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是苗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湖南绥宁、湘西自治州的吉首、花垣、凤凰,贵州的贵阳、黄平、松桃等地都有过农历四月初八这个节日的习俗。四月八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其文化渊源与节日内涵均已失落。
苗族学者石启贵在1940年曾有记述,他在他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一书的《看四月八》一节中写道:
四月八,苗乡节日,一班男女群喜看之。此为苗乡集会之一种。乾城中黄乡所属之家庭寨例行此举。此日毫无其他设备,仅是爱唱歌之人,相约该处,比赛歌唱之优劣,有吹喇叭以角胜负者。在旁观听之人亦多,赞声掌声较为欢腾。老少踏青游乐,或坐或立,或蹲或卧,任其自便。凡有新装异服,均穿示众以炫富豪。有男女青年,每藉此日,约为佳期。近年此风已废。至看秋日、六月六日情形亦同。[1]
这一节日,在民国年间已经衰落,近些年来有所恢复。但节日的名称各异,有姑娘节、少女节、女儿节、姊妹节、跳花节、黑饭节等等;节日的时间不再一定是四月初八;对节日源流的解释也有些五花八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这一纷繁复杂的节日,其广泛的程度既覆盖了、也超出了整个苗区。它与二月“跳月节”、三月三“上巳节”、七月七“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到底有没有区别?我们说,节日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提醒,原初的姑娘节,到底是提醒我们要记住什么?关注什么?继承什么?它为什么又会变得这么莫衷一是、纷繁复杂?其人类学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认真地求索。
一、四月八
1、绥宁四·八姑娘节
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又称“黒饭节”、“跳花跳月节”,是苗族群众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族节日。
据传,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源于宋代:宋代杨家将的后人杨文广南征平蛮兵败广西柳州,被俘虏,关在柳州地牢里。妹妹杨金花去给哥哥送饭,每次都被狱卒抢吃了。几个在柳州卖山货的生意人把这个消息带回了绥宁家乡,黄桑坪的苗家姑娘宜娘知道后,马上邀了几个姐妹,赶往柳州城帮助杨家兄妹。四月初八这天,她们把山里一种有黑汁“老茶叶”煮成黑饭,在饭篮中藏着柳叶刀,送到囚禁杨文广的牢笼。狱卒们不敢吃,而杨文广吃了黑饭后,浑身有力气,他挣断枷锁,拿起柳叶刀杀出地牢,与杨金花率领的兵马会合,攻占了柳州城。后来,宜娘跟随杨文广和杨金花东征西战,最后牺牲在沙场。
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绥宁人要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来过节,姑娘回家后,必须先祭拜祖先杨金花、宜娘,然后吃黑饭,跳花跳月,吹木叶,对山歌,唱傩戏等。绥宁每年的四·八节,有一个重要民俗游艺节目:苗王背媳妇。
《峒溪纤志》载:“跳月 苗童之未娶者曰罗汉,苗女之未嫁者曰观音。髻插鸡翎于二月群聚歌舞,自相择配,心许自成,即谐好合。”《续文献通考》载:“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词,谓之跳月。”《绥宁县志·诗》载:“地僻蛮烟聚,林深犵鸟通。群苗欣跳月,庶草自从风。”从文献看来,苗族跳月跳花均在二月或三月,在绥宁,跳花跳月逐渐演变为四·八节的主要内容之一。节日中,青年男女一起跳舞、唱山歌、吹木叶、表爱意、互赠定情物等。
2006年6月,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15日,又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同样,靖州“四月初八吃乌饭”,是靖县侗族杨姓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苗侗杨姓人民家家都要备办酒内,蒸好乌饭,把已经嫁了的姑姑、姐妹、女儿接回一同过节。节日起源的传说也是为杨家将之杨文广送黑饭。与但绥宁的传说相比,只是少了个宜娘,杨姓人纪念的就只是杨文广兄妹。
2、湘西苗族“四月八”节
“四月八”节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共同节日,吉首、花垣、凤凰等市县盛行。
