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沅江旁的黔阳古城。(拍摄:田文国)
对黔阳古城,我长期是陌生的,脑海里只有微茫零碎的印象,龙标、王昌龄、芙蓉楼、黔阳曾经的县治。除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逐渐了解它,还是近几年的事。
古城一角。(拍摄:田文国)
走进古城,徜徉在铺满青石板的古巷,抚摸着斑斑驳驳,长满苔藓的古砖墙,仿佛走入了千百年前的时空,迎面而遇的是唐“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与“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的兴衰缠绵;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与“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的悲欣交集。
也许是风水不绝,福地洞天;也许是文脉不朽,积厚流光。历经千年疾风板荡,轶兴轶衰,黔阳古城又从历史的沉睡中唤醒,沐着新时代的曙光,再次灿烂炳焕。
李白诗云:“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倘不去追溯诗的背景,单从诗境看去,谁又能说这描绘的不是黔阳古城的风貌?清水江与㵲水河,分别从西与北向走来,在古城下交汇,滥觞为浩浩荡荡的沅江,滔滔东去。江的上下游两桥飞架,恰好将古城拥于怀中。河岸村墟掩映于树木之中,升起袅袅炊烟。原野春华秋实,橙黄橘绿。此景此境,只是惊人的巧合?我更相信是古城与诗仙之间心灵的共鸣与呼应。
古城三面环水,常年平湖秋月,云蒸霞蔚,樯橹渔歌,凫游鹭飞。满城灯火,一江碧水,辉映出唐宋风流,明清遗韵,诗意古城,无尽妖娆。对岸赤宝山顶的赤峰塔,栖棠映山,如白衣秀士,羽扇纶巾,俯瞰千年江枫渔火,对酒放歌。夜幕下,南岸一线江浔山麓,披金挂彩,灯光千丝万缕,交相辉映,炫幻出多姿多彩的山景江影。
古城一瞥。(拍摄:田文国)
黔阳古城为湖南历史文化名城,自汉初置县治,已历2200余年。九街十八巷,格局井然,保护完好。40多处明清时代的建筑遗存,楼阁、廊亭、书院、碑刻、庙宇祠堂、名人遗址、城墙塔寺、衙门牌坊等,流传着引人入胜的故事,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芒,彪炳着古城曾经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同时建于北宋元丰三年的宝山书院和龙标书院,建于北宋元丰十三年的文庙,塑造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精彩纷呈。如黔阳剪纸、黔阳竹编、辰河棕编、十里窑侗陶等传统工艺,还有傩戏、阳戏、目连戏、茶山鼓、沅江号子等民间曲艺,从神秘与尘封中走出,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焕发出古城独特的魅力。
中正门。(拍摄:田文国)
这是一座有灵魂的古城,在这里荟萃了一批有情怀的人物。
每当夕阳斜照,在幽静的西正街古巷,坐着一位须发花白,艺术气质洋溢的老先生,如痴如醉地吹奏着的萨克斯,把古城带入悠远,浪漫,温暖,柔美的情境。他就是黔阳古城原居民、古城研究会会长陈志明先生。老陈热情开朗,多才多艺,吹奏、雕刻、绘画、书法、收藏等等,自学成才,无师自通。尤为热心古城保护及古城历史文化的发掘传承,奔走呼号,乐此不疲。他把收藏展览与传播抗战文化和传统节孝文化结合起来,创办了“五溪天然艺术馆”,展览本人创作雕刻的工艺品和收集于民间的珍奇器物,成为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滴——滴滴,滴——滴滴”,那频密不断,让人心头发紧的发报声,把人们的思绪带入抗日烽火那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波诡云谲,生死搏奕。藏品中,有一幅手工绘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古城全貌图,大到建筑布局,小到街巷路径,门楼城墙,府第宅院,名胜遗址等等,构图严谨完整,线条精细工整,轮廓清晰分明,俨然电脑绘就,堪为古城一绝。令人惊诧的是,如此宏阔而精微的绘图,竟出自当地一位理发匠,而且是文盲哑巴之手!这背后的动人故事,与老陈收藏这一绝版之宝曲折而极富戏剧性的经历,更是为该图增添了传奇色彩,其蕴含的人文意义和史料价值,无疑弥足珍贵。我开玩笑道:“奇货可居,坐拥连城。”老陈说“它属于古城,我只是珍藏。”老陈还向我介绍了一位叫“谢和尚”的“高人”,人称古城的活字典。他小学学历,不仅对古城的前世今生、民俗民风有全面、深刻的了解,而且对古典诗词也有相当的造诣。据介绍,谢和尚在挖掘整理古城历史文化,考究撰写古城遗存资料,还原古城历史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但“高人”往往多“怪”,谢和尚也毫不例外。据说,他行笔非繁体字不写,编纂非繁体字不用,视简化字为眼中之钉。生活习性也大放异彩,恃才傲物,不拘形迹,颇有魏晋名士遗风,堪为古城鲁殿灵光。
