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厉害!益阳几乎承包了端午所有典故

2018-06-07 17:00:29 红网时刻

红网时刻6月7日讯 还有十多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文化灿烂,正如谚语所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传统节日文化就是其中之一。约定俗成的节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借此缅怀先人、亲人团聚、祈祷平安,都在传承中国人特有的思想道德和处世哲学。那些专为节日而生的图腾、物品、游戏、美食,可以说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王世襄说:看一个地方有没有历史、有没有文化,就该看看这里的人怎么过节。

益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老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更具独到之处,展现出浓郁的人文底蕴...

那么,益阳人的端午节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引子. 一城荣光两千年

提起益阳的历史文化,大家会首先想到它“自秦置县,两千年坐不改名”。的确,自秦朝推行郡县制辖36郡699县,经历了漫漫的历史长河,纵使朝都反复更迭,也未曾改变的地名仅四个:邯郸、成都、益阳、即墨。

但这不是重点。让我们重回2200多年前的秦朝长沙郡,其版图以长沙为中心,北起洞庭,南逾五岭,东邻鄱阳湖西岸和罗霄山脉,西接沅水流域,仅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9县,足见益阳的历史地位之重。

正是两千多年的一脉传承,英才辈出,益阳逐步形成以湖乡文化、梅山文化、书院文化、竹文化兼容并包的独特形态而秀丽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林,成为镶嵌在洞庭湖畔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端午节,就像是一位历史见证者,将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云谲波诡浓缩在益阳人的寻常生活当中。

Ⅰ. 屈子行吟桃花江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史众说纷纭。流传最广,老百姓最为认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造像_《三才图绘》)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悲愤无奈的屈原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祈祷鱼龙虾蟹不去撕咬屈原的身体,因此而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食粽子的风俗。

(追踪屈子_《点石斋画报》)

传说归传说,但屈原真真切切地和益阳有一段难舍的情缘。据大量史料及调查考证:屈原曾于公元前三世纪初长时间在益阳桃江定居,期间创作了《天问》、《离骚》、《涉江》、《招魂》、《山鬼》等伟大诗篇,也留下他与桃江女嬃的浪漫爱情故事。

(桃江县凤凰台古天问阁遗址)

益阳日报资深记者孙国基老师撰写的《屈原与桃花江的故事》对此有非常详尽的记述。

Ⅱ. 双桡龙舟出兰溪

益阳兰溪双桡龙舟形状威武,身披彩绘,长度可近百米,可载百人,气势宏大。桨手分为两层,坐为坐桡,站为站桡,坐桡板扁平呈正方形,方便游划,站桡板为长棍形,利于击水。龙舟下水时坐桡慢划,站桡把桨倒竖随锣鼓声前后摆动;准备开划时,持站桡的壮汉抡起桨上下摆动,若飞鸟状;一旦开划,坐桡、站桡上百条桨同时发力,激起千层浪,场面甚是壮观;龙舟竞渡比赛完成,全体站桡垂直上举做胜利状,犹如万支宝剑直冲云霄。锣鼓手和铳手配合默契,随和桨手们震天的号子声,大有“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惶恐”之气魄。

(非物质文化遗产_益阳兰溪双桡龙舟)

我们也似乎能够从这段描述中想象到:听闻屈原投江的消息,爱戴他的益阳人百舸争出,双桡击水,疾驰汨罗的一幅动人景象。如今,兰溪双桡龙舟和兰溪山歌共同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端午,当龙舟竞渡的号子和兰溪山歌响彻资水,我们仍能强烈的感受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对益阳人民长久深远的影响。

(2017年益阳端午节双桡龙舟赛)

Ⅲ. 竹篛飘香云梦中

粽子是端午节的绝对主角,古称“角黍”,由竹篛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祭奠愤而投江的屈原而来,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裹角黍_《端午故事图册》/清.徐扬)

尽管今天嘉兴粽一统江湖,但洞庭湖是粽子的发祥地却是不争的事实。洞庭(古称云梦)湖乡裹角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以品种多、制作精而著称于世。久负盛名的烧肉粽,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香甜嫩滑,油润不腻,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佳品。

贵为“鱼米之乡”和“竹子之乡”的益阳,已将“竹篛裹粽子”衍化为四季可见的寻常美食。只要你愿意,每天都可以过端午节!

Ⅳ. 张珍追鱼闹花鼓

“承应戏”是逢时按节令演出的戏剧,因此又叫“节令戏”、“应节戏”。“承应戏”的戏本大约有两百多种,是传统戏曲传承的重要载体。

(《崇庆皇太后赏戏图》清.姚文瀚)

益阳是全国闻名的“湖南花鼓戏窝子”,艺术流派纷呈、内容丰富多彩,二〇〇八年被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花鼓戏的端午节承应戏就有《追鱼记》和《白蛇传》等。

(中国首届花鼓文化艺术节/2013.10.益阳)