关于苗家“四月八”节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现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头聚众起义。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贵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幸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这里的亚宜与绥宁的宜娘有没有关联,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并不要紧,因为在习俗中,吉首等地的四月八节,没有与这位人物传奇相关的吃黑饭的纪念活动。
苗家“四月八”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有赶歌场、跳苗鼓、跳月等。这些活动已与赶秋并没有什么差别。苗族的赶秋分年秋、节秋、场秋三种:年秋以正月元宵前行之,节秋以立秋日行之,场秋则逢场行之。赶秋节太多,传统四月八节中有个性的活动自然被消解。
3、江永瑶族“四月八”
江永瑶族“四月八”,又叫“女儿节”、“斗牛节”。女儿节的斗牛,并非我们平常概念中的斗牛,而是一种未婚姑娘中的智慧与手艺的比拼。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湖南江永县各村寨未出嫁的瑶族姑娘,每人带几样食品,相约到风景优美的山林或泉水边野餐。这些食品一是花蛋,煮熟,在蛋壳上绘上自己设计的织花边的图案;二是花糍粑,在糯米糍粑的一边刻上绣荷包的花样,带多少个糍粑则不论,但每个糍粑的花样均不重复;三是花糖,蜂蜜与熟米粉制成,用黑、白两色芝麻镶上各种头巾图案。这三样不必人人都带,但一群聚餐的姑娘中必须三样都有,姑娘们比赛自己所带的食品,看谁做的好看好吃,被称为“斗牛”。这些食品,必须姑娘自己动手制作,父母兄嫂可以指点,但绝不能代劳。
到了女儿节这一天,姑娘们穿上节日盛装,带上“三花”食品和其他食品到野餐地点说笑打闹,追逐嬉戏。姑娘“斗牛”小伙子不许偷看。只要姑娘们发现小伙子并喊出他的名字,小伙子就得乖乖受罚,为姑娘们捡柴烧火、煨烤食品、寻找野果、采摘山花,不能逃跑。如逃跑,被姑娘们传出去,便会受到耻笑,再难得到姑娘们的青睐。
4、贵州“四月八”节
“四月八”也是贵州苗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贵阳地区最为隆重,主要是纪念苗族英雄,与以女性为主的“姑娘节”无关。
四月初八这一天,邻近贵阳的修文、开阳、惠水、清镇等市县的苗人,都身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云集于贵阳喷水池,吹着芦笙、笛子、洞箫、以歌舞欢度这个节日。但据当地的老人讲,过去人们过“四月八”时不吹芦笙,也不唱情歌,每人只背一袋乌米饭,来到今贵阳市喷水池,静静地守夜,以凭吊自己的祖先。
关于“四月八”节日的由来,有一个主要的传说。
很早以前,苗族的一个部落住在“格罗格桑”。部落中有一位名叫古波养六的老人,他和儿孙们在泽溪坝开荒辟草,在螺蛳山下种地耕田,日子过得很红火。那时,这个地方林木茂盛,野兽很多,夜里时常出没糟蹋庄稼。有一天,古波养六守护庄稼时射死了一条母猪龙。他知道,龙心是个宝,放在水中,天就下雨雪;放在干处,天就放晴。这样,他取出了龙心,把它收藏起来。这件事终于传到了河都务人的耳里。河都务是居住在格罗格桑东边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就派人化妆成生意人来到格罗格桑,在卖东西给古波养六的女儿时,用假龙心换走了真龙心。随后又带领人马来侵占嘉西坝。残酷的战争开始了,古波养六和他的女婿祝德弄、西南寨的鲁勤妹及乡亲们拼死抵抗。三天三夜的激战中,古波养六与祝德弄死在嘉西坝,鲁勒妹死在黑羊井。这一天,正是农历四月初八。
后来,苗族同胞每到四月初八日就身着盛装,拿着箫笛,背着芦笙赶到祖先们英勇牺牲的地点来纪念他们,缅怀他们。每到此时,苗族同胞们或三五成群,或由亲人伴随,带着乌红黄自各色“乌米饭”向贵阳市喷水池一带集中。
久而久之,祭日变成了节日,如今每逢阴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贵阳各地的苗人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举行傩戏、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吹木叶、打秋跹、请求接求、武术、茶灯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表演;进而又增加了经贸洽谈、文化艺术研讨、旅游观光等内容,活动的内容逐年增多,传统的文化被完全改造。
贵州其他地方如麻江、黄平、施秉及松桃等地的苗族,虽也过“四月八”,但他们称“四月八”为“牛王节”,这天,放牛休息一天,并煮稀饭给牛吃,其节日意义不同。
5、贵州姊妹节
贵州苗族“姊妹节”大多在农历三月十五前后,又称“姊妹饭节”。它与四月八无关,但与湖南的姑娘节相类似。