杨汉明,辰河棕编传承人,二十余年来,执着于远古文化研习,一卷《巫傩纪本》,一本《山海经》,看得滚瓜烂熟,颇有心得体会。他将所学运用于创业实践,创办了“然翔园民俗博物馆”,专门从事巫傩民俗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传播,先后两次登台央视和凤凰卫视,讲述其传承传统文化的故事,也使黔阳古城名声大噪。在他的“然翔园”时常欢聚着一批共同爱好者,夺席谈经。他们对黔阳之“黔”造字作出完全不同的解读,令我耳目一新,领略到古人高妙智慧和远古文化的魅力。走进“然翔园”,就如同走进了一个旷远绵邈,岩岫杳冥的世界,反映巫傩及远古文化的各种面具、图腾、神兽等,不仅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而且都附丽有神秘而生动的故事。
万寿宫戏台。(拍摄:田文国)
明清古街,雍熙街。(拍摄:田文国)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黔阳竹艺,把翠竹的精神品质融入创作及工艺,编制出多种多样既有传统属性,又有时代个性,既精美别致,又韵味十足的工艺品,使“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黔阳竹艺馆竹艺传承人罗志明介绍,他们的竹制工艺品曾远销东南亚和日本,现又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系列珍品,深受市场欢迎。
古城夜色。(拍摄:田文国)
黔阳剪纸,是古城人的传统技艺,隋唐就已繁荣起来,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能露出一手绝活,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邱氏剪纸。邱氏剪纸已有700余年、20余代的历史传承。现在的传承人是年近八旬的邱宏麒老先生,“黔阳剪纸馆”就是他创办的。邱老先生五岁开始学艺,古城丰厚的历史底蕴,浓厚的文化氛围,瑰丽的山水风光,赋予他灵气,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剪山剪水剪岁月,剪出了烟火可亲的世俗百态,优美高雅的阳春白雪,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尤其是一幅耗时两年多,长8米,宽0.5米的宏篇巨帙《清明上河图》,震撼世人。全卷共剪有814位人物,60多个牲畜,30多栋房屋,30多架车辆,28艘舟船,170多株树木等等。人物大者不足3厘米,小者如一粒黄豆。致广大而尽精微,现纤毫而显生动。气魄之宏大,技艺之精湛,叹为观止。邱老还创作了《红军过黔阳》《通道转兵》《雪峰山会战》《黔阳八景》《黔阳古城国际马拉松赛》等千余件作品。部分作品被日本及东南亚多国收藏,《通道转兵》被韶山毛主席纪念馆收藏。邱老德艺双馨,热心传承,免费传授青少年近5000人次,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古城开枝散叶,葳蕤生香。
这些一个个有追求,有情怀的人物,既是古城灵魂的忠实守护者,又是古城灵魂的唤醒者、传承者,更是古城焕发生机的开拓者。
中正门夜色。(拍摄:田文国)
走进黔阳古城,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仪式,可以一见睽违已久的古老手艺,品尝到令人垂涎的民间小吃。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唐代名宦高力士流放巫州,托物遣悲,有感而发,殊不知开启了巫州黎民采食荠菜的风气。从此,五溪大地诞生了“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民俗节日。近年来,古城更是把这一传统民俗发扬光大,形成了“三月三上巳节万人同吃荠菜蛋”的文化盛况。在北正街一场坪中央,砌了一座巨大的灶台,上置一口直径约4米的硕大铁锅,灶台铭刻着“天下第一锅”几个大字,威武霸气,势不让人。每年这一天,这里灶火熊熊,热气腾腾,上千斤清香扑鼻的荠菜蛋,源源送往东门外广场,在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中,演出万人同食荠菜蛋的民俗大戏。
