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真心真情融入基层群众的生活日常 我们的外号是什么?狗不叫干部!
真心真情融群众丨我们驻村后 村民亲切称呼“狗不叫干部”
红网时刻 字号:
2018-05-24 11:50:58

2018年4月24日至28日,湖南省委党校第54期中青班第五党小组的8位学员,在雷海老师的带领下,到洪江区桂花园乡滩头村开展“驻村入户”体验。住的地点是海拔700多米的杨家湾组。短短五天时间里,我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座谈交流、访贫问苦、生产劳动、献计献策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深入农村生活、了解基层民情、服务乡村发展。体验了基层生活,增强了群众观念,锤炼了坚强党性,收获很多,体会很深。

在与群众同吃一座饭、同睡一个屋中,我们感受到,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干群关系,关键要做好平平常常的每件小事,关键要做好真心真情融入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这次,我们去洪江区,从省委党校出发,大家挤地铁,坐高铁,转汽车,没有特殊安排。在桂花园乡吃午餐,吃的是与乡干部一样的饭菜,没有陪餐,自付餐费。在滩头村的一周时间里,我们与群众同吃同住,群众吃什么,我们吃什么,大家同坐一条板凳,同睡一个屋子。我睡的是阁楼,房间只有一张硬板床,没有任何家具。虽然条件简陋、生活清苦,但真正融入了群众。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有两件事对我触动很深:一件是,4月26日在周光华家修剪完葡萄枝后,老周执意留我们吃中餐。给他交伙食费时,他老是推托,在我们的一再坚持下,才肯收下。但他眼里却饱含感动的泪水,不停地说,“现在的干部作风变了”“你们都是好干部”。另一件是,4月27日清晨爬山,上山半个多小时,房东周基发家的两只黄狗一直陪着我,给我当向导。狗通人性,我们和狗的主人成了一家人,狗把我们也当成了主人。当地群众说,狗熟不叫,看一个干部是否与群众建立真感情,可以从狗叫与不叫中看出来。我们在驻村入户中做的就是“狗不叫干部”。周光华发自肺府的真情感叹,周基发家黄狗的爬山相伴......让我们深深感到,群众心目中的好干部,不在于你是否做了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在于你是否把群众当成了亲人,是否与他们打成了一片,是否为他们做了实实在在的实事好事。

在与群众共同劳动、共同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基层是最美的学校,人民是最大的智库,劳动是最大的幸福,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这次驻村入户,我们组安排了两次农事劳动。一场是葡萄园剪枝,一场是帮助扶贫户蒋明秀家种玉米。在葡萄园里,我们不仅学会了葡萄修剪的基本技能,还从葡萄修剪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哲理。比如,葡萄修剪要处理好葡萄枝与葡萄果的营养关系,不能只看葡萄藤的光鲜外表;不能把不结果的营养枝全部剪去,而要留下一部分作来年的结果枝。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能只看光鲜外表,既要看当前,更要看长远。在蒋明秀家种玉米,我们将人员分成二组,一组整地、打穴,一组施肥、点种,大家分工合作,在劳作中感受了劳动的艰辛,收获了协作的愉悦。这两次农事劳动,既是劳动体验,也是帮助群众,更是实践学习。

人生处处有学问,生活处处是老师。我们应当俯下身子,沉到一线,在基层这所最美的学校里,虚心学习,认真学习,从群众中、从劳动中、从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知识,不断提升能力。

在与群众零距离交流、零距离交心中,我们感受到,群众是最朴实的、最可爱的、最值得我们关心、关爱和亲近的亲人。在滩头村,我们走访了10多位贫困户,有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众,有年过八旬的老党员,有疾病缠身的离任村干部。他们一辈子守在大山,耕种农业,辛苦劳作,奉献农村。袁家盘组邓长富86岁,60多年党龄,曾任村支书十多年;袁文喜67岁,和老伴两人住在山顶,到家的简单公路都没有,家里只有一栋住了50多年稍经改造加固的旧房、几样必备的炊具、几条脱去油漆的木凳、一张老式硬板床。我们到他家,老人没提任何要求,只是一个劲地感谢党、感谢政府,说房子好住了、生病可报销了。看着这些生活清苦的群众,我就想起了还在农村的父老乡亲,想起了千千万万坚守农村一线、巩固国家农业基石的农民群众。虽然我已离开农村,但我一直牢记,农村是我成长的根,是社会稳定的根,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牢记来时的路,牢记不变的根,这是我工作的不竭动力。

从洪江回来已有一段时间,但在滩头村与村干部和普通群众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的场景,挥之不去,时常浮现。这次驻村入户,是一次民情体验、一次实践学习、一次党性锻炼,更一次灵魂洗礼。时间虽短,受益终生。我以一首《驻村感怀》表达驻村体验的所思所感, “春风化雨润深山,赤子驻村杨家湾。访贫问苦真情送,促膝相谈民众欢。农家吃住苦乐共,田间劳作同力担。凝心聚力乡村振,人生常修党性关。”

文/武深树(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第54期中青班学员、省畜牧水产局办公室主任)

来源:红网

作者:肖娟

编辑:肖娟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