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讯华容人到外乡去,一听到锣鼓响,就会想起家乡的夹叶点子,听到夹叶点子就像听到了家乡话一样亲切。乡友回来,一看到夹叶点子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李迪辉是湖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艺名李铁砣,他是华容北景港人,在传承夹叶点子的基础上,一人操作64件乐器,吹打弹唱拉,发明了单人锣鼓说唱,堪称“华夏一绝”。前两年,他回乡省亲,再次听到夹叶点子后百感交集,儿时的种种往事涌现脑海。
华容县文化馆馆长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白赛宇回忆,去年在常德召开的全省文化馆业务骨干交流会上,李迪辉是评委,得知他是华容人,特意向他询问了夹叶点子的发展情况,如久逢的朋友,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从“响器”到“鞭炮”的转变
夹叶点子是流传于华容县独特的民间打击乐艺术。宋以前,华容本地人大都居住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区,单家独户,零星散居。为免遭豺狼虎豹侵袭,置办锣、钹、鼓等“响器”在家,每日天黑打击闹腾一番,吓唬野兽,阻止其入户为患。而一旦遇到了野兽侵害或“强人”打劫,他们也用“响器”传递消息,呼吁救助。这样逐渐创制了节奏急缓各异的打击方法,初步形成了“华容夹叶点子”的雏形。
两副钹、一面鼓、一面大汉锣和一面小瓯锣,五件乐器按一定节奏和情绪击打,便是夹叶点子了。由于这些乐器加起来共由五人操作,再加上一人背鼓,以便在行进中演奏,本地人习惯称之为“六合班”。
为何叫“夹叶点子”?白馆长解释说,“夹叶”是指两副钹不同时叩击,其声响一前一后相互夹杂。“点子”就是指根据不同节奏和情绪打击出的乐谱。
每个谱子的前面都有“引头”,相当于歌曲的“前奏”。“引头”有“明引”和“暗引”之分。既做动作又击出声音的叫“明引”,只做动作不击出声响的叫“暗引”。其他乐手靠听“引头”决定表演的内容和速度。
目前,已发现和整理的华容夹叶点子的正谱有八个:《风老大》《堆罗汉》《缕缕金》《红绣鞋》《幺二三》《扑灯蛾》《川拨棹》《公车上》,都是欢快、喜庆的曲谱。
夹叶点子深受华容人的喜爱。解放初期以来,迎宾接客、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欢迎劳模、欢送参军、恭贺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等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夹叶点子作为礼仪程序,犹如放‘鞭炮’的作用,是在现场制造热闹或喜庆气氛的。”白馆长介绍道。
像灯光一样吸引着村民
“一听到鼓响就像蚂蟥听不得水响”,华容人常用这句俗话形容那些对夹叶点子痴迷的人。
66岁的赵国琪就是其中一位。“文化大革命”初期,20多岁的他作为知青下放到注滋口镇全福村。那时候,文化娱乐生活十分单调,村民白天干完农活,晚上便有不少人约到一起练习夹叶点子,只要锣鼓一响,就像一道灯光一样,吸引着村民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观看。乐手们打得好时,他们就热烈鼓掌;打错时,就哄堂大笑,现场好不热闹。
赵国琪就是在这个时候迷上的。他拜50多岁的老师傅王牛明为师,开始正式学习夹叶点子。犹如学习其他乐器一样,先得学会识谱、背谱。为了记谱更顺口,原本懂些音乐的他将如文言文般的古谱用现代简谱的节拍重新整理了一遍,然后用毛笔写在旧报纸上挂于墙上背诵。“那时候,白天出工,只能晚上练习一两个钟头。因乐器声响太大,为了不打扰村民休息,也不能学到深夜。”回忆起当学徒的情景,他的思绪飘了很远,年轻时的种种往事历历在目。