悠闲的古城人。(拍摄:田文国)
古巷深处,偶尔传来一串悠长的“磨剪子嘞——戗菜刀”和“嘡——嘡嘡——嘡——嘡嘡”弹棉花的声音,仿佛变换了时空,让你勾起一段悠远的记忆。一巷烟火色的墙根,竹椅上坐着几个同样烟火色的老人,或袖手闭目养神,或慢条斯里地吐着烟圈,似乎在回味逝去的时光;雕饰着古朴而精美窗花的屋檐下,几个女眷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择着瓜果蔬菜,或追着孩子喂饭,拽着孩子穿衣;一两条狗从巷子这头跑向那头,又从那头跑到这头,显然是巷口的鸭蛋面、卤肉粉、炸春卷、烤磁粑的香味引诱了它们。陈年巷陌,寻常人家,岁月静好,人间清欢。
古城整洁,清爽,幽静,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这里没有一般古城商业化泛滥的乱象,真正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百年老屋,风蚀雨剥,烟薰火燎;百年墉垣,颓圮斑驳,苔藓苍黄;百年青石板,老态龙钟,光华不再,但其承载过人们桃李春风的足迹,“杖藜徐步转斜阳”的足音,仍然依稀可辨。
悠闲的古城人。(拍摄:田文国)
我先后走进几户街坊老宅,无一例外,房屋都是黑黢黢的,室内昏暗黟然,而每家堂屋正中“天地君亲师”的神龛,却炅然醒目,威严肃穆。两边是“敬天地自然富贵,尊祖宗必定荣华”的对联,教谕义正词严,毋容置疑。这是民间传统文化最普遍的体现。我与一家主人闲谈起这幅对联,主人说:“关键在做没做得到,天地生万物,违背天道,就没有吃的,哪还有富贵!不听祖宗长辈的教育,违法犯事,就做不起人,哪还能荣华!”
南正街老木屋,清一色明清时代的建筑,鳞次栉比,檐接廊连。声名显赫的张家窨子老屋就坐落其间,两层三进,外观朴实,构造精巧大气,透过烟熏尘染的表面,可见曾经的辉煌。老屋大厅“百忍堂”三个金色大字,高悬于正中壁上,这是张家先辈,嘉庆年间大学士张智辉所书。大厅内有三幅对联格外醒目,意味深长。第一幅“家风佳风世家永,忍得忍德源流长”,第二幅“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第三幅“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张家以此为训,教育子孙后裔如何处世做人。我想,历史上张家兴旺发达,瓜𤔅绵绵的全秘诀就在这三幅对联上,这也是张家老屋的灵魂。
楚南上游第一胜迹芙蓉楼,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写与此处。(拍摄:田文国)
在古城西北一角,有一片园林,乔木森森,竹篁萧萧,一座两层木质楼阁临江而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楚南上游第一胜迹”芙蓉楼,也是黔阳古城光彩夺目的文化地标。据传芙蓉楼为王昌龄贬龙标尉时所建,历史上几经修葺,现楼为清道光十九年所重建。历代文人墨客,风云际会,望江楼上望江流,把栏杆拍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当年,潦倒落魄的老王,山一程,水一程,越武陵,涉辰州,一叶扁舟漂泊至龙标,满怀离愁别绪,几碗苞茅酒下肚,于烟雨迷蒙的芙蓉楼上,写下了“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阴风怒号,寒雨骊歌,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这首蜚声古今的《芙蓉楼送辛渐》,后来却引发了镇江与黔城两地“此楼非彼楼”的百年之争。窃以为,于一般读者,能欣赏诗情妙意,获得美感,足矣!其它何妨?况且,老王左迁龙标七年,这是上了铜板册的,不容置疑;老王吃着龙标的饭,喝着龙标的酒,诗章如流,白纸黑字,不容抹杀;黔城芙蓉楼存续千年,天下人有目共睹,岂可推翻!王昌龄者,天下之王昌龄也,而非一域一郭之独有。正如老王诗云:“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我等只管登楼拍栏,凭吊遗踪,抒发思古之悠情。
芙蓉楼是黔阳古城的文化灵魂,而王昌龄则是古城灵魂中的灵魂。没有王昌龄,就犹如凤凰没有沈从文、黄永玉,岳阳楼没有范仲淹,滕王阁没有王勃。老王凭借这临江飞阁,春花秋月,朝晖夕阴,燕聚送友,吟诗唱和,诗意词韵在芙蓉楼飞檐翘角、青瓦朱栏间弥漫,在古城九街十八巷流淌,一座城都陶醉在“冰心玉壶”之中。
