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涵 刘柏轩 季璟 彭欣雨(南京师范大学)
大家好,欢迎来到《“椒”点新闻》频道,我是主持人彭欣雨。
“这届年轻人的毕业论文致谢里,都写了谁的名字?”临近毕业季,共青团中央微博号发起这则话题征集,评论区瞬间被各色各样的回答淹没。有人感恩导师、亲朋,有人感恩宠物、美食,更有甚者感恩自己的头发……花样致谢层出不穷,难怪有网友锐评“这届毕业生是懂浪漫的”。
不拘于文风,不囿于内容,只是单单“提笔至此,我想把‘你’写进论文里”的想法。致谢是毕业论文中情感浓度最高的部分,它讲述了某段旅程中难以忘怀的人与事,反映了学生们一路走来的曲折心迹。
中国青年报在5月25日也刊发了《论文致谢,盛放大学生的独有浪漫》一文,在呈现大学生们花样致谢之余,也让普罗大众看到了当代年轻人“敢写、敢表达”的勇气。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主任刘文红说:“现在,00后作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更加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体验。”这也映照了那句“写致谢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生们通过致谢赋予了论文不一样的“色彩”,或者更进一步讲,他们通过致谢让自己的青春定格在了行行文字间。无论是直抒胸臆的表达,还是含蓄内敛的私语,他们都青睐于用具象化的文字缓缓讲述自己的求学旅途。有人反问,如此浪漫化的表达是否与论文严谨的学术风格不相协调?其实,正是这些真实大胆的情感流露才更能展现大学生的真实形象,我们应当承认,他们身上敢于创造的精神气正与这个时代相向而行。
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这些别出心裁的论文致谢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网友的共情。这里面,有同龄人之间的相互见证,有“后浪”们的欣喜憧憬,更有毕业多年前辈的坚定支持。我们无法否认,时代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给予了年轻人充分表达的空间,当私人感情流向公共叙事平台,毕业生们的青春被更多人“看见”,真挚的文字得到更多人共鸣。
手写己心,笔随心动,当代大学生将深情诉于文字,感恩过往与相逢。当提笔叩问“多年习读,想奔赴的究竟又是怎样一番热爱”时,在纸短情长的致谢里,他们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