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2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的基础上,首次突破1.4万亿斤,实现高位增产,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久久为功,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长期以来,面对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端牢中国饭碗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探索耕地“进出平衡”制度,到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存挂钩”同步推进,再到“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红线越拉越紧,饭碗端得越加牢固。
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进一步采取过硬实招。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基本农田恰是保护耕地之重,也是确保人们吃饭问题的核心。因此,要将“耕地红线”作为重中之重牢牢守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此外,通过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检查、强化基本农田保护监管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力度、稳定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面积等方式提高耕地质量,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做到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对于耕地质量的建设与管理,包括农业、自然资源、环保、水利等不同部门都从各自的角度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因缺乏沟通合作,导致成果和数据信息等不能及时共享,发现问题不能合力解决,甚至造成项目资金的重复和浪费。要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建立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形成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耕地保护合力。此外,加强撂荒地治理,摸清底数,分类推进,因地制宜把撂荒地种好用好。要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加强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探索有效发展模式,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从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到增加征收土地预公告制度、强化被征地农民参与制度,再到土地督察制度具体化问题、优化用地审批程序,每一项的背后,都蕴藏着浓浓的为民情怀。切实保护好耕地,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保证粮食供给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促进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