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您好!欢迎参观“诗意的彩瓷——唐代长沙铜官窑陈列”。长沙铜官窑,又称“瓦渣坪窑”、“石渚窑”,始于东汉,当时属于岳州窑的外围窑场,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它以岳州窑为基础,吸收北方工艺,创造出绚丽多姿的彩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并远销全世界。
本陈列以考古资料为核心,运用最先进的博物馆展示手段,将文物、文献、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文字图表等完美结合,带您走进多姿多彩的大唐社会,体验长沙铜官窑的超凡技艺,探寻尘封千古的秘密。
第一部分 千年的积淀
2.铜官是一座古镇,位于湘江东岸,因三国时代官府在这里铸铜而得名。铜官一带烧造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当时并不出名,但为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湘阴窑在隋唐时期改名岳州窑,规模和技术均达到鼎盛。
3.您可以通过沙盘模型了解长沙铜官窑的地理环境。湘江两岸的丘陵延绵不绝,大面积的森林为瓷器烧造提供充足的燃料。石渚位于湘江东岸,被丘陵环抱,是商船和客船的天然的避风港。窑场主要围绕在石渚周围,而运送瓷器的船只也是从石渚出发,通江达海。唐大历四年春,大诗人杜甫住在石渚边避湘江风浪,看到窑场壮观的情形,作下《铜官渚守风》:“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如果您还想了解长沙铜官窑的更多的历史文化,可以观看大屏幕。
第二部分 瓦渣坪往事
4.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打破了大唐社会长久的安定。河北、河南等地居民被迫南迁,寻找新的居所。机缘巧合之下,北方窑工落户在石渚湖边,与当地的窑工一起,创造出光彩夺目的长沙窑彩瓷,惊艳世人,从此打破了南青北白的传统格局。各国商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
唐代诗人李群玉描绘到:“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从诗中描述来看,窑场规模很大。
5.眼前这些有纪年信息的筒形器、漏斗、砚台等器物残件,都记录了长沙窑的辉煌与变迁。
在考古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带有烧造时间的器物,把它们连缀在一起,形成纪年轴,从而记录长沙铜官窑的兴衰。自安史之乱后,中央乏力,河北三镇时叛时附。德宗贞元年间,以杨炎、李泌为相,国势稍有起色,长沙铜官窑从此兴起。经顺宗启用改革派文人实现“永贞革新”、宪宗任用武元衡、裴度,打击节度使,呈现“元和中兴”,乃至其后长庆、宝历时期,长沙铜官窑逐渐发展到鼎盛。咸通年间朝政腐败,不久爆发黄巢起义,宦官与节度使争权,瓷器烧造走向衰落。至五代马楚政权,门庭冷落,不复当年。可见长沙铜官窑始终与国同运。
第三部分 土火之艺
6.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俗话说,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长沙铜官窑工匠们取土、淘洗、陈腐、炼泥、拉坯、修胎、接胎、化妆、施釉、彩饰、装匣、烧制,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得到一件瓷器。而每道工序会留下痕迹,成为鉴别长沙铜官窑瓷器的重要依据。这种制作工艺代代相传,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胎土是制作瓷器的基础原料。这是表现取土过程的场景复原。您可以看到左边有一个挖泥洞,洞里有两名工匠正在取土,一名工匠把土拖出洞。右侧有一个挖泥坑,两名工匠向下挖土,并将土装进竹筐,两名工匠利用木架和滚筒,把竹筐吊起。土取出之后,或推着,或挑着,送到窑场。
