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任达兵撑船送孩子们渡河去上学
船在河中行驶
上游的虎渡口水电站开闸清淤,本是枯水季的松江河难得再度欢实起来。下游碗森村的任达兵看着涨水的河面,愁眉不展。他的身后,是几十个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的孩子。
以松江河为界,河的这边,是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碗森村,河的那边,是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两省接边之地,兼之山高谷深,脱贫依然是这里的主调。
两个小山村抱团取暖,早在1950年的时候,两个村子就在磨老村联合办起了磨老小学,贵州已连续64年派教师到校任教,任达兵算是第10届。不过就苦了碗森村的孩子们,每天坐渡船往返两岸,学校的老师自然承担起摆渡人的角色,任达兵算是第3届。
打量着湍急的河面,任达兵无奈摇摇头,携孩子们向上游水流平缓处走去。沿着沟沟坎坎和田间地埂,一条小路被踩踏而出,雨落坡滑,任达兵不时回头嘱咐孩子们留意脚下,高年级也自觉挽住了低年级的胳膊。
在河滩处安顿好孩子,任达兵引来渡船,10个人一拨,约莫一顿饭的功夫,40个孩子平安过了江。而在十几分钟路程外的磨老小学,校长龙林刚早在教室房檐下烧起了炭火,等着孩子们把被雨水沾湿的身子烤得热气腾腾。
不过,对任达兵来说,最难过的恰恰不是涨水,而是枯水。“每年到11、12月间,水深只及膝盖,不能开船,只能背着学生一个个来回。”山区湿寒,水温虽仍在零度以上,但刺骨不输刀锥。
就这样,这么多年来,这条江上的这条船,没有发生一起水上安全事故。但并不是每次接送学生都是风平浪静,今年4月中旬,一场大雨让松江河的水位超过了停渡线四五米,江岸被淹过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涨水一旦超过停渡线,我们贵州的学生就得停课,每年至少有10来天。”任达兵说。
“任老师值得托付,把孩子交给他很放心。”碗森村六组80岁的黄彩连老人说,把两个孙孙交给这么好的老师,儿子和儿媳在外面打工踏实多了。这40个孩子当中,有30个是留守儿童,对他们而言,任达兵既是老师,又是父母。
松江河的横亘,不只苦了碗森村上学的孩子,还有磨老村的村民。磨老村有500多亩耕地,其中8成以上都在河对岸的贵州境内。秋收春种,两岸交通往来,全赖这小小渡船。
修一座桥,一直是两岸村民的心声。不过,松江河委实跨度不小,丰水期单河面宽度就在150米左右。若是能通机动车的大桥,投资要在千万元级别,投资大而效益小,怕是难为了两边政府。“如修大桥造价太高,难以实现,修一座吊桥该可以吧。” 磨老村村委会主任龙乔生说。
这不仅是黔湘松江河两岸孩子们的求学桥,更是两岸百姓的“连心桥”。(记者郝迎灿)
贵州松桃县回应:在建村级小学暂无修桥打算
2月26日,贵州省松桃县外宣办主任华坤告诉记者,松桃县政府2013年时计划在河上修桥,县教育局和县交通局的人去现场看过之后发现,若是能通机动车的大桥,投资要上千万造价太高。“即使铁索桥或吊桥造价也要几百万。”迓驾镇政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政府拿不出钱来,县领导也一直在跟上级部门争取资金。
“县里面现在基本没有修桥的打算了。”华坤透露说,碗森村从2014年开始修建一所村级小学,以后村里的学生就不用渡河去上学了。学生上学的问题解决了,现在主要就是磨老村在河对岸的耕地问题。“如果要修桥,我们松桃县财政力量实在无法承担,只能看湖南方面如何解决了。”(刘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