际工作当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社会协调发展途径,这就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果对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不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和措施,不举全省上下之力,就不可能在短期之内解决他们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的问题。
《小康》:我知道您进行了很多亲自的帮扶,比如说4月份您去了芷江侗族自治县,那么当地的状况现在怎么样?
徐守盛:我到湖南工作5年多了,前后有两个扶贫联系点,一个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第二个是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我主要把它作为一个点,深入到群众里面去做一些调查研究,也就是精准入户,访贫问计,如何来共同探索致富的路径和门路。我是带着部门的同志下去做调查研究,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给他们想办法出主意,进行致富。
全面小康是一个总体目标,第一步首先要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不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共同富裕,就不可能达到全面小康。没有596万人的脱贫不可能实现小康,也不是一个全面的小康,也不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体现。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了7个省的省市的座谈会,就如何动员全党的力量来抓好扶贫中心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和动员。湖南正在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湖南省委要采取一系列的动作和措施,7月20号召开的全委扩大会议要形成一个决议,向中央立下军令状,要动员全省上下的力量,全民发动,举全省之力解决这部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
就湖南的整体情况来说,我们首先要解决三件事,第一,对区域要进行差异扶贫,差异扶贫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第二,要提供政府的公共服务,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第三,要抓好教育,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除了提供义务教育,我们还要根据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良性引导,告诉他们并不是考大学或考名牌大学才是唯一的路,要因人而异,因户而异,参加职业培训或职业教育,掌握技术就能够脱贫致富,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小康
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总抓手”,分类指导,分类施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小康》:我们了解到湖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实施分类指导的方法,那么,在具体实施上应该如何进行分类,对发展成果应该如何进行考核?
徐守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宏伟目标之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目标,也是湖南人民的殷切期盼。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2013年7月,湖南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做出了分类指导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决策,强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总抓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决策。通过深刻分析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省情特点,清醒认识到,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差距大,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突出问题。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就是要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施策。
湖南省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类:
一是实行区域分类。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已基本形成了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区、大湘南和大湘西四大区域板块,与此相对应,获批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武陵山片区区域开发与扶贫攻坚示范区等四个国家战略规划。
我们顺应区域发展的现实格局和战略定位,将全面小康建设划分为四大区域板块,即长株潭地区,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洞庭湖地区,包括岳阳、常德、益阳三市;湘南地区,包括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大湘西地区,包括邵阳、娄底、怀化、张家界、湘西五个市州。
这样分区域指导,有利于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全面小康建设统一起来,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有利于把对区域的分类指导与市(州)对县(市区)的管理统一起来,更好地调动市(州)的积极性,落实全面小康建设责任;有利于把实施国家战略与推进全面小康统一起来,更好地利用政策机遇,发挥政策效应。在分类指导中,我们考量四大区域板块发展基础、功能定位和小康进程不一样,明确了各自全面小康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战略目标。
二是实行县市区分类。湖南区域发展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县域这一块很薄弱,而且参差不齐,小康实现程度总体在75%以下的县占40%左右。因此,我们牢固树立“强县才能强省”的理念,坚持把县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主体,实行目标任务到县市区、政策措施到县市区、工作责任到县市区、考评监测到县市区。
根据县与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小康实现程度、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等差异性大的实际情况,把湖南省122个县市区大致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27个中心城市区和长株潭经济强县,基本对接长株潭区域板块。第二类是47个城乡复合型县市区,基本对接洞庭湖和湘南区域板块。第三类是48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本对接大湘西区域板块。
对县域进行三级分类,实施指导和考评监测,使得各县市区的起步平台基本一致,既体现了梯度推进,也兼顾了竞争和考评的可比性、公平性和持续性,从而能更好地调动县市区争先进位的积极性,从面上推动全省小康建设。