8.视频中播放淘洗、陈腐、炼泥的步骤。土敲碎后,用水碓舂打成粉状,进行淘洗,经过沉淀,杂质随着水一起排出,剩下的泥制成砖状。放置一段时间陈腐后,再次用水调和泥砖,双手搓揉,或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水分均匀。由于铜官附近的瓷土颗粒较细、黏性好,无须碾碎,陈腐时间也比较短,从而降低成本、节约时间。
9.器物成形要经过拉坯、修胎,有些还需接胎、贴塑。工匠们把胎土放置在辘轳车的转盘中,一边转动,一边用手塑形。器物初具形态后,可以修整表面,使其精细化。器物体积较大,或形态较为特殊,外形不能一次性完成,则分段拉坯,再粘合。一些小部件可以用手直接捏出,粘在器身上。长沙铜官窑烧造的器物造型丰富,有餐具、酒具、茶具、枕具、香具、灯具、玩具、文房用具和化妆用具等。
10.这些瓷器都是工匠用手捏成的。器身原本有环,可以系绳子,佩戴或者悬挂。摩羯形瓷玩通体施酱釉,脊、翅、尾等部位刻画细腻,嘴部上翘,是佛教文化在日常的体现。旁边的麻雀瓷玩也是孩童的玩具,身上有小孔,可以吹口哨。
11.给胎体化妆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胎体水分还没干透的时候,用工具刻划贴印,形成花纹。由于瓷土颜色偏暗,需要施化妆土,掩盖瑕疵,达到美白的效果。胎体经过涂脂抹粉,形象大不一样。印花是瓷器运用较多的一种装饰手法,把刻好的模子在胎体上印出纹饰。刻花要用竹片、刀等工具,痕迹较深,有层次感。模印贴花是长沙铜官窑的特色工艺,把泥片放入模具中印出纹饰,贴在胎体。仔细观察青釉净瓶、胡人击鼓印模具、碾槽等器物,可以找到上述工艺的痕迹。
12.施釉是给瓷器穿上外衣,可以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釉的主要成分是瓷土、草木灰,以及矿物颜料。当时,南方窑场多烧青瓷,北方窑场多烧白瓷,而长沙铜官窑瓷器釉色多样,有青、褐、酱、绿、黑、白、红等,工匠们总结经验,通过窑变创造出铜红釉,还利用罩釉、接釉,在技术上实现了一器多种釉色。这件青釉碗通体开细片是长沙窑常见的釉面特征。
13.彩饰为瓷器锦上添花。长沙铜官窑承袭岳州窑的技术,又学习了唐三彩技艺,创新出釉下多彩工艺。褐绿彩的组合运用较多,通常以青釉覆盖,富有水墨意蕴,例如青釉褐绿彩碗。红绿彩则是利用铜的属性着色,铜在氧化焰下呈绿色,还原焰下呈红色,但是红绿共处一器,工艺难度较大。
14.瓷器的成败尽在窑中。南方和北方的气候、地貌都有差异,窑的形态和选址也不同。北方多用圆形的馒头窑,南方多用细长的龙窑。您可以参考模型和图片,认识龙窑的原理。南方潮湿多雨,建窑要选择容易散水地方。龙窑通常依靠山丘建造,头在下,尾在上,利用坡度,热气自然上升,装烧量大,且不需要太长的烟囱。目前考古所知,长沙铜官窑的龙窑最长超过了六十米。
15.在龙窑有限的空间里,既要保证烧制质量,又要尽可能多的放入器物。您看到这些匣钵可以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免受污染。器物底部通常不施釉,用垫饼、垫环、或托珠隔开匣钵。为了节省成本,几家窑场会共用一个龙窑,在匣钵上写字以区分,例如“志”、“上”等。由于风险高,人们会在烧窑前祭祀窑神,祈求护佑。为了观测窑内状态,最大程度的降低废品率,工匠会使用火照。火照就是测试品,利用长沙窑的各种器物,留出圆孔,烧造时可以用铁钩取出验看。在1200度高温下,经过一天两夜,人们最期待的时刻来了,开窑。
第四部分 彩韵唐风
16.长沙铜官窑为彩瓷时代拉开序幕。诗文警句、花鸟山水、釉下多彩、釉里红、异域纹饰……都是特有的标签,是唐王朝多元文化和大国气质的最佳呈现,也是民间思想和艺术的共同载体。
17.唐代科举兴盛,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对长沙铜官窑影响很大。诗文与绘画是瓷器装饰的重大变革。这件青釉诗文执壶尽管损坏,但文字清晰可见。“买人心怅恨,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读起这首诗,您可以想象工匠在题写的时候,怀着怎样的心境。谁都渴望得到知音,毕竟知音难寻,不是所有人都如俞伯牙那般幸运,能遇到钟子期。相传唐德宗年间,一片红叶随着沟渠流出宫廷,被人拾到,上面写着:“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但意象何其相似。长沙铜官窑脍炙人口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表达了人们面对某些情感的无可奈何。青釉诗文碗中有名句“坐看云起时”,显示出潇洒的生活态度。长沙铜官窑是民窑,瓷器在民间烧造,上面的诗文反应了盛世之下,普通百姓的所见所闻所想,也是民间文学的典范。当时,人们以读书考科举为荣耀,寒门子弟更是希望借此改变命运,社会文化普及程度很高,窑主、工匠都能写出好诗,并且留下了书法真迹。
