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评|让丰收的田园守护通往未来的希望
红网时刻 字号:
2018-09-19 17:48:21

编者按:

广大农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发展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为迎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表达对广大农民的致敬,充分体现这一节日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今起将就此推出系列评论。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天道之大经即自然之规律,春夏秋冬四季对于农人来说,最令人欣喜的莫过于秋收。因为,春夏之努力、冬日之希望、一年之保障,皆系于此。

其实,这希望与保障又何止是对于农人而言的,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秋收也是希望之所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基石。这是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吃饭的问题仍然是最最基本的问题,即所谓“民以食为天”是也;无论经济如何先进、发达,农民问题都是整个社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富强,没有农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现代化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这一点,并不会因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而有所降低,也不会因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和农业从业人口的下降而有所改变。甚至,正是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城镇化的时代,农民、农村、农业以及与之有关的“三农”问题,才更值得我们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恰当其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深切关怀广大农民和农业的具体体现。这一节日的设立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是一件蕴涵人民情怀的好事,对于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具有非凡的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和农村人口双双占优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农业和农村人口占比双双下降的国家,这样的下降意味着国家与社会的进步,意味着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也正是因如此,我们才更需要这样一个节日,时刻提醒人们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关注农业,关注“三农”问题,关注它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正所谓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秋分日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北方“秋分种麦正当时”,南方“处处好歌好稻载”,玉米、大豆、棉花、晚稻等作物正待收割,瓜果正在离开田间走上人们餐桌,塘间河里江中海上,网起的更是一张张盈盈笑脸——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节,庆祝丰收恰逢其“实”。

《诗经·周颂》有一首写丰年的诗,诗中写道:“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丰收之年,田中收获的小米和稻子数以亿计,装满了一个又一个高高的大粮仓——夸张的描述中,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丰收之后如何?诗中接着写道:“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将新粮酿成美酒,献给祖先,祈求来年更好的收成,祈求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想来载歌载舞的当时,丰收后的庆祝一定热烈异常。

自古,“五谷丰登”的祝愿之后必跟随“国泰民安”,但这并不仅仅是祝福时的美好愿望,更是现实中的必然逻辑。今天,当我们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名义庆祝丰收之时,也正是在释放那份对于“国泰民安”的祝愿,祝愿古老的文化在今天得到传承,祝愿今天的拼搏与奋斗在明天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江永有闻名海内外的香稻,新晃有世上罕见的侗藏红米,耒阳有“神农创耒”农耕文化的最早佐证,嘉禾县有神农种谷得嘉禾的传说,洞庭湖平原有8500年至6500年的水稻、水稻田、祭台和城址——作为中国农耕文明重要发源地的湖南,不仅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文化,更是在当下的现实中扮演着“天下粮仓”的角色,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强省。

湖南有绿水青山的美景,有广袤无垠的农田,有亟待脱贫致富的贫困村庄,有亟需得到振兴的美丽乡村。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让湖湘大地一起感受丰收的快乐,让丰收的成果得到展示,为农民搭建起增收的平台,营造起整个社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关心农业的氛围,激发起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活力,让丰收节成为农业的嘉年华、农民的欢乐节、丰收的成果展和文化的大舞台,这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湖南乡村振兴,都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座山,那方水,那块田,那片青山绿水,那片稻谷飘香的诗酒田园,那里有很多人的乡愁,那里也是很多人的生命之所系,那里有生活的酸甜苦辣,那里更有通往未来的希望。

大哉丰收节,壮哉美丽乡村!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来临,每个人都应该献上最美好的祝福,祝福伟大的祖国,祝福美丽的乡村,也祝福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自己——节日快乐!

文/张楠之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张兴诚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