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半年全球车市排名:中美日仍为前三甲
盖世汽车网
 
07-23 10:35

盖世汽车讯 车市中考完结,盖世汽车网盘点了上半年汽车销量最高的十大国家市场,以供读者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不同统计口径,排名可能存在变化。例如印度乘用车销量不及德国,但轻型商用车和重型商用车销量较高,最终总销量超过德国。各国家行业组织给出的数据不尽相同,不过总体上对排名影响不大。

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车销量前三甲国家名次依然未变,仍为中国、美国以及日本。俄罗斯由于遭受连续下滑,已然跌出十名之外,意大利则因增长势头良好补入第十名。另外,巴西上半年销量跌幅也较大,由去年的第四名下跌至第七名。

以下为各国具体销量数据:

第一名:中国

中国车企上半年销量前十位洗牌 乘用车市两年来首跌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和统计机构数据,今年6月份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出现两年来首次同比下跌,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下滑1.1%至144.1万辆。

6月份中国车市的变化引起了外媒的关注。彭博社报道称,根据乘联会数据,6月份中国汽车零售销量同比下跌3.2%至143万辆,这是中国汽车月度销量两年来首次滑坡。经过盖世汽车网查证,6月广义乘用车国内销量(可视为零售)1,429,676辆,去年6月则为1,476,540辆,同比下降3.2%。

而从批发销量角度而言,广义乘用车6月份销量为1,520,259辆,同比也是下滑3.2%。狭义乘用车6月批发销量1,441,361辆,同比下跌1.1%。

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1209.50万辆和1185.03万辆,同比增长2.64%和1.43%;其中乘用车产销1032.78万辆和1009.56万辆,同比增长6.38%和4.80%。

第二名:美国

美国上半年汽车销量852万辆 大众汽车止跌抬头

2015年6月份,美国市场轻型车新车销量为1,476,472辆,而2014年6月份销量1,421,114辆,同比增长3.9%。今年上半年,美国市场轻型车新车累计销量达到8,523,058辆,而去年同期轻型车新车累计销量为8,164,647辆,同比增长4.4%。

根据当月销量推测全年,季节性调整年化销售速率SAAR(Seasonally Adjusted Annual Sales Rate)为1,716年,略低于预期,也不及5月份1,778万辆的最高值,但超过2014年6月的1,691万辆。总体看来,今年美国车市有望实现1,700万辆以上销量,这也是2001年以来首次达到1,700万辆,或者史上第三次。

优惠折扣方面,6月份平均为2,846美元,较2014年6月高出3.6%,较2015年5月下降0.4%。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结果,美国车市近来整体向上发展,主要受三大经济因素影响:首先是较低的燃油价格;其次是失业率不断下降;民间的金融信贷资质状况也在改善。

第三名:日本

日本车市连涨3个月 6月新车销量同比涨5.4%

据日本汽车经销商协会JADA(Japan Automobile Dealers Association)发布的数据,今年6月份,日本普通乘用车注册销量为116,960辆,较去年同期的110,458辆增长5.9%;计入小型车,上个月乘用车注册销量同比增长4.6%,达到239,582辆。如果加上卡客车,日本6月份汽车总销量为279,375辆,去年同期销量为265,171辆,同比增幅为5.4%,这也是该国连续第3个月实现销量增长。

去年4月份,日本政府对消费税进行了上调,随后该国车市连续下跌了3个月,虽然在7月份小幅回升了0.6%,但从8月份开始直至今年3月份该国销量均陷入下滑,4月份该国新车销量止跌回升,同比上涨5.0%,5月该国新车销量继续保持小幅增长。

此外,按照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JAMA(Japan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数据,若将排量600cc以下的微型车包括在内,6月份日本新车销量由去年同期的452,555辆下跌2.2%至442,631辆;而上半年中,日本累计新车销量为2,676,634辆,去年同期为3,005,806辆,同比跌幅为11.9%。

第四名:印度

印度6月新车销量微跌0.3% 轿车增速放缓

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SIAM)的数据显示,受轿车销量增速放缓及多功能车/微型货车销量持续疲软影响,今年6月份印度车市乘用车销量自去年10月以来首次出现下滑。

综合轿车、多功能车与微型货车,今年6月份印度乘用车的整体销量同比微跌0.5%至217,642辆,去年同期销量为218,828辆,这也是该国乘用车市场自去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销量下滑。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4月以来,由于印度受季风侵袭以及消费者期待政府下调利率,因此该国市场乘用车需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结合乘用车与商用车的销量,今年6月份印度整体汽车销量达到了269,088辆,较去年同期的269,907辆微跌0.3%。

