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秘境丨白沙路以前叫“铁路边”常有旅客在车上跟住户打招呼
红网时刻 字号:
2018-04-22 09:09:38

1985年穿越长沙城区的老铁路。此为大椿桥段,今天这段铁路已并入白沙路。

长沙城南回龙山西侧,天心阁东南约一公里处就是白沙井,古阁与古井似在“遥相呼应”,真切动情地叙述着古城长沙的悠久历史文化。

现在的白沙路,呈东北—西南走向,始于浏城桥下,下穿芙蓉路、人民路、城南路,与劳动路、书院路平交,止于湘江大道。

白沙路建成通车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马路因白沙古井而得名,白沙井马路对面是白沙街,再往西是燕子岭。

隆隆的列车经过住户早就习以为常

白沙路原先不是马路,也没有道路名,这里是京广铁路长沙老城区边缘的一段,南来北往的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全都要经过这里。因为紧挨着浏城桥老桥洞北边,就是长沙火车客运站,长沙市民习惯性地管它叫作火车东站,每当列车驶在这段铁路线上,车速都非常的慢。此外,长沙还有位于湘雅路东端的“火车北站”和位于碧沙湖附近的“火车南站”,北站是大型货站,南站是煤站。

记得那时,长沙老城区这长长的一段铁路沿线,被老市民称之为“铁路边”的地方,有着独特别样的风情,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很是有趣。

长沙的盛夏,酷热难当,那时电风扇还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更别说空调。夏秋每到傍晚,铁路两边住家户,就把自家的小桌子、小凳子、竹床、竹凉板、睡椅搬出来,放在房屋前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隆隆的列车从旁边驶过,这些住户早就习以为常!

当时京广铁路是单行线,有些临时避让或站外停车的客运列车,就会停在这段临近车站的线路上,停靠时间,短则几分钟,长则十来分钟。此时常有旅客把头探出窗外,对着铁路边吃饭的人打趣:“呷么子好呷的啰?”听到一口地道的长沙话,吃饭的人随即笑着端起手中的饭碗:“香干子炒辣椒,还有盐蛋……你下来一路呷唦。”

夜幕降临,简陋狭小的屋子里还是热得待不住人,人们都睡在用凉水冲过的竹床、竹凉板或睡椅上,地上点着用木屑制作的驱蚊蚊烟,手上不停地摇着蒲扇,望着天上的繁星,听着列车驶过身旁有节奏的声响,自得其乐。下半夜气温降低,人们离开户外,进屋去睡,老人告诫说下半夜会有露水,身上沾了露水会生病。

至1977年下半年,位于五一路延长线东端的长沙火车新站投入使用,从此,旅客列车不再经过这里,来往的货物列车也非常少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这段妨碍市内交通的铁路被拆除,随后在原铁路路基上拓宽,修建了从浏城桥到劳动路这一段白沙路。再后,拉通了劳动路经东瓜山、大椿桥这一段往西延伸的白沙路。

运水板车把白沙水拖到闹市区卖,五分钱一担

白沙路的建成,使原来在铁路边上的白沙古井,得以新的规划,经多方论证,2000年市政府园林绿化部门建起了精致小巧、古风犹存的“白沙古井公园”。

临街的公园大门为仿古四柱三间的牌坊式建筑,中间两柱分别刻着“高天聚风月一园是造物之无尽藏好为寄兴怡神地”和“古井媲潇湘八景看游人之所共适都在廉泉让水间”,横批为“白沙古井”。进门后是一个用长条麻石铺成的近似椭圆形小广场,数棵参天古树错落有致地植于广场各处。

公园的灵韵之处就是公园正中央下方的白沙古井了,井区背面倚靠着人工砌筑护坡的小土山,环井而建的麻石栏杆将山与井分隔开来。清冽甘甜的泉水从四眼长方形水井的井底汩汩涌出,无论丰水期还是枯水期,从不枯竭干涸。每天从早到晚,人们纷至沓来,汲水不疲。装水器具不同,有大小塑料桶、可乐瓶、洗净的食用油桶;运输工具各异,有拖车的,有自行车、电动车的,还有小车。近些年,时常有境内外许多游客参观白沙古井,游客带着好奇心,情不自禁地喝上几口清澈的白沙泉水,慢慢地饮用,细细地玩味。

回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家住解放路东鱼塘街游击坪,离白沙井很远,家附近就有一个专靠卖水营生的老人,名叫罗五爹,他用专门的运水板车把白沙水拖到闹市街巷去卖。一个与板车长宽相应、两尺来高的椭圆形大木桶,固定放在板车上,木桶后边下端一个放水圆孔,用木塞塞紧。那时他的白沙井水要卖五分钱一担,虽然比自来水贵了不少,还是有一些居民觉得用白沙井水沏茶熬汤的味道硬是比自来水好多了,乐意购买。

几十年过去,用板车拖水沿街叫卖的场景早已消失,那种装水的板车也看不到,我个人偶尔去位于白沙路与城南路交会处的“民间沙水面粉馆”,入座古色古香的店堂,品尝用白沙井水煮的米粉面条,边体会白沙井水制作的美食,边回味过去的时光,别有韵味,您也可以去试一试。文/郑寿山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姜媚

编辑:姜媚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