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龚子杰 长沙报道
在祖国的广袤土地上,一座座桥梁就像巨龙横卧在大地上,连接着江河湖海,用智慧跨越天然障碍。
可是,一遇到大风天气,桥梁难免会摇摆振动。若桥梁受损,不仅威胁到结构安全,维修起来成本也高昂。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桥梁稳定性、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呢?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陈政清团队带来了一场颠覆性创新,百年来首次将电涡流阻尼用于大型工程结构减振。
6月24日,陈政清院士主持完成的“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斩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陈政清接受红网时刻新闻记者采访。
过去,工程结构和重型装备减振缓冲主要依赖液压油阻尼技术,但它需要密封、易漏油失效;如今,电涡流阻尼技术不依赖摩擦、不需要密封、结构简化、长寿命、高可靠。
在陈政清院士看来,从技术原理方面的创新,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这项科技创新,便是把原理由液压技术改为电涡流技术。”
上海中心大厦、江阴长江大桥、川藏铁路藏木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国家体育馆速滑馆……如今,12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在大风、地震中“岿然不动”,离不开团队研发的这项电涡流阻尼技术。
既能“高大上”,也能“接地气”,该技术在文旅行业中“御风而行”。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应用电涡流阻尼技术保障游客安全。
创下了多个世界之最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是一座主跨430米、桥面长375米,距谷底相对高度约300米的全透明玻璃桥。
脚下悬崖峭壁,好似行在空中。自2016年开放,当游客走上玻璃桥时,便能体验到仿若其名“云天渡”的刺激和惊喜。
正是电涡流阻尼技术的成功应用,使这座大桥不仅能抵抗十七级风,还可以保证即使桥上游客上下,不会有明显的晃动。
令人敬佩的是,当该技术在土木结构减振领域取得成功后,陈政清团队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探索将电涡流阻尼技术应用于更多领域:电力工程、新能源工程、航天科工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现场考察会。
记者好奇,在76岁的陈政清院士眼里,坚持科技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相比于用新原理来解决过去已存在的旧问题,陈政清院士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见解——创造新的市场和新的产品,以扩大生产规模,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陈政清院士举了个耳熟能详的例子:“爱迪生发明活动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后,使电影的制作和放映成为可能,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就意味着带来了新的产业和新的市场。”
“我们应抓住契机,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让中国人在工程结构减振领域做出新贡献。”未来,瞄准更多在实际工程中亟需解决的卡脖子问题,陈政清院士的攻坚之路仍在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