《追鱼记》讲书生张珍与丞相金宠之女牡丹指腹为婚,不幸亲亡家败。金宠借口三代不招白衣婿,命张珍在碧波潭畔草庐攻读,读书声感动了鲤鱼精,变作牡丹小姐与之相会。一日张珍遇真牡丹,被诬为贼,逐出金府。鲤鱼精与张珍同返故乡,中途又被相府捉回,于是真假牡丹难分。金宠请张天师捉妖,在鲤鱼精败于天兵之际,幸得观音相救,但她不愿成仙,脱去鱼鳞,甘落红尘与张珍结合。

(湖南花鼓戏《追鱼》剧照_1957.长沙)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剧中情节经久流传、脍炙人口,老百姓耳熟能详。但益阳民间有一说:白娘子与小青勇斗英烈龙王负伤,不得不在益阳躲避起来。传说小青就躲避在白马山下“青鱼潭”,而白蛇娘子躲避的地方,就是赫山庙的“蛟龙巷”...

(《白蛇传》剧照_1953/田汉编剧)

抛开传说之真伪,“会龙山”、“金山路”这些地名,分明又在向我们传达着某种隐含的信息。天师符以避祟恶,雄黄酒令白娘子现形…这些隐匿于益阳人茶余饭后的经典端午元素,已经和婉转的花鼓唱词一起深深地烙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益阳南县端午节:地花鼓)

Ⅴ. 翻坛倒硐端午郎

据不完全统计,端午节的叫法多达二十余个,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五蛋节等等…但是在“梅山文化”当中,端午节并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人!

(《梅山印象:节庆系列之神龛》/油画.2008)

发源于益阳安化县的梅山文化是长江流域绵延不断的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梅山峒民信奉梅山教,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梅山文化信奉张五郎,为梅山祖师。相传他是狩猎能手,开山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他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传令兵。人们将其雕象敬奉于神龛上,神龛上写着“梅氏门中宗祖,梅城助福正神”。

(梅山剪纸《翻坛倒硐张五郎》)

梅山神“张五郎”之名并非姓氏排行,而与“端午节”有着密切关系,也可以说“张五郎”就是“端午节”的人格化。至今在梅山腹地仍有“张五郎诞生于端午节种的南瓜中”的民间传说。由此看来安化梅山人的端午节与屈原无关,只属于“翻坛倒硐端午郎”。

(益阳安化端午节:傩戏)

Ⅵ. 菖蒲艾草驱五毒

“五月初五过端午,天师尊神骑艾虎,蒲剑利刃斩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端午前后,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悬艾”的风俗由来已久,端午为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家门口挂菖蒲、艾草来驱病、防蚊、辟邪。

(悬艾人_《端午故事图册》/清.徐扬)

益阳素有“端午挂艾”之习,每到端午节前后,益阳城区随处可见沿街叫卖菖蒲艾草的小贩,人们也习惯买一束菖蒲艾草回来,悬挂于自家门头,以祈驱邪平安。

(卖菖蒲草_《太平欢乐图》清.方薰)

益阳作家游军在《银城笔记:蒲草青青》中写道:我的故乡在洞庭湖畔,典型的江南水乡,我们那临水而生的菖蒲,叶面有脊,高二三尺,一如剑刃。每年端午时节,採来与艾叶一起悬于门侧,驱虫,辟邪;亦可煮水沐浴,可除菌、祛病...

Ⅶ. 百年礼遇有成斋

每过端午,坊间还有一道必须的美食,就是绿豆糕。据传统中医理论,农历五月初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旺盛时节,人的情绪波动较大,易烦躁、焦虑。而盛夏伊始,气温飙升,就特别需要一些适口的食物来缓解。绿豆性味甘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将绿豆做成绿豆糕,口感松软、甘贻可口,既清凉去火,又能有效化解忧虑情绪,因此与端午节一起传承至今。

(古法绿豆冰糕_湖南老字号有成斋出品.2018)

民间还有一说是绿豆糕的“糕”和“高”同音,和粽子在一起有“高中”(糕粽)之寓意,对于科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没有比这更好的寓意了!即使今天的老益阳人也会在孩子高考、中考的第一天早餐时,备上一些绿豆糕和粽子,除了缓解情绪外,求一个好彩头。

(传统端午三宝:粽子、绿豆糕、咸(皮)蛋)

1913年,创办于老益阳二堡的南货字号“有成斋”正是“一饼一糕打天下”,将一手绿豆糕和活油月饼做到了极致,誉满三湘。据周立志先生所著《史说益阳》记载:每到端午、中秋,其店前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萝筐扁担排成几条长龙,场面十分热闹。以四角端庄包扎,再贴上红纸条金字礼签的有成斋绿豆糕、月饼等,是老益阳人难舍的节日记忆...

(老益阳商业分布图_周建成先生手绘)

2016年,有成斋获“湖南老字号”加持,“百年礼遇,诚者有成”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把有成斋做成了绿豆糕的第一品牌,也算是益阳的一张小小的名片了!

讲了这么多,越来越觉得益阳就是一座专为端午节而生的城市,似乎也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够像益阳几乎包办了有关端午节的所有历史典故…

这个端午节,作为益阳人,你绝对有理由感到骄傲、自豪!

来源:腾讯新闻 作者:张俊 编辑: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