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系湖南唯一
郴州日报
 
06-30 10:53

(在北湖公园游玩的市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记者 陈建平 摄)

郴州日报6月29日讯  日前,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了《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评选出了中国最具幸福感的30座城市,郴州成功入选并排名第25位。作为全省唯一当选的市州,郴州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省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权威——该排行榜来自以“专业、客观”驰名业内的知名机构,评选指标注重市民的切身感受

作为一家在城市竞争力研究领域耕耘近20年的专业机构,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与我国的香港、深圳、台北、澳门、杭州等上百个城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每年都会发布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十佳投资环境城市、十佳空气质量城市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该机构的《GN中国幸福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满足感指数、生活质量指数、生态环境指数、社会文明指数、经济福利指数在内的5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47项三级指标,评价对象是我国所有的大中小城市。

该评选体系对城市幸福感的定义是:城市市民主体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其特征是,市民普遍感到城市宜居宜业,地域文化独特、空间舒适美丽、生活品质良好,生态环境优化,社会文明安全,社会福利及保障水平较高。

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此次评价中跌出前30,表明这一评价体系偏重市民的直观感受,“不唯GDP论英雄”。

“该机构评选的指标体系、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以及评选的客观性、准确性在业内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与好评。”长期关注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市统计局企业调查队队长李日光透露,“去年,《人民日报》等央媒也引用了该机构的部分研究成果,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论述。”

“这类评选往往通过问卷、电话、随机采访等形式直接向市民或一些社会组织进行问询,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客观性。”李日光说。

荣光——打破“资源型城市”魔咒,郴州正越来越受到各类研究机构的关注,多次入选全国性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纵览各类城市竞争力排行榜,“资源型城市”往往“望榜兴叹”,难以得到专家的认可与关注。有业内人士指出,“傻大黑粗”的产业结构,较大的转型压力,较差的生态环境,复杂的社会环境,是“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歧视”的由来。

实际上,在《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中,郴州是名符其实的“少数派”。

这份榜单中,青岛、杭州、珠海、哈尔滨等13个城市,是省会或副省级等政治、经济地位较为特殊的城市。

其余17个,则为普通的地级市。

而30个城市中,只有东营、郴州、抚顺是在全国的产业布局中被定义为比较纯粹的“资源型城市”。其中抚顺和郴州同为国家森林城市。

三座“资源型城市”的“逆袭上榜”之路,十分相似:利用发达的交通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为发达的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同时近些年来一以贯之的坚持生态发展,并在民生改善领域不遗余力的投入。

而郴州的步子,又比东营、抚顺两位“北方工业老大哥”走得更快一些。因为,这已经不是郴州第一次入围全国性的城市竞争力榜单。

早在去年,郴州就成为《瞭望东方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联合评选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候选城市。同年,郴州还成功当选中国社科院评选的中国200个最宜商城市之一。

今年,郴州又继2013年后,再次当选全国电商发展百佳城市,并连续多年当选全国空气质量最佳城市。

当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对郴州“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次集中褒奖、集中认可。因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正是一个地方发展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

影响——为建设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城市聚人气、聚财气,为郴州谋求发展“新突破”凝聚信心与共识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资金的关注度、投资者的信心程度,是城市能否形成“虹吸效应”的关键性因素——这正是入选城市竞争力榜单的意义。

在西方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标准普尔”等评价指数和榜单,对资金流动、产业转移有着决定性的导向意义。

“我国的经济环境评价体系还不是特别成熟,但对投资者、旅游者的引导效应仍然非同小可。”李日光说。

考虑到资金和投资者的趋众心理和“羊群效应”,此次当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可谓是今年郴州继成功举办矿博会后的又一发展“红利”。

一方面,榜单的广为流传,特别是借助互联网的“几何式”传播,进一步增强了郴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再次引发了市场、投资者对郴州的关注。

另一方面,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郴州的认可,让投资者增强了对郴州发展的信心。

最重要的是,郴州广大市民在微信、QQ里广为传播这一榜单,进一步增强了郴州人的自我认同和城市自豪感。

这一切,为郴州加快建设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汇聚了人气、财气,为郴州谋求发展“新突破”凝聚了信心与共识。

当选中国最幸福感城市,对郴州加快发展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郴州,好戏在后头!(记者 何一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