今年上半年,印度汽车整体销量累计达到了1,684,280辆,去年同期累计销量为1,601,768辆,同比增幅为5.2%。

第五名:德国

德国车市止跌回升 6月新车销量增13%

根据德国机动车辆管理局KBA(Kraftfahrt-Bundesamt)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德国乘用车注册量达到了313,539辆,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2.9%,逆转了5月份销量下跌趋势。上半年中,德国累计乘用车注册量达1,618,949辆,同比增长了5.2%。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称,由于5月份工作日较少,德国车市出现今年以来的首次下滑。VDA同时还预测,今年全年德国乘用车注册量将在去年304万辆的基础上提升2.5%。

第六名:英国

英国6月新车销量增7% 上半年销量创新高

英国汽车制造商协会(SMMT)公布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英国市场乘用车注册量同比增长12.9%至257,817辆,去年同期为228,291辆。截至今年6月份,英国车市的增长态势已连续保持了40个月。

今年上半年,英国累计乘用车注册量同比增长7.0%至1,376,889辆,创同期销量历史新高。此前同期最高记录为2004年的上半年的1,376,565辆。

SMMT在报告中指出,较低的贷款利率及新产品的推出继续刺激消费者的购车需求,此外,由于超低排放汽车(ULEV)的需求上涨,SMMT CEO MikeHawes预计该国今年全年销量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第七名:巴西

巴西6月新车销量跌两成 乘用车跌17%

巴西全国汽车经销商协会(Fenabrave)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该国车市依然未有起色,新车销量同比跌幅仍在两成左右。

今年6月份,巴西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了17.1%,销量为175,269辆;轻型商用车同比下滑25.12%至29,354辆。综合轻型车与重型卡客车,巴西6月份总体新车销量为212,532辆,去年同期为263,557辆,同比跌幅为19.36%。

上半年中,综合轻型车与重型卡客车,巴西累计新车销量为1,318,984辆,与去年同期的1,662,837辆相比,跌幅达20.7%。

第八名:法国

法国6月新车销量同比增14% 仅奔驰下跌

法国汽车制造商协会(CCFA)近日公布了该国6月份新车销量,今年6月份,该国乘用车销量达到225,645辆,较去年同期的196,233辆上涨了15.0%。

上半年,该国乘用车注册量累计达到1,017,500辆,去年同期为958,752辆,同比增长6.1%。

轻型商用车方面,上个月法国共计售出40,906辆,同比增长了10.5%;前六个月中,法国轻型商用车销量也比去年同期微增0.8%至192,409辆。

综合乘用车与轻型商用车,6月份法国新车销量为266,551辆,较去年同期的233,257辆增长了14.3%;上半年,该国累计新车销量为1,209,909辆,同比增长5.2%。

第九名:加拿大

加拿大车市连增27个月 6月轻型车销量同比涨1.2%

根据汽车咨询公司DesRosiers统计的数据,得益于轻型卡车(皮卡与SUV)及豪华车的强劲需求,上个月加拿大轻型车销量连续第27个月保持增长,同比增幅达到1.2%。

今年6月份,加拿大轻型车销量由去年同期的175,678辆提升1.2%至177,857辆,创下历年同期销量新高;其中轻型卡车销量达到109,400辆,同比提升11.5%,轿车销量则继续下滑,同比下跌11.7%至68,457辆。

今年上半年中,加拿大轻型车累计销量达到933,439辆,较去年同期的909,182辆上涨2.7%;其中轻型卡车的销量同比提升6.9%至561,436辆;轿车销量为372,003辆,同比下滑3.1%。

第十名:意大利

意大利车市连涨10个月 6月新车销量提升14%

意大利汽车工业协会(ANFIA)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上个月该国新车销量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截至6月该国新车销量已经连续增长10个月。

今年6月份,意大利新车销量为146,682辆,较去年同期的128,272辆提升14.4%;上半年中,该国累计新车销量由去年同期的758,064辆增至872,951辆,同比增幅为15.2%。

第十一名:俄罗斯

俄罗斯上半年车市跌36% 中国车企滑坡六成 部分退出

根据AEB欧洲商会数据,2015年6月份俄罗斯市场总计销售了140,161辆轻型车新车,对比2014年6月份的199,398辆,同比大幅滑坡29.7%,不过已经较此前收窄到30%以内,显示出3、4月份超过四成的跌势得到少许缓解。

今年上半年,俄罗斯车市累计轻型车销量为782,094辆,去年同期销量1,229,931辆,同比大幅滑坡36.4%。业界仍将俄罗斯车市的阴影归结于西方政治经济制裁、原油价格暴跌、卢布汇率贬值等几大因素。无论是进口车还是当地生产的车厂,都遭遇了严重的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