对发展成果的考评,是推进全面小康的“指挥棒”。我们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不用一个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考全盘,从三个方面对市州和县市区进行考评监测。
一是分层次制定考评指标。对市州的考评,采用国家统计局重新修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五大类39项指标。对县市区的考评,参照国家统计局指标体系,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一、二、三类县设计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和生态文明五大类,分别设定22项、23项和24项指标,各项指标分别设定了到2020年的目标值和计分权重,加大了经济指标的分量。
这样设置,既体现了中央的精神,又切合湖南的实际,既体现了“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要求,又突出了经济发展和以人为本,既强化了同步全面小康,又体现了梯度推进。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二是不断完善考评办法。针对这些年来各种考评考核过多过滥的状况,我们改革精简考评方式,以全面小康考评总揽各项考评考核,把县域经济考核、扶贫开发考核和一些单项的考核尽可能纳入全面小康的考评当中,实行项目精简、数据共享,提高考评质量和权威性。同时,我们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限制开发区域的县市区不考核GDP,增加质量效益和结构性指标权重,更加强化考评考核的正确导向。
三是运用好考评结果。考评不是最终目的,但考评奖惩是最能促进工作、最能体现“有为才有位”的有效手段。我们注重用考评结果促进工作、推动发展、激励干部,每年根据对市州和县市区的考评结果,实行奖优罚劣。一方面对获得考评优秀的单位,在经济上给予政策资金等奖励支持,在班子建设和干部使用上给予激励和优先;另一方面,对连续三年排位靠后的单位,予以通报和责任追究。我们通过对2014年度的考评奖励,有效激励了各地争先创优、竞相发展,充分发挥了“指挥棒”作用。
创新
湖南走自主创新之路,其势已成,其时已至;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小康》:您刚才提到的很多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今年在“两会”上又提出了将湖南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范围,那么从省内的角度来讲,将如何进行推进呢,与东部这些发达省份相比,湖南的创新会体现出哪些优势,您可否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给我们?
徐守盛:湖南人的血液里面流淌着创新的元素,湖南的文化底蕴首先是敢为人先。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离开湖南人就写不了。我常跟同志们讲,我说没有湖南就没有毛泽东,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还有我们的今天吗?
▲坐落于湖南长沙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雕像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不创新肯定就要落后。创新也是湖南高速前行、富民强省的不二之选。这些年来,我们坚持用“创新”转方式、建“两型”,用“创新”来铆足后劲、抢夺发展制高点,用“创新”来提升湖南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使之成了一张耀眼的“湖南名片”。
长株潭地区是国家第12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何能获批呢?因为湖南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呈井喷式涌现,仅2014年就新实施13个省科技重大专项、63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00多项,认定技术合同2400多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2亿多元。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新获国家“973计划”支持,立项数列中西部省份第一位。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实现大面积亩产1026.7公斤,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再次荣登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首,获得“三连冠”。自主设计建造的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正式投产,成功打破大功率变流装置芯片国外长期技术垄断格局。
比如由袁隆平院士带头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我们个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能够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除了杂交水稻,其他一些新型农业湖南在全国一直是领先的。另外,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填补了国家的一些空白。现在的南车集团,不仅进行各种车辆的制造,它还拥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现在大容量的IGBT,这是一个很了不得的产业,这个产业将来我们要培养成一个千亿元的产业。与此同时,包括3D打印和其他电商的关键部件的创新制造,湖南都走在全国前列。
湖南走自主创新之路,其势已成,其时已至。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在科技创新方面,总体上湖南还有明显的差距。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湖南特色的创新资源。湖南拥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1000余家,30多个世界级国家级研发中心和实验室,拥有中联重科、南车时代、海利化工、隆平高科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排全国第5位的国家级科技奖项和发明专利数量、第8位的创新绩效和第10位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是有比较雄厚的创新人才队伍。湖南省拥有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一批知名高等院所,全省有109所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居全国第五;高端创新人才比较密集,拥有两院院士5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3名,留学归国人员和海外专家1000人以上。
三是有差异化的创新平台。湖南除了利用特色科技资源创建的创新平台,还得到国家的支持,建立了中部地区特有的创新驱动平台。2014年12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将成为湖南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我们现在也在进一步地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实施,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来选择我们湖南省的战略定位,重点进行突破。只有集中拳头把自身的优势千方百计做好,才能为国家工业、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湖南应有的贡献。
《小康》:谈到湖南的领先创新,不能不提湖南发达的文化娱乐产业,很多人心中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湖南能够发展出这么红火的文化娱乐产业,这一产业能否成为湖南崛起的一种动力呢?