18.长沙铜官窑瓷器绘画题材众多,有山水、花鸟、人物、建筑等,风格迥异,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这件青釉褐绿彩花鸟纹执壶绘画风格写实,荷叶随风摇曳,姿态绰约。旁边这件执壶画风写意,近处的荷叶描绘细腻,远处的荷叶落笔简洁,充满生趣,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不禁让人想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类诗句。
19.青釉褐绿彩莲花童子盘极具特色。口沿处用莲瓣纹描边,中间有一童子端坐,面庞圆润,手捧莲花,周围荷叶拥簇。绘画时,轮廓多用粗线,主图多用细线,清晰整洁。这种装饰图案从唐代开始出现,宋以后流行,有连生贵子的含义。
20.一些画在观看时,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情感。这件青釉褐绿彩执壶上的大雁作出离别的姿态,回望时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旁边的青釉褐绿彩碗上的大雁更像是飞度了万水千山,依约归来,不辞辛劳,带有欣喜的色彩。可见长沙铜官窑的工匠们是在用真情实感创作瓷器。
21.青釉褐绿彩凤纹盘表面的釉基本脱落,但图案清晰完整,可见是一件釉下彩作品。盘中的凤凰描绘细致,借鉴了工笔画法,它站立在地面,目视前方,尾羽舒展,精神抖擞。旁边有一些草叶,笔触简洁。口沿装饰莲瓣纹。这种图案有锦上添花的意思。
22.中晚唐商业发达,坊市制度被打破后,酒肆茶楼遍布城乡,人们日常生活也日益讲究。长沙铜官窑顺应市场变化,生产了大量的茶具、酒具、香具、文房用具等,为您展开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
饮酒是唐代的社会风尚,各地名酒甚多,连胡人都在大城市里卖酒。酒肆成为文人聚集之所,描写饮酒的唐诗多如牛毛,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等名作。酒具通常成套使用。青釉褐绿彩罐体型较大,是储酒器。青釉瓷盘是温酒器,加入冰块或者热水,可以调节酒的温度。青瓷执壶是分酒器,将酒倒入青瓷盏、青釉海棠杯、青釉绿彩碗等饮酒器中。旁边的酒碗残件可辨认“胡家美酒”四字,说明它是定制瓷器,带有特定的广告语。
23.唐人爱饮茶,不分贵族平民,到了“茶为食物,无异米盐”的地步。饮茶的过程很讲究,步骤多。采集好的茶叶,先在甑釜中蒸,再捣烂成泥,用铁范装成饼状,焙干保存。饮茶时取出茶饼,用青瓷茶碾压成末,装进青瓷茶盒临时存放。取井水或泉水,倒入绿釉茶铛烧煮,水快烧开的时候,用青釉茶则取茶末放入水中,并添加姜、盐等调料。茶汤煮好后,灌入青釉执壶,待温度适宜,倒进青釉绿彩瓷碗饮用。废弃的茶末倒进青瓷渣斗。
24.西周人们就用香料清心静气、驱虫辟秽。到了唐代,熏香比过去更为流行,不再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专属,佛家和道家在一些仪式场合中必要焚香,人们日常生活也以熏香为时尚。这件青釉香炉清淡别致,器盖因窑变产生釉里红,形成特殊的装饰效果。
25.瓷枕流行于唐,是长沙铜官窑的大宗产品,既是纳凉工具,又是寄托情感的载体,也会用于陪葬。这件青釉褐绿彩瓷枕上的花草图案采用了印花的方式。旁边的青釉瓷枕装饰了球路纹,中间以极简的线条描绘花草。
26.长沙窑生产了大量瓷质玩具。这一组动物形瓷玩多作萌态,充满童趣,说明汉以来倡导尊老敬孝的同时,爱幼之风也悄然兴起。这件青釉褐彩碗中画了一副棋盘,俗称“三三棋”、“成三棋”等,至今仍在民间流传,长沙窑棋盘纹碗说明这种棋类游戏在唐代已经出现。骰子是游戏或赌博的工具。晚唐温庭筠的《南歌子词》写道:“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说明骰子在当时还可以寄托情感。