有研究认为,这个节日是沿袭古代苗族一次大迁徙,大家先聚集吃一顿饭,然后才分离的故事,后相沿成俗,演变为节日。但这种说法缺少民俗活动的支持,只是一种推测。
施洞地区吃“姊妹饭”活动十分热闹,每年农历三月三,节日临近的时候,远近的苗族村寨都忙碌起来,准备迎接和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活动。农历三月十三日,各村寨的苗族姑娘们,都上山去采撷染糯米饭的黑树叶子和黄花,染成黑黄或多色的糯米饭。十四日前晌,姑娘们都下田里去捕鱼捞虾;后晌,姑娘们每人拿来一大碗彩色糯米饭、两个鸭蛋和一些钱用来买鸭。这一切准备齐全了,年龄相近的姑娘们分别集中到一户人家里,然后夜里就在那儿与外地来的男人们共吃“姊妹饭”。饭后,大家相约到村中的广场上或巷闾去唱歌谈情,通宵达旦。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是节日的正式活动时间。白天,白天姑娘们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着华丽的银饰,到郎西(杨家坪)去观看斗牛、斗雀;同与自己一道吃“姊妹饭”的男子们跳芦笙和跳木鼓舞;夜里,又像十四日夜那样,男女相聚在村中广场和闾巷唱歌谈情。这时,姑娘们按不同的年龄组合,用竹篮盛着各人的彩色糯米饭团和鱼、肉、鸭蛋等礼物,赠送给两天来陪伴她们的男子们。到来年姊妹节的时候,这些青年男子们集体筹钱买了礼物盛在姑娘们去年赠送礼物的竹篮里,带回赠送给姑娘们。如此经过多次的往来,使相互间的了解加深,进而产生并互相倾诉爱慕之情,最终结为伉俪。
“姊妹节”的礼仪习俗在贵州各地大同小异,姊妹节的来源,主要来自长达五百多行的《姊妹节歌》和民间的传说。
传说台江县施洞地区有八百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打单身。七十姊妹已经到了豆蔻之年,心里总是不畅快。于是姊妹们又相邀去开田,田开出来了,她们打下的糯谷装满了一仓又一仓,酿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但心里还是不畅快。
老人们看出了姊妹们的心思,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建议她们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来,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把三丙大塘八百个青年男子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从此以后,吃“姊妹饭”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
这一节日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哈尼族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哈尼族的姑娘节,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四。而红河县奕车人的姑娘节则在农历三月第一个属猴日。
在元阳县,到了二月初四的这一天,鸡还未叫,哈尼族的男人们就要开始劳动。首先,他要为家里挑回一担水;然后,再上山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用砍回的柴去烧挑回来的水,再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女人。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
未出嫁的姑娘们到这一天,任何活儿都不要干。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女人到深夜。
哈尼族的姑娘节相传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环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个生得比金竹还标致的姑娘,名叫悠玛。悠玛与英俊彪悍的青年猎人戛期相爱。但是,那时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头人和父母作主。悠玛的父母把她许配给了白土司的独眼儿子。悠玛为此痛苦极了,她决心以死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二月初四这天,悠玛独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邻村的三个姑娘。悠玛向她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个姑娘痛哭不止。原来,她们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个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顶上互诉苦衷,愈诉愈愁,愈诉愈悲,就一起跳崖自尽了。
