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我们五位老“搭子”,踏上了壮游西藏的旅程。
进藏前,恰在阅读《艽野尘梦》。书中描写西藏的画面,不断闪现在眼前。“古树森森,皆三四人合抱者,高数十丈,荫翳蔽天,古藤缠绕,盖千百年前物也。”“黄沙猎猎,风雪扑面,四野荒凉,草木不生。”截然不同的风貌描写,更激起对高原秘境的无限遐思与神往。
春风千里,心随云飞。
高路入云动地诗
跨过金沙江就进入了西藏地域。(拍摄:田文国)
G318上留个影。(拍摄:田文国)
驶过甘孜州巴塘县金沙江大桥,就进入了西藏的芒康县。进入西藏地界,山川物色明显不同。公路两边,山高岩危,寸草不生,灰色的山体几乎没有土层,全是松散的岩石,像要随时坍塌滚落下来。曾经耳闻进藏路上常有滚石、滑坡、泥石流发生,这次眼见为实,一路提心吊胆。进入芒康,一直行驶在这样的高山峡谷间,公路坑坑洼洼,沙石裸露,泥泞崎岖。文国和成湘一辈子尽职于公路事业,本人也曾忝列公路队伍四个年头,对公路都有着深厚的情怀。当见到318国道川、藏交界的3331和3333号公路里程碑时,心情尤为激动,忙停下车来,抚碑致敬,拍照留念。这是对公路的膜拜,对路工的礼赞。这世界屋脊,艽野僻地,本来是没有路的,因为有了英勇无畏的筑路勇士,才从悬崖峭壁上辟出了一条神奇的天路。
过去的西藏被描述为“山有千盘之险,路无百步之平。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
现在,纵横驰骋在这雪域高原的人们,是否会想到七十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史诗般的伟大壮举?正是这一壮举,才使秘境西藏成了今天人们说走就走的诗与远方。
1950年3月,中央一声令下,以进藏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为主体,一支“十万筑路大军”在川藏线上摆开了战场。1950年12月1日,一举将公路修到了德格县马尼干戈,把零公里的路碑立在了雀儿山下,拉开了修建川藏公路的序幕。
雀儿山海拔5300余米,冰雪终年不化,坚硬深厚的冻土层,成为筑路的一大难题。战士们顶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每天靠砍柴烧火烘烤千年冻土层。烧烤一节,开挖一节,今天挖开,明天又冻结了,上面挖开,下面又冻结了,只能不停地烧烤,不停地开挖;一层层一节节烧烤,一层层一节节开挖。
俯瞰怒江72拐盘山公路。(拍摄:田文国)
怒江72拐,举世闻名。从山下海拔3100米盘盘旋旋,攀升至4651米的业拉山口,全长12公里,上下高差达1500米。战士们吊在悬索上施工,用钢钎、铁锹,从悬崖峭壁一寸寸开凿出路基。桀骜不驯的怒江,水深30余米,在峡谷间咆哮狂奔,两岸是上千米高的绝壁,连测量都无法进行。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以最原始的方式,一次又一次搏击激流,冲撞险滩,为架桥施工开创条件。
已是人间四月天的波密至墨脱公路。(拍摄:田文国)
修筑波密至墨脱的公路,堪称世纪工程。地形极其复杂,地质条件极不稳定,降雨量异常丰沛,泥石流、塌方、雪崩、地震等灾害频发,公路即建即毁。1994年,一场泥石流排山倒海,不仅冲毁了刚修好的一段公路及桥梁,而且几十名筑路勇士不幸牺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本世纪的2013年,工程前后5次开工,历经50载,才终于修通了117公里公路,结束了墨脱“孤岛”的历史。
解放初期,新生的共和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加之川藏天遥地远,交通阻遏,后勤保障异常困难。战士们很多时候只能喝上一碗稀饭,有时一天只能吃到4两豌豆。因长期吃不上蔬菜水果,很多人指甲凹陷,身体出现异常。即使如此,战士们没有怨言,没有泄气,硬是将公路提前一个月修到了昌都。
藏族群众踊跃参与,万余民工与部队战士并肩奋战,修通了拉萨到林芝400公里公路。
海拔4728米的色季拉山口上,大雪纷飞、冰天雪地。(拍摄:田文国)
当地公路人在色季拉山口摆放着机械设备随时准备抢险救灾。(拍摄:田文国)
1954年12月,打通了最后一座大山色季拉山,实现了川藏公路全线通车,历时4年零9个月。彻底打破了一位外国专家所谓“那里根本不具备修路的条件”的断言。
悬崖峭壁、沟壑纵横的川藏公路。(拍摄:田文国)
川藏公路纪念章,摄自西藏江达县岗托镇“十八军军营旧址”展览馆。(拍摄:田文国)
川藏公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全长2255公里,平均海拔4000余米。穿越了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4座海拔4800米以上的大雪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等16条惊涛骇浪的江河;横穿龙门山等8条地质断裂带;仅挖掘路基的土石方,就相当于开挖了一条15米宽、3米深、1300多公里长的大运河。
海拔4658米G318国道业拉山垭口的筑路工人雕塑。(拍摄:田文国)
高山筑路工人的精神丰碑。(拍摄:田文国)
无法想象,没有任何现代设备和工具,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环境里,仅凭铁锹、铁锤、钢钎和双手,就创造了世界奇迹。
热血洒雪域,天堑变通途。建设川藏公路,3000余名官兵为之捐躯,受伤和致残的人数无法统计。
这就是激起我们万丈豪情的“此生必驾318”,这就是人们奔向诗与远方的川藏天路。
在经过72拐下的怒江大挢时,成湘特意放慢车速,鸣笛缓行。我们凝望着旁边那座聚焦了千千万万人目光、肃穆兀立的桥墩,默默地致以敬意。桥的护栏上摆着香烟、酒瓶、鲜花和食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英雄早已化为丰碑,精神已成传奇。
“两路”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摄自西藏江达县岗托镇“十八军军营旧址”展览馆。(拍摄:田文国)
今年是川藏公路通车七十周年,我们深怀敬意与感恩,参观了雅安天全高速服务区的川藏公路展览馆、西藏江达县岗托镇“十八军军营旧址”展览馆。川藏公路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及其迸发出来的“两路”精神,犹如一部感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史诗,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时代的川藏大地,高铁、高速公路建没如火如荼,热气腾腾。新一代建设者们传承“两路”精神,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在追求卓越中,勇创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