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29日讯(通讯员 郭丽荣 刘绍泉 王其华)湖南石化职院聚焦现代石化产业,构建专业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与地方人才需求相匹配的职业教育新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先后获评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连续6次12年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荣誉。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新时代合格工匠
湖南石化职院地处岳阳。湖南省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出以产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岳阳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1+3+X”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学校找准定位,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将人才培养锚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人才培养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湖南“4×4”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与打造湖南先进制造业高地相匹配,与建设万亿现代石化产业相配套,与岳阳副省域中心城市建设同频共振。学校联合园区、高校、企业成功申报两项省级重点项目——市域现代石化产教联合体、湖南省“楚怡”石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搭建了平台;成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紧扣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服务地方产业升级;牵头成立湖南省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化学品分会、湖南现代石化HSE协同创新中心,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对接;牵头组建岳阳职教集团科技创新与服务委员会,委派17名专业骨干任市科技特派专家,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岳阳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产业发达。学校多措并举,积极对接岳阳临港自贸区、经济开发区、绿色化工园区等高新产业园,主动上门问需求。近两年,学校34名学者、教授被岳阳市委人才中心选派为科技特派专家进驻企业,在助力企业发展同时,还“一对一”为17家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学校不断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标做好专业调整。在先进装备制造方面,针对电子信息、新能源、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拓展装备技术领域,开设相关新兴专业;在港口物流方面,强化与临港新区及有关企业对接,政校企合作做优现代物流、商贸专业;在文旅产业,强化与区域高校、企业合作,建设集产业导览、安全教育、知识普及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石化安全科普馆,与湖南石化公司红色石化教育基地等共同建设“红色+绿色”爱国主义教育和安全科普教育基地,打造岳阳文化旅游品牌。
聚焦石化产业发展,打造技能人才摇篮
学校坚持立足现代产业,努力探索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的发展之路。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石油化工”冠名的职业高校,几十年来,全面对接石化中下游产业链的石化产品生产与储运产业群、石化装备维护与控制产业群、石化相关服务产业群,开设了石油化工技术、化工装备技术、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四大专业群共23个专业,形成“四群两特”(石油化工技术、化工装备技术、大数据技术、跨境电子商务四大专业群和石化、化工装备制造特色专业)专业布局。学校全面对接石化中下游产业链,努力探索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发展之路。始终抓住主业不放松,围绕石化产业抓发展,按照“师资队伍双元化、培养环境工厂化、课程内容工艺化、培养方式任务化、教育评价立体化”的“五化”强技模式,构建完整有效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石油化工技术、化工装备、现代物流等与现代石化产业发展相匹配、优势明显的专业。七个学院21个专业无论怎么调整,石化类专业一直都在加强。龙头专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在全国仅有48个专业点,其办学规模居国内第一,是湖南省高水平专业群;炼油技术专业全国仅有8个专业点,属于稀缺专业。目前,学校又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标石化产业发展需求,努力适应石化产业链的延伸,对传统专业进行相应调整,向煤化工、精细化工、油气储运、新能源、现代物流、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延伸,进一步拓展石化技能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2023年学校毕业生入职长岭炼化录取率达到78%以上,巴陵石化录取率达到40%以上,中石化镇海炼化录取率排全国第二。中国石化、中海油录取毕业生人数均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学校还是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成员,乍得国家职业标准共建互认项目参建单位,并担任贝宁共和国油气储运技术培训任务,参与由中国国资委主导的职教出海,央企赋能平台建设,石化专业毕业生海外就业前景光明。
推进产教深度合作,企校对接协同育人
学校努力实现市场用人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精准对接,所设专业与企业的精准对接。一方面围绕企业工厂设置岗位,一方面实行订单就业,努力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岗位技能要求相对接,做好学生终身就业跟踪,真正做到学校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全面提升校院(企)合作水平,打造“企业园区+学校”的发展新模式。
学校先后与湖南石化、长炼机电、珠海华润、福建永荣、北京韦加无人机等多家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同时与湖南省管网公司、中国通号集团、株洲时代新材料、中国铁建重工等品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先后与中海油、中国石化镇海分公司、湖南石化公司、万华集团、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民企、跨国公司实质开展“订单班”合作办学;与湖南昌德新材料、湖南聚仁新材料、岳化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与北京韦加智能科技公司开展实施教育部“1+X”植保无人飞机技能等级证书全国考核试点,实现市场用人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无缝对接;与湖南10个化工工业园区签订产教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培养园区急需人才,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学校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央企定点人才培养供应基地,今年1月,成功入选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发起的中国海油技能人才培养联盟,与中海油集团公司旗下多家公司选拔60名学生组建首批2个“海油特色班”。目前学校拥有1897家(含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500强)优质企业库。2024年入校招聘企业207家,提供优质岗位18927个。
强化社会培训职能,促进学生更好就业
学校努力造就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科技与人文并举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作为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二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湖南省特种作业人员定点培训机构,学校以“一体(石化)两翼(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为突破口,实行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双轮驱动”,努力做好社会培训,每年为社会培训职工近30000人次。
目前学校以继续教育学院为基地,加速推进现代石化产业学院与材料工程学院建设,构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适应从业人员学历提升刚性需求,根据国家政策开展“五类人员”招生培养;适应化工安全人才短缺的需要,开办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专注为企业培养注册安全工程师,打造“人人持证上岗”新样板;组织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涵盖电工、仪器仪表维修工、有机合成工、化工总控工、燃气储运工、化学检验员等六个工种。2024年共组织开展了105场次技能等级认定,认定总人数1468人,为学生多途径就业提供了广泛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