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脱贫攻坚三湘行|稻+种养模式在沅陵: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赞声一片
红网时刻 字号:
2018-10-18 09:48:48

【编者按】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湖南省高校师生是积极的参与者、践行者、推动者。“发挥高校优势,建功脱贫攻坚。”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化智慧为力量的行动指南。高校作为人才库和智力源,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深入对接贫困地区内在需求,有效提升了服务脱贫攻坚的工作实效。通过深入走访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师范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院四所高校的相关点,与驻村干部、高校师生、当地群众密切交流,红网时刻推出《高校服务脱贫攻坚三湘行》系列报道,充分展示全省高校在脱贫攻坚中的生动实践。

精心引进了辽蟹品种,“稻田养蟹”水产养殖在沅陵开始推广,每亩可增产约三千元。

联合视察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园,探讨校地合作新方向。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派出科技副县长形式助推沅陵县科技发展,帮助沅陵县向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评“湖南省新型片式电厂及先进制造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厂生产的被动元件,大部分供应苹果、华为等手机厂商。

“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园”湖南辰龙关碣滩茶庄园中的十里茶园走廊。

相关链接:

高校服务脱贫攻坚三湘行 | 盘活了智力资源 拉活了山里人心

高校服务脱贫攻坚三湘行|“以购代捐”助脱贫 “有心”插柳更成荫

高校服务脱贫攻坚三湘行|教育扶贫创新路 点亮寒门学子人生旅途

红网时刻记者 周丹 怀化报道

金灿灿的稻田已被收割,和纯天然无污染的稻米一起丰收的,还有地里的螃蟹、泥鳅、蛙……在湖南省沅陵县,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稻田养蛙、稻田养鳅等稻“+”技术的种养推广,给沅陵县杜家坪乡、楠木乡等地的村民带来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这不但有效地节约了水土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实现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保护了山清水秀、鸟飞蝉鸣的原生态,还能因地制宜地增加了绿色有机产品供给。

这,只是职业院校在服务脱贫攻坚历程中的一个剪影。近年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动与沅陵县合作,建立特色产业战略合作关系,推动贫困县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该校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阻断代际贫困、提高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优势,积极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真脱贫、脱真贫。

专家入村到户 科技服务发“新芽”

水稻田养殖河蟹是一种生态、立体种养模式,能够实现优质高效、绿色生态生产。

“在水稻栽培管理过程中,使用有机肥,创造稻蟹共生的条件,发展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农业。”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挂职担任沅陵县科技副县长的张建国副教授介绍说,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以肥田;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脱贫要从土地做文章,要走生态型的发展道路,步子才能迈的结实。”张建国总结道。

来到沅陵县邂元稻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一大片培育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李泽辉介绍:“采用稻蟹养殖技术,每亩约可增产三千余元。”

新技术好是好,如何对它进行推广和传播呢?

回忆这个过程,张建国显得颇有感慨:“一开始,难的是让老百姓接受‘稻+’养殖的新观念。” 传统的养殖方法需要开沟开溜,进行田地改造。如今都是机械化耕种,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改造,收割机等农作工具下不去,还会增加成本。稻蟹种养还有个技术难题就是两者种养数量的比例,这个需要因地制宜,保证和谐共生。

张建国率领团队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了不改变田地、通过控制水位达到共同养殖的效果。水稻和蟹苗的投放比例也在不断的摸索中有了成果。

“我们精心引进了光合一号辽蟹品种,在今年四五月份,共下发蟹苗约20万只、鲤鱼约200万尾到五个沅陵的重点乡镇。”张建国介绍。在沅陵县稻“+”生态种养交流微信群中,有38位种养大户,以及村干部、合作社成员、技术专家等,他们经常在线上互动探讨困惑、交流心得。

因为蟹对于水质的要求特别高,要及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控水质等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他们可是一点农药都沾不得,稻田种植施用的是有机肥,绝不打药。”李泽辉说,“因此,稻蟹田出产的作物就比一般的作物能卖上价。”

楠木铺乡的农民李明塔是远近驰名的种养大户,也是稻蟹种养能手,附加产品不仅让他的田地增产,还明显带来不一样的经济效益,因为坚持不打农药,他的田地出产的大米从原来的3块一斤卖到了7块一斤,增长了一倍多。

校地合作互助 力促特色产业新发展

去年,沅陵县获得了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新型片式电厂及先进制造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省碣滩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直接得益于湖南生物机电职院的扶贫举措,该校通过派出科技副县长形式助推县里科技发展。张建国介绍,去年,学院还帮助沅陵县五强溪渔业转型,助力沅陵县成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十大集聚区,茶叶、渔业产业成为湖南省十大农业产业示范园。

在沅陵县向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数排整齐、干净的厂房,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作业。这里以生产被动电子元器件为主,主要供应苹果、华为等手机厂商。

总经理肖杰竖起了大拇指:“经过了近三年的时间,在湖南生物机电职院以及张县长的帮助下,我们拿下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块牌子。以前的研发是‘土八路’,自从中心平台搭建后,我们引进人才和技术更加方便了!”

自去年起,向华电子每年选派50名员工前往湖南生物机电职院进行为期三年的不脱产学习,由学校和企业承担培训费用,为员工们创造学历提升的机会;学校每年暑假,也组织专业学生前来实习,分布在各个车间岗位。

十里茶园走廊,郁郁葱葱,辰龙关红底金字,熠熠生辉……2017年,湖南辰龙关碣滩茶庄园获评“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园”。

“这离不开学院的支持和帮助,湖南生物机电职院利用教育优势资源和渠道,帮助茶园重新进行产业定位、争取项目,建议将茶叶和旅游做成综合体,一座崭新的茶旅文化园正在蓬勃建设中。”产业园负责人全洪说。

深耕教育培训 培养新型农民带致富

10月9日上午,正值国庆长假结束后的第二天,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里人头攒动、座无虚席,2018年湖南省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技术)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此隆重举行,来自全省8个县市230余名学员参加了开班仪式,这已经是今年承办的第4期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了。

“学员培训结业回到当地后,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带动了当地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史明清说。

湖南省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扶贫办确定的重点培训单位,承担了68个县市区的扶贫培训任务。近四年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依托“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湖南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等培训平台,累计开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村科技骨干培训等各类培训班142期,培训人数达2.78万人次。

除了集中脱产培训外,学院还积极组织专家通过开展“送学下乡”“送学上门”等活动,每年都会组织上百名专家教授进村入企,帮助贫困地区村民增强农业科学知识,提升农业科技技能,广泛开展知识培训、农技咨询、现场指导等服务活动。

2016年,学院响应省委省政府“万名工程”号召,组织专家110余人,为10个县市区的农业产业园、4个省级扶贫点、36个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一对一”科技服务。两年来,组织培训9723人次,培育特色主导产业24个,推广新技术56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8项,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76个,对口服务点产业得到明显发展,平均产值提升5.2%,效益提高5.7%。

史明清表示,作为涉农职业学院,湖南省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充分发挥职教优势,不断开拓创新,瞄准扶贫主战场、下足扶贫真功夫,为湖南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彭佩

编辑:彭佩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