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岳家桥的故事 | 益阳的故事

2017-08-21 11:45:48 红网时刻

岳家桥的来历,历来许多人都认为与岳飞有关,说得再具体一点,许多老人都认为是岳云的后代在此落户隐居,在明朝后更名复姓,于是便称为“岳家桥”。早些年,益阳还成立了岳飞家族研究委员会,会长就是岳云的第36代嫡孙,并在益阳市康福路挂牌广告。益阳有岳飞的后裔是一回事,但益阳的另一现象可能令许多人奇怪,那就是:谢林港几乎没有姓谢的,欧江岔几乎没有姓欧的,同样,岳家桥也几乎没有姓岳的,也就是说,岳家桥并不是以岳云落户在此而得名,考察岳飞家世,族谱记载:“明天顺年间,十七世孙岳海(岳以信子)隋伯父岳以礼从长沙迁益阳县泉交河童保村。明万历年间,岳飞十九世孙岳时云,又名岳东江,定居益阳县华林段 (今白石塘乡)”。因此,岳家桥之名起于明朝和岳飞后裔之说也就无稽之谈了。

但岳家桥却切切实实与岳飞有关系,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杨幺的农民政权占据整个洞庭湖区,益阳县衙被迫东南迁往沧水驿,按惯例不得不紧急飞报朝廷请求救援,朝廷派岳飞前来征剿,这是中国历史和县志上都曾记载过的史实,因此,可说是最早的、也是有据可查考的历史了,当年岳飞率岳家军从东南赶来征剿,大概出于军事上的原因,并不是直接走的驿道,而是从南面山道上插过来的,由于大队人马的辎重粮草在越过从土地山流往泉交河的清溪时,需要架桥方得过去,于是紧急伐木架了一座比较结实的木桥,征剿成功后,此桥仍留作地方民用,因此,此地也就叫做“岳家桥”。

这样看来,岳家桥之名应该起于南宋建炎五年(1131)后,与烂泥湖、笔架山、宁家铺等地名同因杨幺与岳飞的史实而来。

如果岳家桥就因上面那个来历,一两句话也就说清楚,用不着讲故事了,但作者在火车上却意外听到了这样一个传说,此人就是益阳岳家桥的后人,现定居台湾,祖上是医药世家,他说:“岳家桥”应该是“药家桥”(益阳岳、药同音),起因是当地土地山盛产药材,从明朝起这里就是宫廷药材的供应点,而其中尤以“栀子”最为著名,万历年间就被钦定为贡品,到清朝乾隆年间,更是登峰造极,栀子鲜花,干花,果实(黄栀子)年进贡量已逾千担以上,尤其是鲜花,每年送往后宫的就达三十余担,限在每年端阳节前送达,从采摘花蕾到抵京城,三日之内就要送达,急递铺快马加鞭的镜头和场面不亚于唐朝给杨贵妃送荔枝,当然,这种栀子花送到京城不是食用,而是要分插到各个公主、格格和后妃娘娘的闺房,除芬芳扑鼻外,据说有很强的祛邪除烦作用。也就是这种功用和需求,到清朝嘉庆年间,已发展成为全县种植栀子花的局面,而这其中更是以浮云铺姓蔡的大户培育出了八角栀子花(普通栀子花均只有六角)而远近闻名,曾被编入清朝宫廷的《寿世青编》,与益阳八角栀子花同时入编的还有益阳十五里(今新市渡、箴言乡)赵家塘的赭石:“石面紫黑,其末赤朱,入书入药,皆为最佳”。益阳通过土地山的药材,在方圆二十公里之内有两味名药成为皇家贡品,名闻紫禁城,因此,便当之无愧叫“药家桥”了。

此说,老汉当然不敢忽略,考查有关资料,果真如此,但却不是“岳家桥”的由来,更无“药家桥”的说法,因在明朝时期,岳家桥就已经是行政“里”了,虽然辉煌,且“证据确凿”,可历史毕竟不因辉煌而得名,辉煌虽能给地名增光,但却不能改变事实,岳家桥的地名应该是从南宋建炎五年(1131)后正式命名。

来源:红网益阳站 编辑:罗玉林--y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