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学大师朱熹作的《石鼓书院记》。
石鼓七贤雕塑。
石鼓。
石鼓书院,肇创于唐,兴于宋,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其座落于衡阳市城北有“湖南第一之胜地”美誉的石鼓山上,地理位置独特,远山而不僻,近市而不嚣。蒸水环其左,湘水挹其右,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浩浩荡荡直下洞庭。
石鼓山,海拔69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石鼓之名,远不可稽,说法不一。一曰:“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如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二曰:“石鼓三面环水,水浪击石,其声如鼓”。山上绿树成荫,风光秀美,亭台楼阁,飞檐翘角相得益彰。江面帆影点点,渔歌唱晚,自古就有“石鼓江山锦绣华”之美誉。衡阳古八景中的“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也在此地。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对酒当歌,韵味无穷。
公元627-650年,衡州刺史齐映在石鼓山上建“合江亭”。公元806-820年,衡阳隐士李宽在山上筑庐“寻真观”,即为石鼓书院雏形。宋至道三年(997年),衡州郡人李士真修建书院。公元1035年,宋皇帝仁宗赐额“石鼓书院”,与岳麓、睢阳、白鹿洞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许多名家贤达纷至书院讲学,其中朱熹、张栻、邹守益、蔡汝楠、胡安、王敔、曾熙等最为突出。书院还培育出王居仁、龚梦锡、彭玉麟、王船山、夏明翰等众多济世之材。石鼓山至今仍能寻觅到历代骚人墨客留下的20多处摩崖石刻,除明代石刻尚未能确定外,从唐代至清代均有题刻。其撰文内容丰富,书法艺术精湛,书体有隶、楷、行、草诸体,内容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人物,是研究衡阳史实的珍贵实物资料。
历史上书院曾几经兴废。1944年6月,书院毁于日寇炮火。1965年辟为公园。2006年,中共衡阳市委、市政府举社会之力重修石鼓书院。2007年9月18日对外正式开放。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中国古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整个建筑群为仿清亭式建筑,以白墙、黛瓦、深色柱为基调,庄重、古朴、典雅。布局以中轴为对称,恢复了禹碑亭、山门、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等书院建筑。展厅“石鼓学脉,书院千年”主题展览,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石鼓书院人文历史,再现千年学府的风貌。
石鼓书院现已成为集讲学问道、膜拜祭祀、觅石探幽、颐情养性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是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编辑:袁思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