悲剧发生后,哈尼人觉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们的婚姻了,特别是对姑娘,更应该给她们选择意中人的权利。为了告诫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姑娘节”,以表示尊重妇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红河县哈尼族的姑娘节的传统更为久远,哈尼族中的奕车人则是哈尼族支系中的最原始的一支,现在主要居住在红河县西北部的羊街、浪堤、车古三个乡内,其中羊街乡的奕车人达14200余人,占据奕车人总人口的70%。
奕车人把姑娘节称为“仰阿娜”。据说,1000多年前,奕车人迁徙至红河,就有了过“仰阿娜节”的习俗。
在“仰阿娜节”这天,奕车姑娘穿上自己精心缝制的漂亮衣服:上身穿紧身龟服,下身穿超短裤,短裤的前边呈现出“人”字形的7道褶子,紧身短裤紧紧裹住臀部,露出双腿;腰间系一条用四股麻绳编织成的精美腰带,再配上银饰;手腕上戴银手镯。节日这天,爱打扮的奕车姑娘每人至少要换上7件外衣,以展示自己精湛的手艺和美丽的身姿。
节日的早晨,各村寨德高望重的老者在早晨7点左右,就赶到姑娘山上祭奠,早饭过后,美丽的奕车姑娘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上小三弦,打着小白伞;十村八寨的小伙子则穿上最新的衣服,怀揣着准备送给姑娘的定情信物,吹着号,打着鼓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姑娘山。一路上,男男女女打打闹闹,嬉笑着走上山顶。
山顶上,奕车小伙子举起美酒,唱着古老的情歌,向坐在对面心仪的姑娘以歌示爱,并请姑娘喝下他手中的美酒。被相中的姑娘见有人向她发出邀请,总会羞怯地低头微笑,不敢去接这杯酒,在众人一片哄笑声中,一位长者唱着山歌为这对年轻人牵线搭桥,姑娘也接过酒杯以歌相答。
歌声此起彼伏,原本害羞的年轻人开始大胆地交往。奕车姑娘们将她们健美的大腿展露出来,她们弹着三弦琴欢唱“仰阿娜”之歌,走进山林;小伙子们插着羽毛,骑在马上围着姑娘们歌唱。
接着,在牛皮鼓“咚咚咚咚”的节奏中,青年男女开始两两成对,跳舞狂欢。他们扭动着臀部,舞动着胯部,甚至模拟性交的动作,狂歌劲舞。
在传统的节日中,每次上山狂欢,只要女孩不反对,男孩都可以随意去摸女孩的胸部,而且往往是数男数女一起走,一路摸着上山。在今天,这样的场面已经看不到了。但从老一辈的奕车妇女身上,仍可看到这些痕迹。她们往往比现在年轻的奕车姑娘穿得更袒露,更怡然自得。
集体狂欢之后,年轻人成双成对地相约在树丛中,直至黄昏,才双双携手而归。
姑娘节还有“打磨秋”的习俗。
“打磨秋”是种勇气与想象力结合的运动。磨秋类似于“跷跷板”,但是在一个一米多高的桩上支起长达六、七米的木杆。木杆绕着支点上下飞旋打转,木杆一头翘起时可高达十米左右。人为之飞舞的一刹那,有如被抛上天空的感觉。
磨秋桩具有生殖崇拜的意味。磨秋桩子象征男性生殖器,高高挺拔矗立在地;被插在上面的磨秋木杆由于有个深深的圆洞,象征着女性生殖器。在“打磨秋”的前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磨秋仪式,仪式后想有后代的妇女可以去摸一摸磨秋桩,祈祷得子。
奕车人是对旺盛生命力极其崇拜的。奕车人的重大节日都与稻作生长联系在一起,“仰阿娜”在插秧完毕后举行,就意味着插下去的秧苗发芽生长。这和男女青年的谈情说爱联系在一起,是很具有象征意义的。稻谷的发芽,与爱情的萌芽正体现了人类与农作的关系,对自然的崇尚。
从下订下亲事后,奕车姑娘仍可自由恋爱。在奕车人的传统民居里,都会在屋外设一个独立的小耳房。姑娘长到14岁后,就可以搬到小耳房去居住,自由幽会情人,谈情说爱,父母也不干涉。姑娘在有了自己中意的情人后,就可以赔钱退亲,但其未来的丈夫,就要付出比原先定亲的双倍的聘礼。
过去,奕车姑娘们都以拥有自己的“车爱”而自豪。“车爱”就是“亲密的伙伴”。即使结婚后,女人也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的“车爱”。所以虽然参加姑娘节的人以年轻男女为主,但也不限制已婚的,唯一的禁忌就是禁止有了孩子的妇女参加。
而在成亲后的奕车妇女,其感情也是十分自由的。哪怕已经结婚了,女人照样可以自由恋爱,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情人带进家来。但在有了孩子之后,这种行为就被习俗所禁止,违者要被赶出家门。
二、“姑娘节”的人类学考察
中国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这个民族往往保存了一些特别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比如椎牛,比如《古老话》。
姑娘节,是中国一个非常普遍的传统节日。在苗族、瑶族、侗族、土家族、哈尼族、藏族、水族等众多民族都有相类似的节日和活动,其来源均不清楚,其活动也并不一致。它们之间有没有相似的起源,有没有相关的联系呢?
