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
电视剧《问苍茫》正在央视等平台热播。该剧生动讲述了从中共一大归来的毛泽东,在1921-1927年间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热血故事。剧中“普通人”毛泽东的青春志、创业史,引发了很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共情。

暴雨后的湘江上,一叶渔舟缓缓驶来,洞庭渔歌由远及近,橘子洲已被抛在身后。
船前,一个奋力击水前进的年轻身影映入眼帘,那正是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后,从上海回到湖南的韶山伢子——毛泽东。
那一年,毛泽东28岁。
彼时,他还只是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个心怀苍生、为国家前途和命运不断求索的青年,由他发动、组织、领导的湖南工人运动尚在酝酿中,经典之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起笔之日尚早……
1921年至1927年这段历史,无论于毛泽东而言,还是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一段极其重要且珍贵的记忆。
而这段青春志,在电视剧《问苍茫》中得以还原呈现。该剧正在央视一套、湖南卫视、江苏卫视、芒果TV、优酷热播。
早前有《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讲述以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陶毅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探寻救国救民之路。近有《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电视荧屏上,展现中国革命历史及毛泽东重大生平事件的经典影视作品不在少数,但专门讲述从中共一大归来的青年毛泽东在1921-1927年间以一个“探路者”“早行人”的姿态,先后投身工运、农运、国共合作、农村调查,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这段热血故事的作品却鲜有。
然而,黄爱的一句“润之先生,我且问你,你当过工人吗?”,将毛泽东问住,也让他惊觉,没有经过实地深入调查研究,不曾真切感知工人群体的生存现状,纵使理想再伟大,终归是纸上谈兵。由此,他决定以办学的名义前往安源煤矿,深入了解工人的真实处境。 《问苍茫》以生活化的真实感,呈现了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伟人的肇始。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问苍茫》在高度还原历史的基础上,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在人物塑造、画面、台词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艺术想象与创作,生动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超强执行力,超强行动力,做就做到最好”等突出特质。剧中有一场戏,是毛泽东告别安源矿井工人。总编剧梁振华说,这场戏,他构思了很久,最终从经典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中找到了创作灵感。这张油画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而梁振华最感兴趣的是画中毛泽东右手握着一把绛红色的油纸伞。目前,共32集的《问苍茫》正在播出中,网络社交平台、剧集评论区里,催更追剧者不计其数,观潮君也是其中一员。也许你会好奇,一部历史正剧,如何做到让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看得津津有味且十分上头?观潮君认为,是因为生活化的视角,剧中体现的人生经验,可供每一个普通人借鉴,让今天的观众有了更多代入感、产生了更强的共情。比如,毛泽东初探安源煤矿的接风宴上,就让很多观众看到了初入职场的自己。有观众就如此评论这个剧情:“听一堆‘大佬’给你安排人生道路的场景,互相之间商业吹捧,一个个拍着胸脯让你跟着他混,吃香喝辣的,教育你这个年轻人要懂得‘脚踏实地’。”以生活化的视角讲述,“吃”是最容易与年轻人共情的切入点。剧中,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被带去长沙火宫殿品尝的臭豆腐,毛泽东岳母端来的一碗湘潭做法的水煮鳙鱼,陈独秀迎接毛泽东时手上的一把烤虾,毛泽东请李大钊吃的打边炉,蔡和森、向警予夫妇带毛泽东吃的广东早茶,还有毛泽东随身携带的一瓶剁辣椒……剧中,毛泽东与刚从莫斯科回国的刘少奇第一次见面,聊起当年离开家乡再到如今回到家乡的历程,毛泽东感慨自己曾“懵里懵懂,心比天高,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不知你是否从中也想到了自己,是否也能感受到一位网友所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也是我们老百姓的一员”。巍巍岳麓山,当年橘子洲,静谧安宁的清水塘22号,人声鼎沸的火宫殿,潮宗街上的文化书社……一个个熟悉的地名,接连出现;毛泽东、杨开慧、陈独秀、李大钊、孙中山、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蒋先云等,悉数登场。“《问苍茫》真的太有回忆感了,编剧一定下了功夫先了解这些先辈们的故事,所以才写得这么细腻,这么有故事美感。”“在寒冷的冬季里,《问苍茫》给我们带来了几丝温暖。它的诗意和故事感,让人们在观看的同时,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发表的评论,是对《问苍茫》创作者最好的回应。
▲电视剧《问苍茫》剧照。
《问苍茫》能火的原因,或许正是因为它再次让我们铭记:曾有一群人,除了相信真理,几乎一无所有,而就是这样一群人,面对千难万苦,不惧生死离别,毅然踏上了让国家和人民获取新生的创业征程。《问苍茫》能火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从历史的阁楼中射出的那道光,点亮了当今年轻人心中的光,让大家耳边不由得响起了那句千古之问。“还看今朝”,其实“问”的也是和当年毛泽东一样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是你、是我,是今天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