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观潮的螃蟹丨湖南这136台"经济发动机"如何强动力

2024-06-21 10:25:50 红网时刻

编者按:园区作为“舶来品”,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产物之一。几十年来,园区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尤其是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园区无疑是关键“阵地”。

不同的历史节点,往往需要与时俱进的向前思路。湖南的园区如何突破“瓶颈”,跃上更高处?今日起,红网“观潮的螃蟹”推出系列报道《回归初心》,从来路思考前路,以样本观察全局。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玉先 刘志雄 长沙报道

产业园区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目前,湖南136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以占全省约0.5%的国土面积,贡献了约36.3%的地区生产总值、74.2%的规工增加值、36.2%的税收。

马克思说,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总是统一的。园区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瓶颈和困境,如何破解?

图片

6月12日,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举行。(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6月12日召开的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上,省委主要领导强调,“要进一步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主责主业”“把园区主要力量和精力用在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上”。

参加会议的观潮君觉得可以理解为四个字:回归初心

设立园区的初心

知来路,方明出路。

或许,我们需要重温园区是从何而来,把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干成什么想清楚,才不至于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错方向、使错力气。

1979年,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蛇口工业区,我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由此诞生。

图片

建设初期的蛇口港区一片荒芜。(图源:交通运输部网站)

以蛇口为代表的第一代园区,核心是劳动力红利和土地红利。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优势逐渐减弱,一些产业园区开始向科技型园区转型。

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即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

再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迎来黄金期。一时间,各类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图片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航拍。(图源:视觉中国)

随着经济的腾飞,产业链不断完善,园区也不断迭代升级。

对此,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海燕介绍,历经40多年衍化,我国园区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要素集群阶段,发展的大多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主导阶段,逐渐形成有稳定主导产业和良好配套支撑的产业链;

创新驱动阶段,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主流;

产城融合阶段,园区开始承担城市和产业等复合功能。

目前,湖南的园区是四个阶段四种形态都有分布,可谓“四世同堂”。

周海燕说:“从园区发展的40多年历程不难看出,设立园区的初心,就是要发展经济,通过园区支撑并带动一方发展。”

湖南园区的成长轨迹

湖南的产业园区建设,始于36年前。

1988年,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成为全国首批科技开发试验区,后升格为湖南第一家国家级产业园区——长沙高新区。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湖南共有各类园区136家。

然而,“四世同堂”的现状,某种程度上并不利于湖南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3年多来,全省园区一直向着“五好”园区目标而努力。特别是2023年以来,随着“小管委会+大公司”管理模式,以及剥离园区社会事务、规范人员管理、市场化建设运营等系列改革深入推进,园区不断焕发“新活力”。

省发改委园区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观潮君,湘潭高新区等4家园区剥离社会事务试点已完成,绥宁产业开发区等3家园区规范人员管理试点进展顺利,全省近70%的园区实行“小管委会+大公司”管理模式,30多家园区开展跨市合作共建。

聚焦主责主业,抓实产业培育,是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娄底经开区正是靠着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存量企业扩能升级,实现华丽逆袭。2023年,园区引进产业链项目96个,涟钢电磁材料二期、VAMA二期等67个扩能升级项目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三钢三电”的产业格局愈发稳健。

图片

娄底经开区中阳生态电力科技谷。

还比如,靖州产业开发区坚持“有什么优势资源就发展什么特色产业”的原则,构建了“一主一特”发展格局。2023年底,园区主特产业集聚度达84.5%。

如何更高效用好、盘活好现有资源,也是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路。

位于湘潭经开区的吉利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是全省“十大产业项目”之一。借助引进吉利LCV商用车契机,园区盘活闲置土地244亩、闲置厂房6.75万平方米。

图片

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图源:湘潭经开区官方网站)

盘活园区闲置土地,也是提高园区“亩均效益”的举措之一。

观潮君从省发改委获悉,近两年,湖南大力推进园区土地利用清理专项行动,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低效用地“三类低效土地”16.7万亩。

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也对园区的管理体制和干部队伍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推进园区机构“瘦身健体”,推行岗位聘用制、完善绩效薪酬制,让园区干部的重心集中转向经济发展,让园区干部更懂经济、懂产业、懂招商,这是湖南的一个解题思路。

比如,湘潭高新区在全省先行先试,将教育、文化、民政等社会管理职能从园区剥离;同时,通过精简机构编制、优化干部队伍、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等举措,有效激发了活力。

图片

湘潭高新区远景图。(图源:湘潭高新区官方网站)

在古丈产业开发区,通过撤销独立建制,与县直部门合署办公,组建工作专班等方式,让专业之人干专业的事,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

虽然亮点不少,但我们应看到的是,目前全省园区仍在调整转型、爬坡过坎,仍有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创新活力不足等“硬骨头”要啃。

要回归初心

园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仍在回归园区设立的“初心”——以繁荣区域经济为首要目标。

然而,园区都处在特定的行政区划空间内,不可避免会面临社会事务,而管理机构的行政化,势必会影响园区发展的活力。

周海燕表示,现行园区还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招人用人机制不灵活、难招到专业人才、平台公司经营主体地位不明显、园区管委会在社会事务上需要耗费过多精力等问题。

“湖南有些园区效益很好,但还有少数园区的土地在‘晒太阳’。”在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省政府经济规划专家组成员朱翔看来,当前园区最大的问题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则指出,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由早期的先有产业园区再吸引人和商业聚集,转变为先有城市生活、再有产业、然后再有人的逻辑。

刘云中认为,园区发展需要更高标准地做好职住平衡,在人产城的融合中,人是主体,是活力系统,是提供劳动力和技术的基础,在优化营商环境时,要突出考虑人的要素。

图片

湖南湘江新区努力打造“人产城”高质量融合的样板。

在接受观潮君采访时,刘云中提到最多的词是创新,而人才是创新的关键。

他还建议,要在园区内形成更为完备的创新体系,实现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有效对接与深度融合。

朱翔也认为,湖南园区的发展重点在于提高外向度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能一味地只靠土地、资金吸引企业,而是需要创新驱动,和国际化企业多交流。

对于创新,周海燕则认为,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

周海燕说:“首先要从管理体制改革,让管委会‘瘦身’,剥离社会事务,配套建立社会事务协调工作机制;其次是厘清管委会和平台公司职责,可由管委会对平台公司进行‘基于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考核。”

此外,周海燕还建议大力推动园区“管运分开”,加快园区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给予平台公司充分自主权,建立薪酬与绩效挂钩机制、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机制,让平台公司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园区开发运营、产业链建设等,增强平台公司自我“造血”能力,提高园区市场化专业化水平。

园区发展至今,无论是否要实现产城融合,迈向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加快转型,比如管理服务转型、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转型、绿色发展转型、开放转型等。

周海燕说:“园区转型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转型。”

但创新,必须基于初心。

????_GIF.gif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刘玉先 刘志雄 编辑: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