“姑娘”这个词,由“姑”与“娘”两字组合,尽显女性尊严,但在传统中国,却是“未婚少女”特有的称呼。
那么,各地的姑娘节(女儿节),它的源头会不会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未婚女性专门的节日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有些难度,因为古籍不曾记载、文物无有呈现、传统已经消失,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看看世界其他地区,是否还保留着相类似的节日,然后回过头来再思考我们的民族文化。
1、姑娘节与少女成年礼
姑娘节应与少女成年有很大的关联,这不容置疑。因为人生礼仪往往处在人生的重要节点或关口,如诞生、周岁、成年、结婚、生子、死亡。这些节点和关口都成为了人生重要的节日。古时,诞生、周岁、结婚、生子、死亡,都是个体发生的事件,唯有成年礼可以集体进行。
我们先看看提库纳族人的少女成年礼。
南非亚马逊河流域的秘鲁国中的提库纳族是一个还能寻觅到一些原始生活方式的部族。
20世纪末,提库纳族举行了据称是最后的一场少女成年礼。参加这场成年礼的有三位少女,她们分别是11岁、12岁和13岁。
亚马逊大多数部落是以母系氏族制为主体的社会。这里的妇女能不能怀孕、生产、哺育,而且能不能够持家,涉及到族群繁衍与发达。因此,在女性的肩上,担负着整个族群的使命。在这个民族的女性到了十二三岁时,就会迎来她们生命中的非常重要的仪式——成年礼。
提库纳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少女初潮之后,他们的长辈就邀集到一起,请部族就要为她们举行隆重的成年礼。仪式不但成为了少女和她的家庭的重大节日,而且也是整个部族的头等大事。
举行仪式的这一天,部族的人都会赶来参加庆典,人们吹起竹笛子、打起皮鼓,唱歌跳舞,来到了为少女们举行仪式的地方。
在室内,巫婆手持神杖,唱起了古老的巫歌。人们给参加仪式的少女剪头发,仅保留了头顶的一撮发根,这是她们和祖先联系的桥梁,祖先将护佑她们一生平安。
少女的亲属们搭着肩膀,围绕着少女唱歌舞蹈,表示庆贺与祝福,
长辈为少女穿耳洞,这是象征她已经成人,告别了少儿的时光。
巫婆拿来了一根木棒,上面绑有一只乌龟壳,人们使劲地敲打着木棒,据说,木棒和乌龟都是多子多孙的象征。经过敲打,少女未来将会发子发孙。
接着,少女被父亲带到了户外。户外,祝贺的和观看热闹的人们早已等候在那里。他们吹起了笛子、敲起皮鼓,迎接少女。
突然,一阵鼓声响起,全村的男人打扮成各种妖魔鬼怪出现在坪场上。他们穿着树皮制作的衣服,手里拿着长矛木棍,头上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如丛林中的毒蛇、猛禽、野兽、鳄鱼,在有节奏的鼓点声中列队跳跃着奔向少女;少女们在母亲、姑姑、姐妹们的护卫下逼近男人们的舞队。激越的音乐和歌声中,众人跳着前后进退的舞步,忘我地狂舞。这种舞蹈象征少女们将不惧任何妖魔鬼怪和艰难险阻,她们在拼搏中成长起来,为部族的未来练就好自己的胆量。
人们把一支木炭烧得通红,姑娘们必须双手紧紧握住这支燃烧的、烫手的木炭。这是一种考验。少女拿着木炭来到一棵树前,站在远处将木炭投向树干,并击中树干。一棵树就代表一个生命,据说,这一仪式是鼓励少女要像树一样坚强,成人之后能够成为一棵庇荫整个族群的大树,为部落遮风挡雨,庇荫后代。
仪式的第三个阶段,是来到亚马逊河河边沐浴。
生活在亚马逊河附近的提库纳族人世代依靠狩猎和捕鱼为生,丛林和河流给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来源。亚马逊河就是提库纳族人的母亲河。
父亲把那根绑有乌龟壳的木棒插在河中,少女潜入水中,围绕着木棒按顺时钟方向潜游三圈。这样,在族人的祝福声中少女在母亲之河的河水中完成了成年礼的最后洗礼,祭祀用特殊的仪式为少女祈祷祝福:她们将用最纯净的身体孕育健壮而又充满智慧的提库纳族子孙。
父亲把那根绑有乌龟壳的木棒插在河中,少女潜入水中,围绕着木棒按顺时钟方向潜游三圈。祭祀用特殊的仪式为少女祈祷祝福:她们将用最纯净的身体孕育健壮而又充满智慧的提库纳族子孙。这样,在族人的祝福声中,少女在母亲之河的沐浴中完成了成年礼的最后洗礼。
