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郴州宜章县社:乡村“小”车间激发产业“大”动能

2025-04-10 00:35:07
湖南供销
时刻号

近年来,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供销合作社创新探索“乡村车间”发展模式,通过激活闲置资源、健全服务功能、培育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将“乡村车间”建设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以县社为统领,在县域内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创新形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产品线上线下双循环销售的“乡村车间”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乡村车间39个、农村合作社67家,吸纳本地劳动力420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1860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主要做法

创新机制破瓶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党建引领聚合力。一是党建引领搭平台,基层党建带社建。推进“村社”共建模式,明确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供销合作社主任,在全县25个行政村建立村供销合作社,共同推进“乡村车间”工作。坚持“党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将党组织嵌入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链中。如浆水乡新华村通过村党支部牵头推广油茶种植,带动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11万亩,年产值突破3亿元。同时,建立“片—组—邻”三级联动机制,通过乡贤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平台,激发群众参与“乡村车间”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支部引领、群众主体、社会协同”的格局。

二是联合经济合作组织、经济能人,盘活闲置资产,打造集农资供应、农机服务、金融惠民于一体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形成“基层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共同体。通过利益联结、服务导向促进“村社”在组织上、经济上、服务上的深度融合,推动基层社高质量发展。成立村级惠民供销服务公司,牵头整合区域资源,开展农资集中采购配送、机耕机抛烘干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助农贷款等金融业务。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个村镇的资源禀赋情况,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的“乡村车间”。如梅田镇建设脐橙分选“乡村车间”、笆篱镇和赤石乡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车间”、长启村和大元村建立稻谷烘干“乡村车间”、玉溪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配送“乡村车间”。

吸纳人才强动力。一是精准锁定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潜力群体。通过创业资金支持、项目对接指导、技术培训赋能等措施,吸引在外游子回乡创业。

二是通过“乡村车间+产业基地+农户”模式,打造家门口就业平台。2024年,郴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宜章县委书记张润槐在农业调研活动中强调,要“畅通创业渠道,夯实要素保障”,推动“乡村车间”吸纳就业、文旅产业带动就业、农业合作转变就业。目前,全县已建成脐橙分选车间、菌菇加工车间、油茶加工厂等特色车间30余个,带动近万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农旅融合增效益。宜章县社深挖资源禀赋,打造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围绕莽山旅游景区,打造了莽山红茶“乡村车间”、印象莽山供销文化食堂“乡村车间”、火塘莽左瑶族文化“乡村车间”;同时以“小车间”推动“土特产”升级。跳石子村依托瑶族文化发展黑豚养殖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模式,2024年合作社总收入达220万元,带动25户村民增收;梅田镇下塘村以“灵芝姑娘”黄凤兰为带头人,建成菌菇种植示范基地,带动180余户村民种植食用菌,年产值超6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此外,依托莽山5A级景区资源,天子山村开发燕子岩溶洞景区,年营业额近1800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分红实现双重增收,既拓宽了农产品销量,又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创业增收。

盘活资源添动能,释放闲置资产新价值

外引内联增活力。一是积极招商引资,精准发力。锚定县内产业空白与就业需求契合点,多部门联动招引燕泽农业有限公司落户宜章,打造“乡村电商车间,”专做“宜章脐橙”品牌建设与销售推广。

二是开放合作,启动内资。宜章县社联合县内有经济实力的农业企业和经济能人开展合作,利用县内社会资金大力发展乡村车间建设。

三是政策资金支持。积极申报2024年市级社综合改革及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赤石供销合作社、长启供销合作社、龙村供销合作社等3个“乡村车间”建设;多方协调为笆篱农化服务“乡村车间”争取省级示范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奖补资金;争取县财政供销改革专项资金,重点扶持36家“乡村车间”发展壮大。

变废为宝拓空间。一是通过“改造+招商”模式焕发资产新生。长村供销合作社将闲置仓库改造为箱包生产线,带动32名留守妇女就业;沙坪供销合作社修缮原供销合作社家属楼,打造馥郁酒厂。

二是变“闲”为“优”活资产。对乡镇供销合作社闲置资源进行改造加工。为企业量身定做生产车间,让企业“拎包入驻”。

三是对老旧学校、原七站八所办公楼、卫生院、粮站及村部等闲置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摸排,利用闲置资产搭建“乡村车间”。如玉溪镇利用老旧学校改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配送中心“乡村车间”,日均处理蔬菜3万斤;大元村利用村部废弃仓库,建立粮食烘干“乡村车间”,村供销合作社年增收8万元。

多元赋能促发展,构建产业振兴新生态

科技赋能提效益。本着 “低成本、易操作、见效快”的原则,科技赋能“乡村车间”,以“技术+场景+人才”三轮驱动,最终实现从“体力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型,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力。一是智能化改造降本增效。如栗源镇复源村青山坳脐橙分拣中心加工车间引入低成本智能分拣机,按大小、糖度、颜色自动分级,效率提升3倍,人工成本下降40%。

