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夏文颖 刘暄妍 邓蔚琴 实习生 华诗怡 益阳报道
夏日的马迹塘,天空湛蓝如洗。一棵老枫树静默地卧在绵延的河堤旁,树干上斑驳的弹痕之间,错落生长着一些平菇。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纯洁而又神秘。
马迹塘战史陈列馆馆长刘炳贤站在这棵老枫树前,轻轻抚摸着这些白色的生灵:“这里是当年解放军战斗过的地方,你们看,这是解放军的英灵。”
离河堤数百米的一处山坡上,一片郁郁葱葱树林下掩映着7间民房。这里,是益阳市桃江县马迹塘战史陈列馆,也是馆长刘炳贤的祖屋。走进馆内,一件件战争遗物和历史资料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古朴而沉重,无声地诉说着马迹塘战役这段厚重而壮烈的历史。
历史:半袋干粮的鱼水情
马迹塘战史陈列馆的建立,是刘炳贤一家两代人传承红色历史和珍贵信念的缩影,更是对那段激荡战争岁月的深刻缅怀与致敬。
1949年8月3日的马迹塘,曾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9军147师三个团,与国民党部队在这里展开了激烈交战。历时两昼夜,解放军以少胜多,歼敌1000余人。350多名解放官兵的英魂,长眠于这片他们战斗的土地。
这场战斗粉碎了国民党白崇禧残部从马迹塘西逃桂林的阴谋,为衡宝战役的胜利赢得了先机。战役胜利当晚,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通电全国,在长沙起义。第二天,湖南和平解放。
通过老一辈的讲述,刘炳贤触摸到了这段战争记忆更细节的部分。
在这场战役中,刘炳贤的父亲刘汉林为解放军带路。刚登上山顶,炮弹呼啸而至,落在刘汉林身边。千钧一发之际,一名战士毫不犹豫地用身体为他筑起生命屏障,自己却英勇牺牲。刘汉林完成任务返回时,连长赠与他身上的半袋干粮——30斤蚕豆,说:“带回去吧,给孩子老人充饥。”
随着时间的流逝,知晓马迹塘战役的老人日渐减少,历史记载中的战役细节愈发模糊。这些深植于刘炳贤一家两代人的记忆,让他形成一个坚定信念:半袋干粮的鱼水情,他要用一辈子去讲述。
重现:著书建馆述英雄故事
想还原一场鲜为人知的战役,背后的工程是巨大且繁杂的,而刘炳贤几乎是从零开始。
2012年退休后,刘炳贤开始了长达3年、跨越7省、奔波10余万公里的寻访与收集。他辗转在吉林、北京、福建等地,用一部旧手机、一台旧电脑和几本棕色硬皮笔记本,寻访马迹塘战役的亲历者及后代。
一次次寻访,使“半袋干粮”的故事化作为马迹塘战役中的微小片段,同“一碗米饭”“一顶头盔”等众多故事一起,勾勒出战役中军民情深的生动画面。
2014年年底,刘炳贤将收集的故事辨析、整理和汇总,撰写成近40万字的《血战马迹塘》一书,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通过文字描述,那些战士仿佛又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活在今天的风雨中。
“我成立马迹塘战史陈列馆,维护这座烈士纪念塔,初衷很简单,我只是想着我身为我们家第一位大学生,父亲生前挂念的这些事,我不做,别人就更不会做了。”刘炳贤对记者说道。“这些牺牲的解放军,无名无姓地葬在马迹塘这片土地上。他们应该被铭记。”
肩负沉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刘炳贤拿出多年积蓄,动员自家兄弟捐出七间老屋,创建了马迹塘战史陈列馆,展示自己收集的历史照片、烈士遗物、战争实物等。
经过数年修建,展馆现有实物展品159件,等级文物15件,各种图文资料挂板135幅,参战官兵回忆录12份,大型退役装备5件。
刘炳贤的付出得到了回应,县、镇、村三级政府支持并帮助修缮了烈士塔、烈士墓、战斗遗址纪念碑园等配套设施。2017年,马迹塘战史陈列馆成功获批益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5月获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列馆正常运转8年,近三年来免费接待党建活动单位1251个,大专院校、中小学师生9968人次,参战官兵及后代、烈士亲属352人次,社会参观人员30多万人次,受到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铭记:为战魂寻名安家
在马迹塘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马迹塘战史陈列馆及其配套设施的落成,让一段几近被遗忘的历史重新焕发光彩。
谈及陈列馆的未来,刘炳贤表示,考虑到年事已高和个人经济能力的局限,他希望将陈列馆的管理和运作交由政府部门,以确保其能够持续发挥教育和纪念作用。
“我希望在政府和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帮助下,将原烈士纪念园旧址扩大、修缮,规范重建烈士陵园,将已找到的77位烈士名录,建墓刻碑于园中。希望更多无名烈士,能安葬在烈士纪念塔里。”
这是刘炳贤最宝贵的心愿,“我想让当年牺牲在这里的战士,都有一个远方的家。”
回声:要让“无名变有名”
烈士遗骸挖掘现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8月26日上午,马迹塘战役无名烈士遗骸搜寻发掘仪式举行。此次遗骸发掘活动由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益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桃江县人民政府牵头,国家烈士遗骸搜寻队及复旦大学专家团队将为遗骸搜寻挖掘工作提供更加专业的支持。
烈士遗骸搜寻挖掘是第一步,让烈士身份得到认证、为烈士找到亲人……让“烈士回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幸好,越来越多像刘炳贤一样的普通人加入队伍,为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而努力。
“让更多的无名烈士变为有名”,刘炳贤多年的心愿在这一刻得到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