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胜利|老兵彭国臣:川军湘兵转战五省
红网
 
08-07 15:16

红网新宁站8月7日讯(分站记者 李中 通讯员 李兵勇 范俐元)“在外面当兵(抗日)从来没想过还能活着回到家乡,没有想到还有今天(好日子)”8日5日,98岁的新宁县抗战老兵彭国臣(现用名:彭永保)回忆起抗战生涯,还有些感慨。

1917年出生的新宁人彭国臣,抗战一开始就从军出湘。“我的身体得益于参军,在外面转战了8、9年,练就了一副好身板,村里头和我同年的人,基本已不在世了!”老人拍拍自己的胸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从小胆子就小,20岁当兵后经历过太多残酷的战争,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啊,要是没有战争,该多好呀!”老人的家人则悄悄告诉记者。

据彭国臣老人回忆,抗战初起,正逢国民党部队来新宁、武冈两地征丁,年仅20岁的彭国臣被分配到76军135师405团。这是一支川军的补充部队,彭国臣随部队直接从新宁走路去成都,足足徒步行走了2个多月,接下来便是集中训练8个月,由于演练未能达到上级领导的要求,又延长了4个月。最后上级来命令所有的四川部队全部投入抗日战争中。他入伍后的第一任团长叫陈耀煌,长沙人,当时已是64岁的老人了,师长叫祝夏年。参军后,彭国臣先后辗转湖北、陕西、四川、河南、河北等多地参加抗击日军的战役。

据回忆,彭国臣老人参加的第一场战役在陕西南山,他担任重枪手。有一次,他们团与日军正面交火,当时他身边负责弹药供给的三个战友牺牲了两个,弹药供不上了,他敏感地察觉到敌人将集中火力打击机枪手,于是他向班长提出要求变换机枪手位置,按规定必须上报排长同意才能更换阵地,但当时战火激烈,班长没有办法与排长取得联系,情况十分危急,他没有死守阵地,而是主动变换了机枪手的位置。他们前脚刚走,就听到后面一声巨响,刚才的阵地已被日军的大炮击中,变成了一个大窟窿。为此他得到了上级的奖励,师部任命他担任排长一职。在陕西潼关的一个战役中当时正值大年三十,战士们已摆好了猪肉、鸡肉,锅里的饭也熟了,准备一起吃个年夜饭开心的过年,突然接到上级命令马上渡过黄河抗战,于是他们立刻动身,扔掉了所有备好的食物,整装待发。当时日军死守沿线31个渡口,他们不得不选择晚上渡河,在与日军驻地相距8里地的地方借着夜色悄悄渡河,并在另外两个团的掩护下顺利渡过黄河。在天亮打响的战役中,他们消灭日军100多人,将俘虏的日军交给师部后继续前行抗战。

他们当时的抗战条件非常艰苦,行军主要靠走路,有一次他们接到命令要在三天三夜走完360里路程赶到目的地。于是他们没日没夜的走,一到目的地完全累趴了,放下身上的行军包倒头就睡着了。老人回忆说,他在湖北参军的时间最长,打了很多场战役,以前没有红砖屋或土砖屋,都是木房子,在湖北沙县的时候,日本鬼子每到一处就把老百姓的门槛、床架拆下来当柴烧,烧了10多里远,都成了灰烬,老百姓对他们深恶痛绝。上级派了他们三个军近18万人去抗击日军,当时行军主要靠走路,在离日军180里路远的时候,被他们发现了,于是日军逃之夭夭了。

“这仗啊打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造孽啊,在四川万县时,我们打完伏击后一大早就潜伏到村后的山里去了,日军为扫荡我们,用50多架飞机投炮到村子里,当时满天满地都是火,老百姓看到家里着火了都急急忙忙跑回来搬东西,日军发现后,又投下几十发炸弹炸死近600多人啊,剩下5—6岁或7—8岁小孩子从白天哭到黑夜,造孽啊!”回想起当年战争的惨烈,彭国臣老人眼泪就下来了,身子颤抖不已。

抗战期间,除了战斗的惨烈与牺牲,让彭国臣记忆深刻的,还有国军里普通士兵总是吃不饱、被克扣的窘境。彭国臣回忆,在陕西抗战期间,自己6年多没吃过一碗米饭。彭国臣从军来“第一碗饱饭”,是抗战后部队在湖北向解放军投诚时,解放军战士提供的。也就是这样,离家出湘抗战十年后,彭国臣被遣散,踏上了回家的旅途。从湖北回新宁花了40天,“解放军按每天80里的行军速度计算好从湖北到新宁总共需要40天,把每天所需的伙食全部计算好,并发放给我。”提起解放军,老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现在老人的衣食住行都由侄孙照顾。随着年龄的增长,彭国臣老人的身体也每况愈下,经常受一些疾病困扰。“前两年县领导来看他的时候,他还能担70—80斤重的东西,现在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老人的侄孙告诉记者,“现在天气好的时候,在我们的照顾下,在院子里走一走,晒晒太阳。每当有人来看他,给大家讲述抗日战争的故事是他最幸福的时光,情绪也格外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