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化夷(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教授) 鲁志颖(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3年12月召开的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湖南非遗文化”)资源丰富,目前已构建了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10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04人。此外,还有4个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个国家生产性保护基地和302个各级非遗工坊。新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强化湖南省非遗文化对外传播,不断提高其国际影响力,为湖南的文化繁荣和国际交流书写新篇章。
丰富传播内容,有效吸引国际受众。非遗资源库、非遗最新成果、包容性主题是丰富传播内容的三个抓手。其一,非遗文化资源库是对外传播的重要信息源,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体系化。当前,湖南省非遗文化资源库网站存在各版块间联系不够紧密、浏览量较低等问题,为确保对外宣传的系统性,应加强非遗文化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强化各版块之间的逻辑联系,为对外传播做好基础内容供给。其二,及时对外宣传湖南省最新非遗成果。比如在最新公布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民间文学、地方戏曲、传统技艺等非遗名录数量显著增加,应及时聚焦、重点宣传这些非遗新成果,更新传播内容,提高国际社会对湖南省非遗文化的关注度和认知水平。其三,寻找传播共鸣点,展示湖南省非遗文化的包容性。提炼湖南省非遗文化与国际优秀文化的共性,寻找与国际受众的共鸣点,创作出既具湖湘非遗文化内涵特色、又为国际受众所接受的包容性主题作品,让更多受众理解并欣赏湖湘非遗文化。
优化传播形式,提升信息到达率。对外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影像和文创最能抓住国外受众的眼睛。一方面,影像传播中的微纪录片和非遗文化传承人直播,可在碎片化时空中生动展示湖南省非遗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呈现非遗文化的精华和特色,从而快速抓取受众注意力。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一微纪录片,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值得效仿。而非遗文化传承人直播则可让国外观众直观体验湖南非遗文化,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加上主播与国外受众即时互动、及时反馈和解答,可大大提高对外传播信息的到达率。另一方面,文创产品传播也是提升非遗文化对外传播到达率的有效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出口文创产品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国际受众接触我国非遗文化的重要桥梁。湖南省开发文创产品应注重实体和虚拟同步进行:开发实体文创产品,比如湘绣T恤等,可将湖南非遗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相结合,让人们通过实物感受到非遗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开发虚拟文创产品,可借助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制作类似《故宫藏品:互动解谜游戏书》的产品,吸引国际受众通过二维码进入虚拟场景,在完成解密任务的同时在线体验湖南非遗文化,深入了解相关历史和地域风情。当国际受众喜爱某文创产品时,往往会主动检索产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信息,有助于促进湖南省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
构建传播矩阵,实现高效对外传播。搭建传播湖南非遗文化的新媒体矩阵,有利于实现多元化传播、提升品牌形象、加强用户关系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其一,借力国际社交媒体,寻求国际主流媒体合作。资料显示,全球社交网络用户数量持续攀升,已接近50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60%多。Facebook、YouTube、TikTok等平台以各自优势和特点吸引着庞大的用户,湖南省非遗传播应积极借力这些国外主流社交媒体,设立账号,根据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特点,定期发布湖南非遗文化相关新闻与信息。与此同时,寻求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的机会,在新闻报道、业务运营等方面开展合作,搭建湖南非遗文化海外传播网。其二,优化外宣矩阵,支持非遗自媒体发展。官方主流媒体是外宣矩阵的中坚力量,应以其权威性和公信力为湖南非遗文化对外传播提供稳定支撑;自媒体是外宣矩阵的排头兵,应充分挖掘其特色和潜力,对积极宣传湖南省非遗文化的自媒体给予一定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官方主流媒体和自媒体有机结合,实现湖南非遗文化的对外高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