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雅伟(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一位江西女生参加相亲节目,在台上等待许久仍无人上台搭讪后,怀疑是彩礼问题让一众男生望而却步,便发表了对江西高彩礼问题的看法:“女性如今已经觉醒,希望男性自信起来,睁眼看世界,好好努力,不要因为高彩礼而破防,甚至哭哭啼啼。”视频随后在短视频平台迅速大量传播,评论区中充斥了公众对该女生和高彩礼的玩梗和讽刺:“江西男性生来就负债38.8万”,“我们江西的女孩只能让江西男生守护!38.8万彩礼太低了”。
彩礼问题借短视频平台,再一次引起了公众的激烈讨论,媒介甚至有将厌婚情绪不断放大的趋势。我们应谨防媒介带来的对立和焦虑,加强媒介素养,提高面对信息的自主判断能力。
现代媒介拥有着传统媒介不太具有的一大特点:它赋予了受众即时参与群体讨论和群体决策的权利,但同时也导致群体极化问题。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现象,有时能将一些参与群体讨论的网友们的观点分化并走向极端。可能原本就对高彩礼现象持有不满或担忧的态度的部分网友,亦或是本持观望态度的人群,经过群体讨论后,这种不满和担忧被放大,形成了恐婚恐彩礼的极端观点,继而一个接一个地对彩礼问题进行吐槽和嘲讽。
首先,在群体极化视角下,一味地玩梗和情绪输出,无益于社会公众事务的解决,只会加深群体间的对立。视频中相亲女生在抛出并降低相亲要求苦等无果后,发表了希望男生更加努力的言论,其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减少无人上台的尴尬的挽尊,是自己情绪上头的表现,个人的言语错误不具有群体代表性,放到网上进行群体讨论,只能加剧男女性别对立。另一方面,笔者翻阅多个评论区后见到,更多的是其他省份男性对该女生的往事的猜疑:“睁眼看世界是因为她谈过非洲的男朋友。”这就越发走偏了,甚至走向了种族歧视的错误,这无疑是为了宣泄而宣泄,阻碍婚姻的问题依旧摆在那里无法得到解决。
其次,借用现代媒介,过度地对部分地区的彩礼问题和个人行为进行盲目抨击,只能逼促更多人产生对结婚的焦虑情绪,以及对媒介的焦虑和不安,进而扩散到现实生活中去,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而在互联网媒介上,内容生产者往往为了搏眼球搏流量,将社会矛盾扩大化,致使我们总是能看到更多现实生活中经历不到的悲伤,引发我们的焦虑。笔者观察身边人群后认为:许多人很大程度上拒绝婚姻的原因,是受到了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影响,当家暴、彩礼、出轨等问题,被反复呈现在即将考虑找对象结婚的青年人的眼前时,便很可能逐渐动摇他们原本对婚姻憧憬的心。
当我们走出“相亲女生向男生呼吁独立”这一事件,再次审视媒介给人们带来困扰时,不难发现,还有很多此类案例。如互联网和广告内容生产者,凭借女性对美丽的追求,强化女性的外貌焦虑,引发女性受众的不安和对立情绪。针对现在媒介为了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而故意引发受众不安的情况,媒介平台和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应该严格履行好“把关人”的角色。内容传播的目的,不应当只有流量收益,更要兼顾社会效益。作为内容接受者的我们,在面对扑面而来的对立和焦虑话题时,需要明辨是非,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不轻易受外界话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