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萄(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在上海街头一只蛙被城管拦截,还无奈当场褪去了“蛙皮”,相关视频在网上热传,“网红卖崽青蛙究竟做错了什么?”的话题引发大量讨论 。5月12日,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徐志虎在《民生一网通》节目中回应“卖崽青蛙”实际还是在兜售玩具,但对于“卖崽蛙”这样的情况,一般还是会采取审慎监管、柔性执法。(5月12日《光明日报》)
穿着极具辨识度的绿衣,提着一群“小蛙崽”,凑近一看胸前挂着收款二维码,背上写着八个大字:为了养家,含泪卖娃。最近,“卖崽青蛙”的出没总能吸引一大群粉丝的狂热追逐,购买蛙崽、拍照合影、招手互动等逐渐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打卡活动,同时也为城市增添了不一样的烟火气。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流动兜售玩具的行为,处于城市管理的范围之内。
根据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21条规定,个人和单位禁止擅自在公共场所设摊经营、兜售物品。这意味着网红“卖崽青蛙”兜售商品上街没有得到管理部门的批准,是一种违规行为。并且“卖崽青蛙”经常停留在人流量密集的场所,随着互动人群的增多可能会造成路段拥堵,扰乱公共秩序,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对于“卖崽青蛙”这种边缘化的商业活动,上海方采取审慎监管、柔性执法,在没有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提倡采取教育和约谈警告,如有整改,基本提倡免于处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包容与理解。
总的来说,“卖崽青蛙”的事件揭示了城市管理需要均衡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城市的秩序需要有法律法规来维护,另一方面,城市的活力也少不了包容性与可能性的加持。如何实现人文关怀和理性规则的平衡,是当下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应该思考的问题,然而这样的平衡并不容易实现,但这正是城市管理智慧的体现。
因此在实践中,既需要严格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的多元化与人性化。例如对于“卖崽青蛙”这类商业活动,是否可以考虑为这种特殊的经营形式设置一些特殊的规定或者许可,既能够满足在制度框架下合理经营的要求,又能够保护这种极具创意的文化活动。其次,对于这种边缘商业行为,更应该从底层逻辑去思考,如何改变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才是根本,是否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实质性的帮助,或者呼吁更多的社会工作组织看到他们的真实情况。当然,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需要从实践中不断地吸取经验,寻找平衡。
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是调整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张力,中心任务则是努力实现社会联结与社会团结的互动共生和良性循环,以求建立一个兼有秩序与活力的有机社会。“卖崽青蛙”一事引发了争议,但也让大众看到了社会治理与城市管理无法回避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让这一公共议题进入大众视野中心。城市的秩序离不开规则,活力离不开包容,规则同样需要大众自觉遵守与维护,在规则中如何兼顾包容与温度也是城市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