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健康科普|冬吃萝卜夏吃姜,天冷来碗萝卜汤?吃萝卜有这些禁忌

2024-12-10 15:42:39
健康微湖南
时刻号

“冬吃萝卜夏吃姜,

不用医生开药方”

这句话你是否有所耳闻?

冬天到了

天气冷了

白白胖胖的萝卜

也被许多人端上了餐桌

我国萝卜的栽培食用历史悠久

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萝卜的记载

元代诗人许有香曾赋诗赞萝卜

“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

老病消凝滞,奇功真品题。”



白萝卜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蔬菜

其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都受到广泛认可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

“可生可熟,可菹可酱,

可豉可醋,可饭。”

是“蔬中之最有利益者”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冬天吃萝卜这件事儿



吃萝卜,到底好在哪?



根据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萝卜别名莱菔、萝白、芦菔、荠根,纳入消食药中。其性凉,味甘、辛,入脾、胃、肺经,具有清化痰热、消积导滞、下气宽中的功效,主治痰热咳嗽、食积腹胀、呕吐反酸等。



《随息居饮食谱》中有言:“治咳嗽失音,咽喉诸病;解煤毒、茄子毒。熟者下气和中,补脾运食,生津液,御风寒,已带浊,泽胎养血。”


现代药理实验也证明其甲醇提取物可促进胃肠蠕动,与其消食宽中的功效一致,同时还发现白萝卜中的成分具有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免疫作用,对多种肿瘤有良好的抗癌活性。


萝卜,你吃对了吗?


白萝卜的食用方式多样,可以生吃、熟吃、煮汤、腌制等。


但不同的吃法对不同人群来说有利有弊,具体怎么吃,又有哪些优缺点?


01
生吃白萝卜




优点

营养丰富:生吃能够最大限度保留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和酶类,增强免疫力。

清热解毒:生萝卜有助于清肺润喉,适合冬季干燥的气候。


缺点

刺激肠胃:生吃过量可能刺激肠胃,导致腹泻或不适。

难以消化:对于消化能力较弱的人群,生吃可能不易消化。


02
熟吃白萝卜



优点

易于消化:烹煮后,白萝卜更容易消化,适合肠胃虚弱的人。

温暖身体:煮汤或炖煮可以增加温暖感,有助于抵御寒冷。


缺点

营养流失:长时间烹饪可能导致一些营养成分流失,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



食谱推荐:萝卜蜂蜜饮

【材料】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3克。

【做法】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砂锅内,加蜂蜜、白胡椒、麻黄,加水适量,煎15分钟,趁热顿服。

【功效】有发汗驱寒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全身关节疼痛。


03
白萝卜炖汤



优点

营养浓缩:炖汤可以使白萝卜的营养成分充分释放,增强汤品的滋补效果。

温补作用:热汤有助于提高身体温度,适合冬季饮用。


缺点

高盐分:如果加入过多的调料或盐,可能会导致钠摄入过多。



食谱推荐:萝卜排骨汤

【材料】白萝卜半颗、排骨350克、适量姜葱。

【做法】排骨切小块浸泡清洗,白萝卜切块,生姜切4-5片,葱切小段备用,将姜、葱、排骨一起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排骨煲至45分钟后,倒入白萝卜,再煲15分钟,出锅前加适量盐。

【功效】健脾益气、消食除胀。



04
腌制白萝卜




优点

开胃消食:腌制后,口感酸甜,能够刺激食欲,适合搭配其他主食。

保存时间长:腌制白萝卜可以延长保存时间,便于长期食用。


缺点

盐分较高:腌制过程中加入的盐分可能过多,需适量食用以避免摄入过量的钠。

吃白萝卜还需注意这些

冬吃萝卜夏吃姜

01 白萝卜不能与橘子同食,会产生硫氰酸,抑制甲状腺功能,引起甲状腺肿大。

02 白萝卜有“下气”和“消滞”的作用,避免和人参、党参、黄芪等补气类中药同时服用,会影响药性。

03 不建议与胡萝卜一起吃,胡萝卜中的解酵素会干预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的吸收,导致维生素C吸收产生障碍。

04 气虚者忌食白萝卜,白萝卜有下气的作用,因此气虚、气虚咳嗽者不宜吃白萝卜,以免加重病情。

05 腹泻者忌吃,白萝卜富含膳食纤维,可促进排便,适宜便秘人群食用,对于本身具有腹泻症状的人来说,可能会加重腹泻的症状,所以不建议食用。

06 白萝卜性凉,脾胃虚弱者、体质虚弱者、消化不良者要少吃。

07 低血压人群忌吃,白萝卜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适宜高血压人群常吃,但若是本身有低血压的话,则不宜多吃白萝卜,以免加重低血压症状。


寒冬之际,白萝卜无疑是冬季饮食中的一位重要角色。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与适量的食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白萝卜的营养价值,为身体进补,抵御寒冷。


让我们在这个冬季,牢记“冬吃萝卜”的智慧,享受健康、美味的冬日生活。


往期阅读推荐

1

健康科普|冬季如何应对雨雪天气与寒潮?安全出行该注意什么?

2

健康科普|今日大雪:养生应以“补”为主,这些保健方法值得一试

3

健康科普|冬季高发!10个心梗容易出现的高危时刻,注意防范能保命!


来源:湖湘中医

编辑: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


来源:健康微湖南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