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红网时刻新闻3月22日讯(记者 贺卫玲)一张照片定格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的瞬间。照片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熠熠闪光、格外醒目。
3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了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求学工作和学校发展沿革、教学特色等情况,并同师生代表亲切交流。
“一走进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被这幅字所吸引,驻足认真观看,还询问我们毛主席当年写这句话的来由。”陪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罗成翼对这一幕印象深刻。
这则著名的校训,是毛泽东同志1950年为母校所题。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度过8个春秋,实现了由青年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
翻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红色历史,峥嵘岁月中,这里走出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一大批革命先辈。
“红色”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校史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最生动的教材,红色传统成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最强大的育人基因。
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年代,湖南一师推行民本主义教育方针,制定了以“知耻”为中心的校训。
“我向总书记介绍,‘知耻’就是激励学生知‘国家之耻’,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学校课程设置以‘德育’为首,总书记听得十分仔细。”回忆起当天的情形,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讲解员贺中鼎的言语中难掩激动与兴奋。
3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时,同师生代表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这是物理与化学学院教师许文昊第二次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时勉励广大青年学子,“要不负时代重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才智,走好人生的路,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
总书记的殷切话语,让在场的博士生许文昊备受鼓舞。
4年后,许文昊选择成为一名高校教师,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能够再次见到总书记,聆听了总书记高瞻远瞩又平易近人的讲话,更加坚定了我立德树人、深耕教坛的教育情怀。”许文昊说,作为理工科的教师,将积极响应深入推进思政课创新改革,在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培育未来的“大先生”“大工匠”“大科学家”。
红色基因蕴藏着我们“从何处来”的精神密码,标注着“我们是谁”的精神坐标,树立了我们“向何方去”的精神灯塔。
“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南第一师范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厚感情,对用好红色资源、抓好立德树人的高度重视。他深刻揭示了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引导学生立志报国,好学校首要标准是德育,关键是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殷切希望我们,把‘大思政’抓好,把红色资源用好,把‘第一师范’办得更好。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我们办好新时代一师提供了根本遵循。”罗成翼表示,作为师范类院校,一师不仅要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有责任教好学生,培养出未来的好教师,“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在新时代把一师办得更好,重现当年人才喷涌的盛景。”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以“大思政”为育人理念,以“红色血脉”为育人载体,学校不断打造红色学术名片,探索了一条以“大思政”育“大先生”、以“红色血脉”铸“红色师魂”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创新之路。2012年以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已培养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近17000名。十余年间,近2万名学子带着使命出发,在各自岗位上照亮孩子们的前行之路,用生动实践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