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春保、苏晓洲
地处内陆腹地的湖南,没有海港通达经贸之利,没有煤海油田殷实家底,发展先天条件并不占优。但有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湖湘文化精神的湖南人,历史上建成了“鱼米之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更在现代工业、科技创新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面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潇湘大地将有怎样的新气象?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介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继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之后作出的又一科学判断,是湖南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方向指引。三湘儿女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奋发有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力以赴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湖南有底气
新华社记者: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中部省份,湖南推动高质量发展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杜家毫:作为中部省份,湖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过去,湖南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发展不充分上,考虑比较多的是加快发展,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走进新时代,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湖南现在更要聚焦发展不平衡,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高质量发展,湖南有基础、有优势、有作为。说基础,湖南过去重大创新成果不少,比如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安全乃至世界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又比如湖南曾经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讲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培育发展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了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拥有碳碳高性能复合材料、超级计算机等重大科技成果,去年创新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12位、专利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7位。谈作为,近年来湖南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机遇,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储能材料及电动汽车、新能源装备、人工智能及传感器等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涌现了一大批智能制造产业和企业,这都是湖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气所在。
推动高质量发展湖南有宏图
新华社记者: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湖南准备通过什么路径实现?
杜家毫: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动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用心用脑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新发展理念校正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政绩观偏差,解决好学之不深、悟之不透、行动不够的问题,决不能身子进入了新时代、脑子还停留在老套路。
湖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根基在实体经济、支撑在产业。近些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产业兴湘、产业强湘,产业发展成效有目共睹。但产业大而不强、附加值不高、辐射带动能力偏弱等问题依然突出,产业发展不够仍是湖南的突出短板。
未来,我们将把更多精力用于研究产业、培育产业和发展产业,抓好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宁可压一压城建投资,也要把更多的金融“活水”引向产业投资,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坚持一手抓“优存量”,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像华菱钢铁集团在去产能基础上推进技术改造和产品转型,实现了提质增效;一手抓“拓增量”,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如牢牢抓住智能制造,依托长株潭衡“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湘江新区双创基地、临空临港经济区等平台,力争把湖南打造成我国中部地区智能制造高地。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湖南有政策
新华社记者: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和人才是关键。请问湖南将采取哪些政策做强和做大创新、吸引和留住人才?
杜家毫:创新是第一动力。湖南提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目的就是使创新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新动能。比如科技创新,湖南加快推进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高新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创新高地建设,支持企业牵头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创新;比如产品创新,推动“湖南制造”向“湖南创造”“湖南产品”向“湖南品牌”转变;比如文化创新,既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又突出创新文化建设;比如管理(体制)创新,持续深化放管服等重点改革,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这几年,湖南“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把在外发展的湘籍科研人才、企业家等引进来创业投资,兴办了一批势头很好的企业。去年底湖南省委专门制定“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出台“十支持”“十放开”政策,突出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在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给予顶尖人才创新团队最高1亿元、杰出人才创新团队最高3000万元支持等。
培育引进一个人才,往往能聚集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产业。湖南将千方百计为各类人才创造宜居宜业、创新创业的良好条件,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来源:新华社
编辑:曾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