二是依托物联网监测与节能技术,开发温湿度传感器+智能调控系统。如周标明茶叶加工车间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杀青温度,减少废品率25%,能耗降低18%。

三是通过培训提升数字技能。联合农业农村、农机、人社、园区、工会的人才及教育平台,建立“专家工作站+田间学校”培训体系,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26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40人,提升了“乡村车间”用人技能。

数字转型拓市场。构建“线下平台+线上电商直播带货”立体销售网络。搭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平台,建设宜章县对接大湾区农产品集散中心。发挥宜章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品牌优势,把“乡村车间”的优质农产品集中销往粤港澳大湾区。成立宜章农产品直供配送中心,打造集农产品展示展销、宣传推介、产销对接、经贸合作、线上线下交易于一体的“乡村车间”。同时在大元村、长启村等地建立线上电商直播带货直播间5个,形成“乡村车间”产品线上线下双循环销售模式,上线特色农产品136款,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金融“活水”强支撑。创新“供销社员卡”金融服务,开展“乡村车间”企业金融授信服务。宜章县社与宜章农商行签订了《深化信用合作服务推进乡村振兴》合作协议,为“乡村车间”开展信用服务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向“乡村车间”发行集“社员卡+银联卡+贷款卡”于一体的“福祥·供销社员卡”780张。为企业信用授信14家,惠及车间21家,助力“乡村车间”扩大生产,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

主要经验及启示

“三资联动”:整合资源、激活资本、培育资产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宜章县社通过“整合资源、激活资本、培育资产”的“三资联动”模式,推动“乡村车间”建设,促进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一是整合自然资源,挖掘乡村潜力,构建产业基础。利用宜章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如脐橙、茶叶、油茶等),建立原料基地,保障“乡村车间”原材料供应, 在盘活供销闲置资产方面,根据需求改造为标准化生产车间。整合人力资源,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守妇女、返乡青年)开展技能培训(如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制作)。整合政策资源,争取市社专项资金,配套县级补贴,支持车间设备购置与技术升级。

二是激活资本,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破解资金瓶颈。利用县供销改革发展资金投入建设标准化车间,通过“以奖代补”吸引企业入驻。同时引入社会资本,与本地龙头企业合作,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企业注资运营,吸引乡贤返乡投资,共建特色产业车间。

三是培育资产,提升价值链条,打造可持续发展路径。盘活存量资产,改造旧校舍、村集体仓库为车间,利用率提升80%以上;同时培育增量资产,建设现代化生产线,年产能提升300%。延伸产业链条,发展“车间+电商”模式,打造“宜章制造”区域品牌。增值品牌资产,申请地理标志认证,提升产品溢价能力,举办“乡村车间”产品展销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四链融合”:构建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畅通资金链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宜章县社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四链融合为核心,推动乡村车间高质量发展,实现资源整合、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的协同效应。一是构建产业链,锚定产业定位,延伸价值链条。围绕宜章脐橙、莽山茶叶等特色农业资源,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品牌营销”全链条,形成“种植—加工—销售”闭环。推动“农业+文旅+电商”融合。探索“车间+研学”模式,吸引城市游客体验农产品加工。

二是完善供应链,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运营效率,让基础设施升级。通过数字化赋能, 搭建“宜章乡村车间云平台”,实时监控原料采购、生产进度、库存状态,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同时发展可视化溯源技术,为脐橙、茶叶等产品提供全流程质量追溯。

三是提升价值链,强化品牌建设,拓展高端市场。注重品牌化建设,积极推动“三品一标”认证。

四是畅通资金链,创新金融模式,破解融资难题。开展多元融资渠道,为乡村车间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实行风险共担机制,以产业链为基础,同步优化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形成闭环。通过“四链融合”模式,构建了从资源整合到价值创造的完整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维赋能”:党建引领赋能、数字技术赋能、金融创新赋能、人才培育赋能、品牌建设赋能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宜章县社以“党建引领、数字技术、金融创新、人才培育、品牌建设”五维赋能为抓手,构建乡村车间高质量发展生态,实现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双轮驱动。党建引领赋能,强化组织保障,凝聚发展合力。以党支部为核心,统筹企业、合作社、农户资源。数字技术赋能,驱动产业升级,提升运营效率。生产智能化,营销数字化。金融创新赋能,破解资金瓶颈,激发内生动力。人才培育赋能,夯实智力基础,激活人才活力。开展农产品加工、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品牌建设赋能,提升产品溢价,拓展市场空间,注重打造供销品牌。

来源:郴州市宜章县供销合作社

来源:湖南供销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