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坚持“六导” 凝聚立德树人力量

2024-02-29 15:26:20 红网时刻

□尚道文(吉首大学旅游学院党委书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着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尤为重要。我们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坚持“六导”,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一、导思想

自古以来,无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诚,都说明家国情怀早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19岁的周恩来踏上赴日留学之路与同学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27岁的李大钊写下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要求。

作为导师,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紧扣立德树人主线,紧扣学校培养“品德好、能力强、吃得苦、后劲足”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引导学生铸牢政治忠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教育学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身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用自身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教育学生要将自身发展融入时代发展,在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奋进中描绘亮丽的青春底色,成为顺应时代、引领时代的弄潮儿。

二、导学习

《古今贤文》讲“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韩愈《进学解》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长歌行》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这些诗句都告诫我们,要想健康成长、全面成才,一定要勤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训练将为今后开展独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是走好研究道路的第一步,树立明确的学习和研究目标,勇于探索、敢于挑战,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学高为师,作为导师要具备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明确的学科方向,坚持学术研究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实践,坚持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互促互进,当好学生学业上的引路人,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的学术训练,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研究问题、如何分析问题,能够通过思考提出有新意的见解或观点;引导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课,还要学习除专业之外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拓宽眼界视野、提高人文素养、提升专业能力、练就“几把刷子”,以专业化和硬实力应对新挑战、开创新局面;引导学生恪守诚信、讲究学术道德,严加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以勤补拙,拒绝“躺平”,敢于自我斗争,奋斗学业,奋斗人生,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导研究

《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还讲“静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论语》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关键是要学会思考,要像唐朝贾岛那样反复“推”“敲”,反复琢磨,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华罗庚说过:“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

导师要引导研究生培养思维的理性。研究生,顾名思义,重在研究,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研究方向,导师在研究的大思路上给予指引。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著作的论证方式和思维逻辑,充分体会思想的力量在于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审视现实问题,充分体会理论创新焕发的时代光芒与实践力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研,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引导学生不再人云亦云,不盲从,不迎合,不回避,不轻薄;引导学生通过思维的理性让自己在诸多选择面前做出科学决策,找到正确方向。引导学术学位研究生要强化科教融合,切实加强系统科研训练,着力提升知识创新能力;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强化产教融合,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扎实严谨的学术训练和实践,会让学生在收获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之余,更能收获宽广的视野、敏锐的思维、自由的个性、理智的心态、坚毅的性格和博雅的气质。

四、导心理

苏轼在《晁错论》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成就一番事业,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挫折,经历精神压力,关键就是看有没有雍正那种“坚刚不可夺其志”的精神,有没有郑板桥说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蒲松龄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终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为自勉;毛主席经历过秋收起义、五次反围剿,爬雪山、过草地,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

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扶正祛邪”,重视学生个体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开发,可有效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其发展。研究生阶段,专业学习的压力、科学研究的困惑、成长发展的不确定性等都是每个人将会面对的挑战,阳光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困难和压力不足惧。导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及时倾听学生的压力和诉求,引导学生拥有强大的心灵能量、心态阳光,有直面压力挑战的勇气和力量;引导学生在压力环境下,尝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多去思考困难可能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在秉持初心的同时,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压力和挑战,即使最终无法达到原来设想的目标,沿途的汗水与积累也会使人终生受益;引导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坚持体育运动,努力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活泼的氛围中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自助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

五、导生活

《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大学》讲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师者,言传身教。导师责任重大,真正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完善,用知识来充盈人性、启迪人心;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着力构建“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塑造”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作为研究生,要思想高尚,目标宏远,心胸宽阔,正气正派。导师要爱生如子,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不抱偏见、不问出身,重点是要观察学生,善于发现学生适合做什么。要积极影响学生,多和学生待在一起,善于看到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培养模式多元化,鼓励、支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发展,向自己擅长的领域深入发展。导师除了指导研究生专业学习之外,还有更广泛的责任,要关心关爱学生日常生活,切实为学生利益着想,对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情况了然于胸,学生有任何问题想不通了都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导师,导师都是过来人,其阅历、眼界、学识一定能给学生比较好的建议!要竭尽所能创造好的成长与研究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使学生有能力在竞争中立足、有勇气和决心战胜困难,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走向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报效祖国。

六、导人生

近代以来,为了实现民族振兴,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惜抛洒热血、咬牙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无数名人的事例都告诉我们:奋斗是成才成功的唯一途径;勤劳、投入、专注、韧劲与智慧相结合,是成才成功的最大秘诀。

研究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最应该懂得奋斗,也最值得去奋斗。导师是对研究生影响最直接、最关键、最深刻、最持久的人,其价值取向和作用发挥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研究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导师的思想道德、言行举止、学识学养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作为导师要坚定不移把握住立德树人这个职业纲领,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业和职业选择,对学生不仅要有爱心、细心,更要有耐心,要真心关爱学生的心理成长,鼓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注重引导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让学生感受“幸福感”和“获得感”,既有导师始终在身边为学习、生活和就业全方位“保驾护航”的“幸福感”,又有实现学术价值追求、师生共同成长的“获得感”。

来源:红网 作者:尚道文 编辑: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