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一: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现有古迹二妃墓 、湘妃庙、柳毅井、飞来钟等。
(龙凤呈祥)
传说二:相传舜帝南巡时,“以乐教化”,完成了《韶乐》的创作。一天他来到洞庭湖滨的凤凰山,坐在山顶,面向滔滔湖水亲自演奏,弹至韶乐九奏时,只见洞庭龙腾云驾雾而来,湖面上“凤凰来仪”,龙凤和着韶乐节拍迎风起舞,回环逶迤,一派祥和景象。老臣苍舒兴奋地说:“这是龙凤呈祥呀!龙至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凤来则国家安宁,万民有福。”从那以后,龙凤呈祥便成了祝颂国泰民安的同义语。(龙凤呈祥)
传说三:据传,屈原乘船由洞庭湖入南湖、藏龙河(又名王家河),游历巴陵腹地,船至架子山,见满山黄澄澄的柑橘,他欣然登上架子山岭,写下千古名诗《橘颂》。后人曾在岳阳市架子山上修建橘颂亭纪念屈原。(屈原与岳阳橘颂亭)
传说四:话说,吕洞宾路过洞庭湖,准备去点化洞庭水族。居住在洞庭湖的鱼听说了此事,前来见吕洞宾。吕仙人定了一个点化的规则:他要所乘之龙拱成龙门,谁跃过龙门,就点化谁成龙成仙。鱼类一听此言,纷纷跃起,无奈龙门太高,都摔得生疼,无功而返。一只大红锦鲤从龙门一里外就使出浑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跳到洞庭湖上空,在风雨之中越过龙门,再落入湖水中,一眨眼功夫就变成了一条巨龙。这就是洞庭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传说五:相传上古时代,浩瀚神秘的洞庭湖中有一只万年得道成仙的湖蚌,生育了一珍珠姑娘。珍珠姑娘不仅容貌十分秀美,而且善良勤劳聪颖,成为了洞庭水族中耀眼的明星。
洞庭湖中又丑又恶的水怪巴蛇,看中了珍珠姑娘,便想方设法的前来求婚,可是珍珠姑娘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白马王子,他是洞庭龙王最小的龙子——九龙子。九龙子不但英俊开朗、坚毅勇敢,而且乐于助人,深得水族爱戴。面对巴蛇的求婚,珍珠姑娘婉言拒绝了。巴蛇恼羞成怒,呼风唤雨大闹洞庭,肆无忌惮地吞吃水族和人类。洞庭龙王为避免生灵涂炭,一方面让九龙子带珍珠姑娘在洞庭湖边的王家河躲避,一方面请求后羿前来制服巴蛇。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巴蛇,然后将其斩杀。巴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九龙子和珍珠姑娘在王家河相亲相爱,养育小龙子,不愿再回到喧嚣的洞庭龙宫。星移斗转,日久天长,珍珠姑娘成为了珍珠山,九龙子成为了藏龙河(又名王家河),它们日夜相互守候,相亲相爱。
传说六:
以卧龙自比的左宗棠,少时曾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传说咸丰元年的某一天,左宗棠在岳阳夜游藏龙河(又名王家河)至洛王山野,层层梯田中突然青光满地,惊现一条巨龙身形飞舞,吟啸震天。左宗棠第一次惊见此异象,很是奇怪,回家后查阅《易经》。《易•乾》上有:“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这是易经的乾卦,爻辞说,乾之初爻上升到九二,象征这条龙已经脱离潜伏状态出现于田野地面,显露头角,有利于表现大人物的风范,并得到身居高位的大人物的赏识。《小象》解释说,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左宗棠认为天象预示着自己将遇到贵人相助。咸丰二年,左宗棠果然被被荐为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之幕僚,从此左宗棠抓住展示才能的时机,把满腹的“经世致用”学问用于实践,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后破格敕赐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