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蔡熙:《当代西方前沿文学理论》

2024-01-18 08:37:42 红网时刻

1_当代西方前沿文学理论 封面_00_副本.png

书名:当代西方前沿文学理论

作者:蔡熙

出版社:湘潭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前言

文/蔡熙

20世纪不仅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剧变的世纪,还是一个理论层出不穷的世纪。由于人类的宇宙观、人生观、审美观以及生存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 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因此,各种不同流派的理论绵延不断地闪亮登场,文艺理论同样如此。这样,西方文艺理论就形成了完全不同于19世纪的具有鲜明反传统倾向和20世纪新特点的当代文艺理论。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建设并没有赶上理论发展的步伐。很多新兴的或者说尚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学理论并没有进入教材之中,例如关于城市现代性、声音叙事、视觉叙事、空间叙事、文学人类学、间性诗学、数字诗 学、符号诗学、治疗诗学等理论在我们的文学理论教材中基本上是缺如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作者在深入研究西方各种不同流派的文学理论以及我国的西方文学理论教材的基础上,吸收近二十年来我国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将上述西方文学理论教材中缺如的内容写进去。其目的在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吸收西方文论的前沿理论成果为我们的文艺理论建设服务,发展我们自己的文论,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

下面拟就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作一概述。

叙事即讲故事。叙事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媒介和跨历史的现象,是一种最基本和最自然的形式。叙事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用口语或书面语来表达,也可以通过图像、手势语来表达。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认为:

表现这个世界的叙事方式不计其数。叙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突出的类型,它们本身分布在不同的物质中,仿佛任何材料都适合表现人类的故事。叙事可以用清晰的口语或书面语来表达,也可以通过固定或移动的图像、手势语,以及所有这些要素的集合体来表达,当然它还存在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中篇小说、史诗、历史、悲剧、喜剧、哑剧、绘画(令人联想到擅用红白两色而得名的圣·厄休拉)、镶嵌画、电影、漫画、新闻条目和会话中。此外,在这个几乎无限多样的形式下,叙事存在于各个时期、各种地方和各个社会。它还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在人类活动中无处不在。所有的阶级,所有的群体,都拥有他们自己的叙事,不同种类的人群都享受着其中的乐趣,甚至在对立的文化背景下也是如此。叙事不在乎文学的优劣与否,它是国际性的、跨历史的和跨文化的,它像生活本身那样自如地存在着。

从生理的角度看,听觉是人类发育最早的感官。子宫里的胎儿在四个半 月之后耳朵就开始具有倾听功能,能同时听见母亲和自己的心跳。德国文学批评家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谈及三种文化形态:一是以“讲故事”的古老文化为代表的口传文化,二是以小说和 新闻为代表的印刷文化,三是以电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文化。讲故事最初是口头传播,荷马史诗在形成文字以前,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口头传播时代。口传时代的文化多半是通过声音传播的,口头传播的叙事方式是声音叙事。在古希腊没有只供观看的诗歌,只有可供朗诵的诗歌,更确切地说,只有可供演唱的诗歌。后来的悲剧总是和歌曲、舞蹈结合在一起被搬上舞台的。声音叙事属于听觉文化范畴,它是人类最早的叙事形式。从口头传播发展到文字传播,形成了视觉中心主义。《奥德赛》体现了从声音叙事向视觉叙事、听觉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到公元前5世纪初,在哲学、科学和艺术领域,视觉开始压倒听觉。因此,赫拉克利特宣称,眼睛较之耳朵是更为精确的见证人。到了柏拉图时代,视觉模式取得压倒优势,视觉中心主义已然形成。

听觉文化的兴起是对视觉至上的质疑和批判的结果。20世纪之后,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新兴的数字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全面渗透,视觉中心主义的全视机器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梦魇式的存在。无所不在的“看”与“被看”相互交织。视觉的梦魇唤醒了哲学对视觉的重新思考,视觉中心主义开始被一种反视觉的倾向所取代,声音的价值开始备受学界的重视,文化研究领域出现“听觉转向”。如果说声音叙事是讲故事的人以口述故事的方式,激发听众的听觉想象,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审美过程,那么,视觉叙事则是通过可视的形象来再现故事情节,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一旦开始叙述,就有了图像与文字的区别。无论是声音叙事还是视觉叙事都关乎空间的营构。麦克卢汉认为,视觉空间是有距离的空间,而声觉空间完全是非连续的,它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缘;视觉空间是连绵的,而听觉空间是同步的。