因兴趣浓、悟性高,后来的一两年里,他又先后学习了锣、鼓、钹,最后学了“拿引”(指挥),成为一个多面手,也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上世纪80年代,玩龙舞狮这类文化活动活跃城乡。“玩龙舞狮没有夹叶点子伴奏就太没气氛了”,于是他花10多元钱为自己买了一副钹,开始四处表演。参军入伍、集会的,遇上政治任务,表演一次就补一天的公分,也划算;街坊邻居红白喜事相请的,他就吃顿饭,算是帮忙了,遇到家境好的,有时候还能收包香烟之类的。
夹叶点子,入门易,学精难。当时,很多百姓一腔热情投奔到夹叶点子中来,因难学半途而退的大有人在。1978年,赵国琪开始收徒。收徒前,他要“面试”,让年轻人击两下钹,看是否是这块料。
一年后,知青返城,他也回到县城,被安排在一家塑料厂上班,24小时两班倒。当时家里负担重,加之城里的环境受限,他就很少再玩夹叶点子了。不过,他还是听不得鼓响,只要哪里有敲打的动静,就毫不迟疑地奔了过去,至今都是这样。“那些年纪大的老人,比我敲得还带劲!”赵国琪笑道,夹叶点子在每一个人心中都埋下了深深的情感,老人们看到年轻伢崽敲错了,心里急得要死。他感叹,自己要是一个月不接触,心里就有种失落感,夹叶点子已成了生活的固定元素,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是“药铺里的甘草”少不得
夹叶点子虽然只有6人表演,但发出的声响和气势犹如交响乐团演奏的“交响曲”,激越、洪亮、奔放,想让人不关注都难。“冬冬/冬,锵/锵/翠锵”……11月27日,华容县文化馆,赵国琪端坐着,双手挥舞着手中的鼓槌,有节奏地打着鼓。身边站着的5名队友,敲的敲锣、击的击钹,与他一道气势昂扬地演奏着一曲华容夹叶点子《风老大》。顿时,馆内锣鼓喧天,热闹喜庆,现场感染力极强。
华容县文体广新局局长王良庆介绍,民国时艺人们打击夹叶点子多是生计所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富裕了,现在百姓打夹叶点子更多的是享受生活的一种表现。儿亲女嫁、迎宾接客、过年过节、龙灯花鼓等,一切需要营造欢乐、热烈、祥和、喜庆气氛场合就会出现夹叶点子。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夹叶点子多在白喜事上“露脸”。如果哪家媳妇的公婆家有事,娘屋送一堂夹叶点子,那是很有面子的事,给女儿长了志气,这也成为妯娌间暗地较劲的“砝码”。
“越来越多的人误以为夹叶点子就是‘哀乐’,事实并非这样。迎宾、配合法事做道场,即便是在白喜事上表演,奏出来的音乐也是振奋人心的。”白馆长纠正道。
华容夹叶点子是富有生命力的,已融入华容人的日常生活,当地花鼓戏、民族舞蹈、曲艺等都离不开夹叶点子的点缀。对华容人来说,夹叶点子就像“药铺里的甘草”一样,少不得。
虽然离家多年,如今已退休的李迪辉仍然记得小时候坐在舅舅的肩膀上看龙舞狮,听夹叶点子的情景。“文化大革命”时,夹叶点子被禁止演奏,后来解禁了,有一天他经过县城的四牌楼时,恰巧听到街上有老百姓正在演奏夹叶点子,久违而激昂的音乐让他不禁驻足聆听,“老祖宗的东西,华容人认了。”听完一曲后,他感动得眼泪夺眶而出。这些年来,李迪辉很少有时间回乡省亲。2002年腊月24日,他受邀回乡参加了华容县的春节联欢晚会,在表演的单人锣鼓说唱《家乡巨变》中,演唱了一节华容夹叶点子,以寄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他的心里,夹叶点子早已不单单只是打击乐,而是一首听不够的乡村“交响曲”,夹杂着儿时的记忆,多了一份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