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湘潭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和成果享誉外省市

2016-04-15 09:29:15 红网时刻

QQ截图20160415075052

韶山市一条乡村道路。

QQ截图20160415075058

湘乡市一座农家庭院。

“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湘潭日报4月15日讯(记者黄武平 通讯员 彭碧峰 李林武)十年磨一剑,功夫非等闲。自2006年以来,我市按照中央、省有关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指示精神,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先后有21个村被省政府授牌“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雨湖区姜畲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镇。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4月11日、13日,黑龙江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佛山市分别自发组团来潭考察学习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了解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情况,群众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村组美化、亮化、绿化和新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成果。所到之处,考察学习组成员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南北两省慕名来潭取经

4月11日,黑龙江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罗丛霞等一行4人,慕名来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活动。在美丽乡村省级实事示范村韶山乡黄田村,格调一致、造型别致的民居,四通八达、规范整洁的村道,有花有草、乔灌结合的“三边”绿化,吸引大家不时举起相机或手机拍照;在银田镇银田村,大田里忙碌的机插场面、高标准沥青路面、错落有致的绿化苗木、整齐划一的太阳能路灯,以及妆点着小桥流水的农家庭院,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展示了一幅幅秀美画卷。

实地参观考察后,罗丛霞等一行与湘潭市、韶山市有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认真了解湘潭市全域推进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主要措施、保障激励机制等具体情况。

无独有偶,4月13日,广东省佛山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高明区,以及部分乡镇、村的相关负责人,共计30人来潭,就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学习考察。

一行人先后参观了韶山市清溪镇狮山村和杨林乡杨林村的垃圾分类处理场、垃圾终端处理站等,并走村入户,实地感受环境卫生整治成果。重点了解了清溪镇的城乡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机制,该镇由村(社区)干部按照全镇网格化管理划定的网格落实责任,保洁员实行包片责任制;各村、社区组织责任村干部等开展组与组、户与户的评比;同时,在各村(社区)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两杯两桶一布”工作。

“今日一见,湘潭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果然名不虚传。”黑龙江省政府、佛山市考察团成员纷纷表示,此行感受很深,受益匪浅,将把湘潭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在寻找差距的同时,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努力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暨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

实至名归再展“美丽”宏图

从2006年开始,我市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和“领导办点、单位和部门帮扶、干部下村、社会共建”的工作模式,大力实施以“百村示范”和“百村帮扶”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双百工程”。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先后完成三批“百村示范”和二批“百村帮扶”新农村建设工程;在273个村开展办点示范、400个村实施帮扶建设,到2015年为止,共有21个村被省政府授牌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姜畲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镇。

2014年,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为期三年,重点建设示范片(园)、美丽乡村建设村、帮扶村和人居环境整治村。把梅林美丽乡村示范园、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盘龙生态农业示范园、韶山核心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湘乡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等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作为优先区域和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在湘潭县谷塘村等30个行政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同时继续选定200个村实施帮扶,每年重点完成120个行政村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

强化保障整治农村环境

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在“美”字上做文章、下功夫。

连续几年来,市本级财政以奖代投,每年拿出1200万元激励各县(市)区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同时要求湘乡市、湘潭县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韶山市、雨湖区投入不少于400万元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坚持“月查季评年总评”工作方法,明察暗访不断强化,考核考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和美丽屋场创建。全市所有乡村基本做到了道路有人扫,垃圾有人清,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秀美乡村新貌日渐呈现。30个美丽乡村创建村作为带头示范村,村庄环境质量更是明显改善。

另外,全市各级财政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向美丽乡村示范点倾斜,从2014年开始,美丽乡村创建村安排资金每年不低于10万元。120个重点整治村,每年投入不低于360万元。引导市、县两级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主动进行联村办点示范,鼓励社会资本和农民自己投入。近两年,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达20多亿元。

突出重点努力改善民生

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市紧紧抓住中央、省政策机遇,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业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示范片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乡村创建村建设态势良好。

两年多来,我市进一步完善农村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努力扩大对农村的投入。全市通村公路硬化率100%,进户公路硬化率80%以上。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2万处,总投资达到8亿多元,农田有效灌溉率达93.7%,人饮安全得到保障。农村通讯信号实现了全覆盖。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2.5万口,普及率达21%。积极开展“三边”绿化,宜林路段、荒山荒地和空坪隙地绿化率达到90%。

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500元。转移农村劳动力81.0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86.2亿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52平方米。

同时,全市以精准帮扶为抓手,努力改善民生。近两年来,全市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落实到位、发放农村贫困学生各种补助明显增加;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参保率达到100%;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社会救助、灾害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救助体系。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都有了新的起色,群众精神生活进一步提高。

“学”才能“被学”

白 杨

欣闻最近黑龙江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佛山市分别自发组团来潭考察学习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说明我市现阶段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闻名遐迩。窃以为,高兴之余不妨仔细分析一下“学与被学”的辩证关系,以利于全市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与时俱进,稳步提高。

“被学”是一件很鼓舞人心的事。教育界有句至理名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意思是说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多表扬。其实,不光小孩,不光是教学,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点赞,哪怕是善意的谎言,美丽乡村建设也不另外。

“被学”是一件让人紧张的事。兄弟省市登门求“经”,拿什么做“经”、怎么“传经”,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地方的社情民意不同、自然条件各异、经济基础有差别,我们目前的某些经验也许是人家早已淘汰的做法;我们自认为美丽的乡村,也许人家那里比比皆是,不屑一顾。

“被学”并不意味着我市的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比人家搞得好,更不能说已经完美无瑕,只能讲我们的某个领域、某个地方、在某个时段内有可取之处,来不得半点骄傲情绪。不妨趁着“被学”的机会,把来访者请上讲台,虚心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优秀做法。

“被学”激励着我们摒弃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思想,主动走出去“学”。山外青山楼外楼,甭说别的省、市,单讲主动来潭“取经”的黑龙江省和广东省,他们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不断地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简言之,“学”之后才能“被学”。

来源:湘潭日报 编辑:秦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