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丨湖大放露天电影,橘子洲居民摸黑过河滩来看
红网时刻 字号:
2018-03-18 08:52:03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湖南大学大操场,绿荫掩映下,成为岳麓山下的一道风景。

如今,电影院早已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电视、网络观影手段多样,传统的露天电影已是难觅。不久前我偶在某个社区看一场露天电影,倒不是电影吸引我,而是在夜色降临,华灯初上的某个瞬间,让脑海里闪过星空、蜂鸣以及摆着小板凳坐在银幕前的记忆,心底升起一股浓浓的怀旧情结。

往日湖南大学放露天电影,银幕一经挂起,大人小孩就哗啦啦搬来小板凳,在晚风轻拂的夜晚,在阵阵爽朗的笑声中幸福观影。星空下,放映机投射的光束播放着动人的故事,至今回忆起来那种美好都似乎只有在梦中。

小时,我家在湖南大学校园内,记不清年少时看过多少部露天电影,也记不清有多少童年时光是在对露天电影的企盼中慢慢流逝的。

放露天电影的湖南大学大操坪是一个标准足球场,有着标准的400米跑道。球场原来都是泥土坪,没有种植草木,跑道也是煤渣铺就。

球场中间树了两根木柱,挂有滑轮,平常就那么突兀地立着,看电影时才把白色银幕布挂出来,因为放映室所处的主席台在操场西边,放映室两边有阶梯,所以幕布是面西背东的。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家住在湖大校区北边的友谊村,我习惯在放映室的北侧看电影。每每周末,特别是夏天,若放电影,天还没有黑,校园道路上陆陆续续的便有大人小孩背着条凳和靠背椅、竹铺往大操场上走。夜幕降临,前往大操场的人便越多。当时电视机也没普及,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电影才是主流。一部好的电影,能够吸引大量的观看者,除了湖大的师生,其他单位的人和附近郊区的菜农也赶来观看。枯水季节,橘子洲的不少人,也打着手电,踏过枯竭的河滩,从牌楼口上堤,再走到大操场看电影。看完后,又得摸黑过河滩回洲上。

放电影是风光的。电影放映前,想提前知道放的是什么电影,大家都争着套近乎,而放映员则通常是“端着”的,关系没熟悉到一定程度,放映员是不会轻易给人透露信息,要把等待看电影人的胃口吊足。

等放映员打开放映机调试,一束光亮打到幕布上,底下的人们兴奋不已,对着镜头做小狗、老鹰等各种形状手势,幕布上就会呈现出相应的手影。故事片一旦开始,大操场上数千人顿时鸦雀无声,人们两眼紧盯着银幕,生怕错过一个镜头。

从小便在大草坪看露天电影,夏季看电影,带个凳子和驱赶蚊子的蒲扇,讲究点的还带有蚊香、花露水、清凉油。深秋就要披着厚厚的大衣,伴着看电影的热情一起抵御深夜袭来的寒气。遇到下雨天,坚定的电影迷是淋不跑的,我和父亲就曾撑着雨伞在暴雨下把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看完。只有到冬季,才把电影放在学校大礼堂放映。

当年,大操坪的电影基本上是满场,黑压压的人群铺满两边看台和幕前后土坪。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少林寺》上演的那场,观看电影的人已坐到收门票的口子,要知道,操场南北两端的看台各有百米宽,二十几级台阶,还包括幕布前后坪数千平方米都站满了人。

看露天电影最不爽的是遇到“片子未到,请稍候”。那个时候,电影拷贝是在几家电影院或者其他露天电影场(如湖南师范学院大操场)轮放,跑片员得开着摩托车到别的电影院、其他露天电影场等人家放完,取拷贝后再回大操场放映间放映。有时并不是全片取回,而是人家放完一部分就取回一部分,总有个别接不上的时候,大家只好耐心等待,好在是露天观影,空气通透,相邀看电影的都是同事、同学、邻居或恋人,扯扯谈聊聊天,也不觉得寂寞。露天电影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放映片子烧掉了一些,便有部分情节看不到。那时观影要求也不高,大伙在场“哄”一下就过去了,若是现在,投诉也许是轻的,弄不好还会要求索赔。当然,当时的露天电影的票价都是5分、1角,远低于电影院的票价,算是学校的福利。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多样,露天电影渐渐式微,曾一度从大操场移到大礼堂外面露天放映。之后,自己的观影态度也慢慢发生变化,从最初的自带椅子观影,到后来拿张报纸席地而坐观影,到最后就干脆站着观影,片子不吸引人时站几分钟就走了。现在大操场已成为真正的体育场,我也不知道湖大大礼堂现在还放不放电影。文、图/胡滔滔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曾婉阳

编辑:曾婉阳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