徐守盛:在“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湖南省规划了7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其中之一。湖南也学习了兄弟省份的一些“十二五”培育的新产业和战略重点,发现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省的战略重点来打造的还不是很多。在“十三五”规划中,湖南还将继续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重点。
到去年为止,我们整个文化产业的产值有1600个亿,占GDP的5.2%。为什么湖南人在这一块一直是领先呢?首先我们有创新的氛围,从湖南省来说,历届党委和政府留下来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鼓励创新、创业,容忍失败,鼓励他们站起来再干。因此,我们把这个叫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失败后会有一个系列的扶持激励政策,这令社会上形成一个很好的创新氛围。
▲世界品牌实验室2015年(第十二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显示,湖南广播电视台排名总榜90位,稳居省级卫视第一
与此同时,我们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一系列的优待政策,这种政策首先就是吸引人才,没有人才一切无从谈起,有了人才就有了无限的创造空间。湖南卫视之所以能够这么红火,无外乎就是人才的聚集,而人才聚集起来就会有一个良好的效应,我们未来还会继续这样做。
民生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湖南要赶超全国人均水平,仍需努力
《小康》:您曾说过江苏是您的家乡,甘肃是您的第二故乡,到了湖南,您就是新湖南人。5年过去了,您已经成为一个老湖南人了,对此有什么感受呢?
徐守盛:我到湖南来工作,感到自己的压力很大,任务很重。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全国的第10位,而且这几年改革发展的步伐很快,在这个基础上要再向前推进,发展的压力很大。
与此同时,湖南也是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特别是新中国奠基人毛泽东主席的故乡,我们在这一片红色的土地上工作,每天都怕做不好自己的工作,有负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我们的期盼。
对我们在湖南工作的同志来说,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就怕做不好工作有负于这片红色的土地,就怕广大老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我们手上实现不了。
▲长沙世界之窗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雕像
《小康》:今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5年来湖南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那么您如何评价湖南这5年来的发展?
徐守盛:湖南近年来确实有很大的发展,这个发展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之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达到的。
“十二五”期间,我们不仅经济总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人均的均量上了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我们为“十三五”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2014年,湖南省GDP总量27048亿元,前四年年均增长10.9%,高于规划目标和全国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前十位。人均GDP40287元,比2010年增加15568元,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地方财政收入2259.9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4%,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就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了,大交通的框架已经形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居全国第五;高铁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居全国第一。湖南已经进入到高铁的时代。
其次,湖南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迈出了建设的步伐,2014年,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14.5:45.8:39.7调整为11.6:46.2:42.2,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作用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7%。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2.5%,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49.28%,比2010年提高5.98个百分点。
再者,湖南创新发展转型已经成为社会的最强项,还有,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达成全省上下广大人民的共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纵深推进,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省单位GDP能耗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下降,耕地保护加强,城乡环境整治全面推进,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一号工程成功实施;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7%以上,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湘江望城段的蓝天碧水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民生有所改善,我们的财政收入不是很大,但是我们支出了5600亿左右,70%都是用在民生的建设上,水电路气房,基本上老百姓都看得清清楚楚。2014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6570元和10060元,是2010年的1.6倍和1.8倍。现在经济结构调整的下行压力很大,但老百姓感到自己生活得很有滋味,政府每年的投入还在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湖南省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平衡的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发展质量相对较低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观,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三个短板束缚还没有根本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亟待破解。
尤其是贫困地区和贫困面占的比重还很大,经过60多年了,湖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人均水平还没有达到全国的人均水平,从全国的人均水平来比较,湖南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同时又要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达到党中央对我们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盼。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十三五”期间,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一系列决策部署,做好规划,科学谋划新的举措,进一步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安全发展,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湖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