人们把树枝抛入水中,整个成年礼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从成年礼到少女节
集体的成年礼就演变成为集体的节日。
斯威士兰芦苇舞节,就是一个国家集体的少女成人节。
斯威士兰王国是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除东边和莫桑比克接壤,剩下三面被南非所环抱。他没有与中国建交,而与台湾当局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联系。斯威士兰国土面积为17363平方公里,比北京市稍徽大一点,人口也只有120万左右。居住的民族为斯威士兰族、祖鲁族、通加族。
在非洲,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禁止巫术,但在斯威士兰王国,巫师仍是民众非常信任的人,老百姓生病都会找巫师诊治。而从事巫师这一职业,每年需要向政府缴纳约1.15美元的税金。
斯威士兰王国保有部落时期残余,实行一夫多妻制,从事农牧混合经济。酋长的权力很大。男子传统服装为兽皮披肩,妇女穿裙装,围裙和披肩。斯威士兰人有两大传统祭典,一是“印克瓦拉”祭典,这是一种迎春祭祀,在每年12-1月间举行。节日的宗旨除了辞旧迎新外,还要向国王致敬。因为这个国家是非洲大陆唯一的绝对君主制国家,政党活动至今仍被视为非法。
第二个大型庆典就是芦苇舞节。
芦苇舞节何日举行,必须由斯威士兰的大巫师依据太阳历选定“黄道吉日”,而后报请国王并向外界宣布芦苇舞节开始日期。这个选定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7-9月期间。
芦苇舞节起源于少女的成人节,是全国未婚少女参加的盛大聚会。由于它是规模,也就成为了国家最重要的节日。
虽然很多人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开始远离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成千上万的年轻女孩依然对此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因为在芦苇舞上展示的不仅是她们的青春魅力,更是斯威士兰独特的民族文化。
根据斯威士兰习俗,未婚女子在结婚之前,务必守身如玉,保持童贞。这样,在成人之前,才有资格参加芦苇舞节。据说,很多老年人眼睛雪亮,他们扫一眼少女的乳房或者屁股,就能从形状上判断,那个姑娘是不是处女。所以,盛会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炫耀少女的贞洁,庆祝她们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度过这个节日之后,她们便可以谈婚论嫁了。
每年有上万名当地少女参身着传统服装参加了芦苇舞表演,节日期间,有数万游客和观众在现场观看,近些年来,一些外国的政要被国王邀请前来参加节日,同时斯威士兰国家电视台还向全国转播当天的演出。
参加芦苇舞节的斯威士兰少女都必须穿着当地传统民族服装“利海雅”。未婚少女穿着的“利海雅”裸露上身,并且下身也只有一块很短的布带遮羞。然而,就是这种看来已经很大胆的装束,仍令不少曾经参加过这一节日的老人感到不满。据报道,52岁的哈拉拉尼就抱怨说:“我们那时候全身赤裸,骄傲地向人们展示处女的美丽,现在的女孩太不听话了,她们在这么重大的节日竟然还穿裙子。”
也许是外来观礼的游客太多,致使传统有了变化。所有在场的记者和游客都被提醒:不得蹲下拍照,也不能拍摄人体器官的特写,否则将被请出舞场,并被责令删除所有照片。
2012年9月2日,斯威士首都姆巴巴纳,大约有3万名少女参加了一年一度的芦苇舞节。她们在国王姆斯瓦帝三世面前进行舞蹈游行。
盛大的节日要一直持续7天。在芦苇节的第一天,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部落的女孩们聚集在皇太后居住的皇家村落。然后她们会在监护人的陪同下一路歌唱,到达不同的芦苇地。在后面的几天里,少女们每人要砍下20根芦苇带回皇太后的皇家村落。为了表明她们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女孩们一定要等到下午才开始动身,等天黑之后才到达。