徜徉亭阁,登临芙蓉楼,愰见诗人“江畔逢君醉不迷。”流觞曲水,举杯邀月,契阔谈䜩,诗随云飞。《与苗女对吟》“远谪龙标何足论,皇上俱怜一逐臣。明主恩深铭王内,长江还共五溪滨。”抒发出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展现出诗人沂水舞雩,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牵挂与不舍的深情厚意。《送崔参军往龙溪》“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宣示出诗人排遣忧愤,以待时机的豪迈。特别是《芙蓉楼送辛渐》,展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坚韧的品质,有节有格,为世人所景仰。这一首首情满山川的诗章,把“诗家天子”与古城与龙标与五溪大地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因为王昌龄,才使龙标有幸与诗仙李白扯上了关系,使古城多了一层光环,一份风流。于是,一首诗横空而出,千古传诵:“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们仿佛看见忧愤满怀的李白,在扬州清风明月,子规啼鸣中,面对荒远千里的龙标,醉意朦胧,把酒吟诗,向好友寄来深切的同情。从此,荒蛮闭塞的龙标,沐浴着唐诗的极致风流,登上了大雅之堂,闻达于庙堂江湖。
王昌龄一生传世的诗歌近200首,而送别诗就达60余首,其中很多是写于龙标。王昌龄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性情,与龙标淳朴忠厚,侠肝义胆的民风,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据湘潭大学中文系教授蒋长栋先生考证,王昌龄著名的诗论著作《诗格》就是在龙标写成。
至今,在古龙标大地还流传着王昌龄许多美丽的传说,如《王昌龄为民除“三虎”》《王昌龄整贪官》《王昌龄与芙蓉仙子》《王昌龄补朝靴》《王昌龄赠花联苗汉》《梅花石畔建芙蓉楼》等等。
真是诗人不幸古城幸。王昌龄的不朽作品及动人的故事传说,为古城树立起一座独具魅力的文化丰碑,芙蓉楼因此熠熠生辉。
芙蓉楼偏伫一隅,却并不孤兀,其耀眼的人文光芒,释放出丰富的文化效应,以芙蓉楼为核心,逐渐形成了芙蓉楼古迹文化园。
城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龙标胜迹牌坊。(拍摄:田文国)
芙蓉楼前侧耸立的是建于清代中期的“龙标胜迹”大门,人称“三绝”牌坊。牌坊上以泥料堆塑工艺造有王昌龄送客图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图,造图精美,世所罕见,是为第一绝。牌坊前倾两尺有余,倾斜度大于意大利比萨斜塔,堪为建筑艺术之奇观,是为第二绝。门楣上的指南针为上南下北设计,与通常相悖,缘故成谜,是为第三绝。三绝之奇观,引无数游人盘桓流连。
芙蓉楼南面是碑廊,为省内保存古代石碑最多、最完整的地方。收藏有颜正卿、米芾、黄庭坚、赵孟頫、岳飞等历代名家名人书法碑刻和老黔阳历史文告、记事碑刻200余方。铁画银钩,行云流水。“妙书鸿戏秋江水,佳句风行晓苑花。”清代黔城籍著名书法家王继贤所题石刻,为碑廊风采作了生动写照。这些珍品已成为芙蓉楼文化艺术的精华,墨香千秋。
芙蓉楼园内有座“玉壶亭”,亭中立有一方奇妙的石碑,叫“冰清玉壶碑”,为道光二十一年,江西布政史龙启瑞集王昌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篆书成壶形,镌刻于石。诗、书、刻,构思奇巧,被誉为“三绝碑”。现已成为黔阳古城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风行于人们的视野。
此外,还有耸翠楼,半月亭等古迹与芙蓉楼交相辉映,共同烘托起古城的厚重与优雅。
古城新貌。(拍摄:田文国)
沅江岸边。(拍摄:田文国)
“岭色千重万重雨”,“青山明月不曾空”。五溪青山绿水,留下了王昌龄“冬夜伤离在五溪”的忧愤愁苦,也回响着他离开龙标时“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的豪迈足音;少伯井一潭皎洁明月,曾经映照古人春花秋月,走进历史,也依然映照着今天的人们风雨兼程,走向未来。
《回家》的曲音,又在青砖黛瓦间萦绕,人在旅途,顿生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思归感。老陈的萨克斯悠扬了古城,也温暖了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