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80后的宝妈,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一个10岁,一个7岁。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亲子教育故事。
我的先生是独生子,为了老大长大以后不会像他那样在成长路上充满孤单与寂寞,于是,我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本着“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的宗旨,原本已经申领了独生子女证的我们在2016年加入了二孩家庭的行列。
为了避免大儿子感情上的伤害和情绪上的反常,能够接受即将到来的小宝,自从怀上老二时开始,我们对大宝进行安抚和教育。可即便如此,哥哥对于这个未知的“小怪物”却始终带着点排斥。
父母精心孕育的小宝,终于等到瓜熟蒂落的那一天。生老二的时候,大宝也跟着我们去了医院,对于初次见面的兄弟俩,完全没有出现我们之前一直担心的“敌对”画面。相反地,这个3岁半的哥哥对于这一“神奇生物”是既亲又抱的。没想到一切就这么水到渠成!
说起教育,下面我想浅谈一下自己的个人观点。想要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就需要父母在生活中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为人父母要率先示范自身,要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孩子才能在未来真正懂事的时候,对你有爱也有尊敬。正如董卿说过的:“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书店里看书
父母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的方式等,都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孩子在目前的阶段并没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而作为孩子心中“超级英雄”般的父母,便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吧:去公共场合,吃东西剩下来的袋子,用过的纸巾要扔到垃圾桶里,不要随地乱扔。要跟帮助过你的陌生人说谢谢,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给老人。遇到不文明的行为,要明确告诉孩子们什么是低俗,什么是高尚。我不希望孩子们天天趴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所以,我自己也就从来不看电视。孩子们在做作业的时候,我坐他们旁边或悉心指导,或自己看看书。记忆不清楚的字,我自己动手查查字典,碰见好词好句,我自己也动手摘抄下来等等。
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小细节,我想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和孩子们交流、沟通,并把这样的行为内化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在鼓励和帮助他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我们也明白“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的道理。周末,我们会有意识地带他俩去农村或者公园走走,既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又增长见识。
每逢节假日,还会去到更远的地方,湖南、天津、河北、河南、广东……两个孩子已经去过中国的好几个省游玩了。疫情那三年,我们不得不减少了出门的频率,但会带着他俩一起看一些描绘中国以及世界各地不同风貌的纪录片,所以小伙子们谈起各地的风土人情,已经条条是道。
在公园里玩耍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孩子们下课后在学校多待一个小时,由老师带领着完成主要课堂作业,放学回家后,主要完成一些阅读、背诵作业,再进行跳绳、仰卧起坐等基础体育训练,或者围绕哪个主题制作手抄报等等,不少作业还需要父母参与其中。比如会要求孩子写观察日记,认识一些农作物,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生长周期,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短视频。
在家帮忙干家务
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这让孩子们不再拘泥于书本,不再局限于教室,不再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看着兄弟俩像两匹脱缰的野马在田野里撒欢,我们的心情也变得轻松,似乎人到中年后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也减轻了不少。
玩好了之后还得赶紧来学习一下怎么制作视频,这可是家长的任务,不能拖孩子的后腿。就这样,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我们也随着他们一起成长进步。“双减”减负的不仅仅是孩子,家长也受益良多,我们在双向奔赴的路上越走越近。我们会给予他们足够的爱、耐心和成长空间,让他们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去探索世界,成长为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