直到第六天,已经有些亢奋的少女们开始了真正的舞会狂欢。她们将芦苇堆放在皇太后居住的宫殿前,尽情展示舞姿,整个村落成为一个大舞台,数万名美少女狂歌醉舞,沸反盈天。
第七天是整个舞会的最高潮,国王会亲临舞会现场与民同乐。姆斯瓦蒂三世通常会在舞会上物色自己的又一任妃子,能够有幸博得“龙颜大悦”的女孩从此将会一步登天,开始一种宿则别墅行宫,行则宝马香车的奢华生活。
这一天,国王会命人宰杀25头牛,而女孩们则在满意地吃完牛肉后各自回家,一年一度的芦苇节就此落幕。
少女成人节一方面要求少女在成年之前保持童贞,这有力地保护了族群的健康和生活秩序。
另一方面,芦苇舞节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节日,也与国王的选妃有关。从这一点出发思考:1、我们苗族民俗中的“苗王背媳妇”,是否与这一习俗有关、是苗王选妃的远古遗存呢?2、中国不存在“少女节”的传统,是否是因为这种与社会伦理相悖的仪礼早就被摒弃了呢?
3、少女节是世界普遍的节日
穿着节日的盛装参加游行,展示自己的美丽,是世界各地少女节最普遍的特征。这一点,在尼日利亚艾莉莉族的少女节中特别突出。
非洲西部尼日利亚艾莉莉族中,少女节也是一个别致而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至今仍然盛行。这个节日,标志着少女已经进入青春时期,小伙子们可以前来摘取这颗“成熟而新鲜的果实”,因而,这个节日又叫“新果节”。
艾莉莉族的少女节于每年的8月份举行。在西方的历法传入非洲之前,尼日利亚是以椰子成熟的时间来确定少女节的具体日期。少女节要持续数天之久。节日期间,人们停下手中所有的工作。家家户户都要清扫房屋,收拾庭院,准备丰盛的可口食物。
按照传统习惯,艾莉莉族的少女在成年前必须深居闺房,不准同异性接触。只有到了成熟年龄,经过酋长批准才能参加少女节的活动,选择配偶,组成家庭,操持家务,伺候丈夫,生儿育女,尽一个女人的责任。少女节是艾莉莉族姑娘们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从她们懂事开始,就已经开始了这关系到一生幸福的精心准备。
因此,这一天的到来使这些姑娘们心情激动,从这天起,她们可以打开爱情的门扉,接触不同的异性,选择终身伴侣。
节日清晨,艾莉莉族男女老少都身穿节日的盛装,聚集在广场上,少女们则列队款步绕镇子游行,本族的小伙子们手持长矛,扮成武士模样,陪伴少女前进。而其他姓氏的年轻小伙子们身穿款式新颖、色泽艳丽的服装,站在人群的最前列,等待姑娘们的到来。邻近四乡八村的人们也都纷纷前来观看热闹。
庆祝活动最热烈的活动是姑娘们列队游行,借此向公众展示自己的容貌。姑娘们为了能够让自己引起小伙们的注意和爱慕,一个个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们穿着自己缝制的漂亮衣裳,腰间系上色彩艳丽的花布,脖子和胳膊上都戴着一串串用金属和贝壳制成的项链和装饰物,脚腕上还戴着银镯或铜环,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走起路来还发出叮当的悦耳声音。姑娘们将卷曲的头发梳成无数根小辫,每条辫子上都扎着彩带,轻松活泼而又富有朝气。姑娘们为了显示自己的体型美,都袒胸露背,肩头胸口等处纹上具有某种特殊含义的彩色花纹。
当姑娘们列队来到广场上,广场上的人们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姑娘们在欢呼声中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则在对打自己钟情的姑娘,或在姑娘的队伍中,挑选自己心爱的人。[2]
姑娘们跳完舞后,大规模的游行开始了。游行队伍从广场出发,沿着村子转一圈,每家每户的门前都要游到。最后,少女的队伍来到祠堂前,部族的长者为少女们祝福,为其驱邪。游行的少女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准备好了佳肴,亲朋、邻居前来祝贺,祝贺少女成人,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成人礼,成为一种节日,目的是提醒少年:从今天开始,像模像样地活着,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以色列的少年成年礼又叫“受诫礼”。依照犹太律法,男孩从十三岁、女孩从十二岁生日那天起就算成人了,从这一天起就要加入到成年教徒行列中。