27.瓷灯经济实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长沙铜官窑烧制了大量灯具,按燃料可分烛台与油灯两类。当时蜡烛昂贵,人们会控制用量,青釉麒麟座烛台多见于重要的仪式场合。酱釉碗形油灯用于一般照明,上面装饰了一只小老鼠,看到它,仿佛听到了童年的歌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中说:“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灯油主要是动物油和植物油。
28.唐代重视文化教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人们普遍读书写字,“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因此文房用具前景广阔。尤其是纸张的普及,使得砚台、镇纸等器物类型不断增加。砚台最初比较粗糙,仅能研磨,后来逐渐发展出各种形态,具有审美情趣。中晚唐之际,箕形砚,这件还装饰了鼓钉。青釉褐绿彩葫芦瓶是砚滴,用来注水入砚台。砚滴号称文房“第五宝”,有流口的叫做水注,没有流口叫做水丞。青釉褐绿彩笔洗可以盛水洗笔,还配了流口,方便倾倒废水。这件青釉褐绿彩狮子镇纸顾名思义,写字作画时压住纸张,大狮子的脚下还有一只小狮子,镇纸通常成对使用。
29.在唐帝国开放的社会环境下,长沙铜官窑接受了来自中亚、西亚和南亚的文化,在装饰方面表现明显。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到极大的发展。中唐诗人姚合有一首《听僧云端讲经》,写道:“无生深旨诚难解,唯是师言得正真。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可见佛教已经渗入社会生活,信徒众多。长沙铜官窑瓷器中使用许多与佛教相关的图案,例如佛塔、莲花等。青釉碗损坏严重,通过某某“禅院”字样,可以推测其为寺庙定制的器物。绿釉净瓶表面清澈光亮,用于盛水,是典型的佛教用器。
30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居住在这里的粟特人以胡旋舞和金银捶揲工艺闻名于西域,他们通过商业活动来到长沙地区,直接影响了瓷器的模印贴花手法。这件青釉褐斑执壶褐釉部分留出了贴花空间,贴花有可能脱落,或因疏漏未完成。
31.被称为大食的阿拉伯帝国曾与唐帝国争夺西域控制权,称之为百年战争。安史之乱后,两国修好,使节和商人往来频繁,阿拉伯元素大量出现在长沙铜官窑瓷器中。这件青釉褐绿彩阿拉伯文碗,上面就装饰了艺术化的阿拉伯文字,类似的器物很多,文字基本是表达对伊斯兰教真主安拉的崇敬。来自阿拉伯帝国的连珠纹,在长沙铜官窑瓷器上运用较多,例如青釉褐彩连珠纹罐。
第五部分 世界的长沙窑
32.艺术与价格的双重优势,吸引了各国商人的目光,订单纷至,产品从扬州、宁波直达朝鲜半岛和日本,或在广州中转,到东南亚后分销到各处,形成了当时的国际贸易网。目前,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长沙窑瓷器。而罗盘与指南针在航海方面的运用,则为产品外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3.这是黑石号沉船场景复原。德国一家水泥厂的老板沃特法热衷于在印度尼西亚寻找古代沉船,1998年,他在勿里洞岛外海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阿拉伯单桅缝合帆船,命名为黑石号。同年9月至次年6月,黑石号打捞出水,发现大量的瓷器和金属器等,共有67000多件,其中长沙窑产品最多,有56500件。一件长沙铜官窑瓷碗上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字样,提供了这批订单的准确的烧造时间,黑石号沉没时间应当稍晚一些。还有一件瓷碗写着“湖南道草市石诸盂子有名樊家记”,属于窑场广告语。旁边摆放了一些出口阿拉伯帝国的青釉褐绿彩阿拉伯文碗。
结语
34.您立足于此,看到了开放自信的大唐帝国,认识了走向世界的长沙铜官窑。窑火千年不熄,技艺世代承袭。我们希冀通过新视角、新方法,让更多的公众关注和体验博物馆。彩瓷也将以谦逊坚韧的品质,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扮演湖湘区域文化景观中的重要角色,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