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凌雨晴 湘潭报道
如果提到长株潭融城,大家首先可能会想到交通融城、公共服务融城、产业融城等等,很少会提到文化融城。
而今,长株潭文化融城迈出了一大步。
10月21日至23日,首届“长株潭文化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启动式及系列活动在湘潭举行。
启动式上,长株潭三市宣传部门、文联组织以及餐饮、旅行社、文化产业协会代表签署系列合作协议,着力推进长株潭文化融合发展。
10月21日,长株潭文化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启动式在湘潭举行。(楚湟/摄)
从1997年算起,到今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之路走过了27年,长株潭都市圈也从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年来,长株潭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就在上周,各媒体都报道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印发《长株潭一体化重点任务清单》。
根据《清单》,将建设“一厅一道一园一廊四张网”,包含八大项目36个子项目。
应该说,无论是产业协同、基础设施互通,还是在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方面,长株潭一体化都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显著成效,实现了物理意义上的连接。
然而,城与城的融合与人与人的交往一样,最终是要在心灵上形成默契,情感上达到共情。
文化,则是润人心的不二选择。
长株潭非遗(直播)购物节上,石鼓油纸伞摊位人头攒动。
从以往来看,在长株潭文化融城方面,三地有相关部门的个案合作,一是量相对较少,二是没有提升到三市大规模协同的层面。
记者用“长株潭文化融城”的关键字搜索,搜出来的新闻也只有寥寥几条。
事实上,无论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一座城市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更多还是源自文化。
因此,在长株潭一体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形成相互开放、有效衔接、便民惠民的长株潭融城文化圈,把虚功做实、把虚功实做显得尤为重要。
5月16日,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召开的2024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把长株潭作为一个城市来打造,充分发挥长株潭三市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长株潭一体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一个城市”的理念之下,如何加快文化融城?
据记者了解,此次长株潭文化共建共享活动,首先由湘潭市发起倡议,得到了另外两个市的积极回应。
所以,首届活动在湘潭启动,湘潭也是首年轮值单位。
长株潭三市宣传部门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楚湟/摄)
记者注意到,此次活动由省委宣传部指导、长株潭三市市委宣传部主办,三市签订的一系列协议涉及文艺交流、文化旅游市场等多个方面。
比如,由长株潭三市宣传部门共同签订的《长株潭文化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书》明确,三市将在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人才培养、文化品牌活动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7个方面协同发力。
与此同时,三市将建立联席会议、工作联络、交流对接、信息共享机制,保障文化融城细水长流。
签约主体还有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旅行社协会等民间协会组织,“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共建”等成为关键词。
记者在活动中发现,三市文化共建共享,除了文艺精品创作等“阳春白雪”,也有亲民、烟火气十足的大众文化。
长株潭红色主题游径、长株潭文旅融合惠民清单、长株潭美食攻略、长株潭文化艺术活动……启动式上发布的一系列“干货”,可谓将长株潭吃喝玩乐一网打尽。
手握美食攻略,吃遍长株潭。
对于老百姓而言,最有体验感的莫过于长株潭文旅融合惠民项目。
湘潭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第一批文旅融合惠民目录中,汇聚了长株潭12大景区、10大酒店等,涵盖了旅游景点景观门票、酒店、餐饮、民宿、文旅产品、共享剧场、共享艺术沙龙7项内容。
长株潭三市市民凭本人身份证,长株潭大学生凭学生证、军人凭服役证(或退役证)等证件,可在各参与单位享受相应折扣优惠,实现三市文旅同城待遇。
第一批长株潭名菜、名厨、名小吃推介。
如果说,城市基建的互联、配套制度的互通、产业布局的互补是“融城”的中阶形态,那么文化共同体的打造则是进入高阶形态的标志。
这也意味着,长株潭融合发展开始了新阶段的探索。
从好邻居到一家人。
2022年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曾以专题形式,浓墨重彩地推出了一组5篇深度报道,聚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其中第五篇,单点了“长株潭”的名,文章就三市如何走出都市圈同城化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称其是“稀缺的城市综合体”。
在《瞭望》的文章中,长株潭并未被当作为三个独立的个体进行观察,而是从三座城市的联动,思考未来更深度融合的可行性。
的确,如果长株潭是三座城市,那么无非是好邻居、好兄弟,日子还是各过各的,“算盘”还是各打各的。
但如果长株潭从好邻居真正变成了一家人,那么情况就会不一样了。同一个屋檐下,谁好都是好,谁差都是差,同气连枝、休戚与共。
近年来,长株潭在硬件设施、制度配套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真正直抵人心的,仍在于文化。
惟有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地域认同、群体认同,三座城才能变成一座城,好邻居才能变成一家人。
从“去长沙”到“在长沙”。
长株潭三市中,长沙是带头大哥。而作为湖南省会城市,也有带动其他市州发展的使命。
吸收长沙发展成效的溢出,湘潭和株洲无疑是有近水楼台之便的。
活动逛展现场。(楚湟/摄)
现实中,株洲、湘潭到长沙的空间距离并不远,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却跨越了两座城市。
比如从株洲、湘潭主城区到长沙的距离均在1小时左右的车程,而从在建的长沙高铁西站至长沙高铁南站,同样需要1小时左右的车程。
但有些距离是存在于观念中的,对于不少湘潭和株洲市民来说,去一趟长沙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这种观念上的隔阂,某种程度上会制约三市之间的人员互动、要素流动、发展驱动。
破除这种思想上的固有观念,从“去长沙”到“在长沙”,将有力促进两地与长沙这个“火车头”的协同性提升,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捕捉更多的发展机遇。
而与长沙的更高密度互动,并非受益方只有湘潭和株洲。两地的人才、市场、产业、供应链也或将为长沙的进一步跃升创造可能。
从“加法题”到“乘法题”。
严格意义上来说,融合不是一道加法题,而是一道乘法题。但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就像我们在学习乘法之前要先学习加法,老师会告诉我们,3×4是4个3相加。
长株潭的融合发展也是同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努力,终于从物理层面的融合走到了文化层面融合这一步。
然而,通关游戏往往是越往后Boss越难打,越往后难度越高。
“三城变一城”,征途漫漫,道阻且长,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