受诫礼一般在安息日早晨的晨祷时进行。在仪式上,招唤受礼者上前,让其诵读《托拉》中有关安息日的部分。此外,也可以让其主领诵读《托拉》之前的晨祷,诵唱《哈费他拉》以及主持安息日晨祷活动的结束仪式等。但不同的犹太社团又各具特色,不过一般犹太社团都要求受礼的孩子在约柜前用希伯来语作一次正式祈祷,随后发表成年礼演讲,宣誓自己将终身遵照犹太教教义生活,献身《托拉》,并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示特别感谢。
成人礼最初是男孩女孩进入成人世界必经的严格考核,以确认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因此成年礼对于男孩和女孩,也是一种过关礼仪。
在加拿大洛基地区的印第安少年在成人仪式上须生吞一条活蜥蜴,望而生畏者即被取消成年资格。
位于非洲西部的多哥这个国家,北部山区的卡布列族到了每年7月下旬,要为年满18岁的女孩的举行成熟节。成熟节不允许部族男子和部族外人士观看。在成熟节上,凡是闺阁待嫁的姑娘都要到山下参加坐“圣洁石”的仪式。姑娘们脸上用当地的黄泥颜料化妆,全身一丝不挂,面带神圣,在家族中的成年妇女陪同下,载歌载舞,从山上来到“圣洁石”前。经过检验,不仅标志姑娘已经成熟,可以出嫁,更表明待嫁的姑娘贤淑贞洁。
据说,如果已非处女的姑娘坐了“圣洁石”,在一生中将会遭到厄运。而多哥的另一个部族巴萨族的女子在月经初潮后要在肚皮上深深地划上一刀,以此标志她闯过了人生这一关进入成年。
包括坦桑尼亚在内的一些非洲国家,少女在步入成人时要实施割礼手术,也就是去除阴蒂。一些论者认为是为了让女子保持忠贞,但这样做很可能影响到性的快感。只有施行过割礼的人,才被公认已步入成年,才有娶嫁和繁衍后代的资格和能力。
在秘鲁,维兜兜族的少女在成年礼中,要经受成千上万只蚂蚁在身上叮咬的痛苦。害怕者,就不能过关。
在印度贝迪亚族的少女“成年礼”是拍卖她的初夜权。这种过关“礼仪”残忍而又愚昧,这与这个民族的传统有关:当娼妓是贝迪亚族长期以来的传统。对出生在该族的女孩来说,成为妓女是一个女孩通向“成年”的标志。
在亚洲,日本和韩国保留了少女成人节,但除了穿着传统的服饰之外,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上已经现代化。
日本的少女节在3月3日,又称姑娘节,是日本全国性的节日。日本人认为,这时正值桃花报春,是女性美的象征,所以也叫“桃花节”。这一天,少女们展示自己的美丽,同时,她们也意识到自己已长大成人,应该担负起一个女人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韩国少女的成人节是5月15日。身穿传统服装的女子参加在韩国首都首尔举行的成人典礼。作为韩国的传统仪式,成人典礼主要是为了庆祝青年人年满20岁,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身为成人的责任感。
近些年来,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试图“创造”新的成人节,但并没有意识到:传统的节日,必须以民俗为基础,没有民间习俗加入与跟随的节日并没有生命力。
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姑娘节,是单独针对少女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它不应该与妇女节、情人节、青年节、成人节等混淆而失去自身独立的品格。进入当代社会,少女节仍然有它独立存在的价值,如对少女贞操的坚守与赞扬、对步入青春岁月的憧憬与欢乐,对女性美的崇敬与追求,对承担未来社会责任的勇气与担当,在今天,更应该发扬光大。
孙文辉,湖南益阳人。湖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编剧。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湘文化研究会、梅山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