文学叙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空间形态。从空间的视角来看,现代性指的是城市的现代性。一方面,现代性肇端于城市;另一方面,现代性是一种大都市现象。理查德·利罕认为,“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双重建构。”城市的兴起与潮起潮落的文学运动,尤其是各种叙事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审美现代性理论将现代生活与现代艺术联系起来,强调过渡的、短暂易逝的、偶然的,强调时间、空间和因果性的不连续的体验,其特质主要表现在现代经验的不连续性、瞬间性,现代经验的碎片化和新奇性。

关于文学的终极功能,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学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艺术最早起源于巫术,而诗歌是从作为诗、乐、舞的三位一体中分化出来的。原始艺术是诗、乐、舞的三位一体,先民们企望通过歌词、姿势、旋律和节奏来宣泄情感,因此,文学艺术与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原生联系,疗愈功能是文学最初也是最古老的功能。文学人类学是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和方法研究文学的学问,它致力于发掘被主流文化所遮蔽的无文字的、边缘族群的文学现象。也就是说,文学人类学以活在民间的活态文学现象和原始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从远古时代流传至今的活态的仪式展演,探讨仪式展演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西方学者用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来解读荷马史诗,发现荷马史诗文本叙事的背后具有历史悠久的口传文化背景。据考古学家的发现,荷马史诗形诸文字之前,歌手的唱诵、仪式展演、拜神的传统,至少达十万年之久。在我国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活态的文学在民间依然十分活跃,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仍然有着用武之地。

一般而言,符号指示事物的标记,符号学则是对符号及其指示特征和表意机制的研究。对符号学的认识,早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已略见端倪,在西方思想史上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符号学“semiotics”一词来自古希腊语 “semeiotikos”, 由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创用,其意思是“症状观察”。对于医生来说,通过观察病人身体的外部症状(semeion, 记号),如色斑、痕迹等现象,就可以洞察其体内的疾病。用符号学术语来说,就是透过人体外在的可见标记来透视内在的不可见的实质。这种外在和内在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物来指示另一物,这样的指示和表意关系,可以说是符号现象的本质。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理论,研究人类社会使用符号的各种规律,或从使用符号的方式入手研究这个社会的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符号诗学,也就是符号学文论,它是运用符号学方法论建构起来的文学理论。

数字诗学是研究数字文学的文学理论。从媒介的角度看,文学表达经历了从口头文本到印刷文本再到数字文本的发展历程。这三种媒介构成了三种不同的体验,也是三种不同的阐析方式。口传史诗的叙事程式依托于口头传播,文学的诞生导致了悲剧叙事的繁荣;印刷技术造就了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精雕细刻的叙事艺术;摄影和电影技术突破了舞台的时空限制,使得电影与电视的叙事成为可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了文学叙事的重大转型,通过网络、电子书、计算机、磁盘、光盘等载体呈现的文学,不仅影响了文学的主题、叙事方式和诗意效果,也改变了文学的创作、传播和接受的方式,并以全新的叙事形式给读者带来了崭新的叙事体验。于是,数字文学成功地发展起来。数字文学是从媒介的角度来命名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作为数字媒介的产物,一种新型的文学创作手段,并不是印刷文学的对立面或替代物,而只不过是实验叙事的延续。

目前学界通常采用比较文化、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强调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等属性,而同一文化、同一语言、同一民族之间的 比较研究往往被忽视,甚至于不被认可,因此显得颇为生硬促狭。相较于比 较文学与比较诗学传统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表述,具有交 互性特质与生成可能性的“间性”或“居间”的提法更为妥帖。20世纪以来,间性问题已触及哲学、美学、文学、人类学等诸多人文学科领域,“间性的凸现”已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共识。间性诗学立足于文化之间、文本之间、主体之间、话语之间的交叠互动关系。

本教材各章的内容独立成篇,前后章节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从任意一章进入不影响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①[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载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页。

② [英]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吴子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页。

蔡熙_副本.jpg

蔡熙,湖南永州人,文学博士,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五部(独著),出版译著《狄更斯研究文集》(第一译者),博士论文《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年)》出版后获评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三卷本中的一卷,排名第二),《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2022年获评第二届湖南省文学艺术奖优秀作品奖(不分等级)。

来源:红网 作者:蔡熙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