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专题 青椒评论

考研话题频上热搜:大讨论难解小迷茫,解答还需看自身

2023-04-19 15:26:44 红网时刻

88148d014c4c483f82228f5274bb2ca2.jpg

□范歆妍(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考研话题又上热搜了。

4月18日,在23届考研已经进入尾声的时候,“2023考研报录比约6比1”登上了微博热搜。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新东方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2022年和2023年考研的真实报录比分别为5.6和5.7,可以简单理解为约每6位考研报名同学中会有1个人被录取。白皮书预计,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会继续增长。

又是考研。我已经不记得这是今年第几次看到与考研有关的话题上热搜了。从“考研国家线”到“考研淘汰率或超八成你还会考么”;从“女生回应8战考研均未上岸”到“2023考研报录比约6比1”……几乎每个有关考研的新闻或话题,都能掀起一阵讨论的热潮。

考研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或许不是一件坏事。它代表“考研热”问题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在持续不断的热搜和反复的讨论中,我们能看到,教育功利化、就业歧视、学历崇拜等“病灶”被分析遍了;就业指导、破除歧视、发展经济等“药方”被提了又提。从“代表称要警惕考研高考化趋势”“考研不是唯一选项”等话题中,我们也能体会出,媒体、专家等“意见领袖”们都在大声呼吁,为“考研热”降降温。当然,破除“考研热”无法一蹴而就。正如白皮书所预计的,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会继续增长,考研热潮或许还将继续影响接下来的数届学生。与此同时,给“考研热”降温也不是仅依靠个人或某一个群体就能做到,它需要多方协同努力。

而另一方面,在庞大的讨论热度下,被裹挟在考研热潮当中的学生如何?他们自己对考研、对人生的迷茫被解决了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不少考研博主和老师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来自考研学生的投稿。“考研政治徐涛”是考研政治老师徐涛的微博账号,目前已有近八百万粉丝。不少考研学子会向他倾诉自己的迷茫:“我不明白我努力的意义是什么”“为啥我上岸了没有想象的那么开心”“我想请问您考研的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其他不少学子的共鸣。

可见,在考研问题上,关于人口、经济、教育的大讨论,并不能给每个小小个体的小迷茫提供解答。那么答案在何方?是媒体、专家还是考研博主?“考研热”一时间难以降温,学生就只能或自愿或被迫地跟着卷入这股潮流吗?

在笔者看来,学生们也许难以抵抗“考研热”及其背后的种种社会问题带来的影响,但是,就考研这场考试本身来说,它归根结底是个人的选择,是对个人的考验。在考研话题频上热搜的当下,考研学子不应轻信网络中纷繁复杂的信息,更不应将自己的迷茫和困惑寄托于网络来解决。自己的迷茫,最终还需自己去思考。

考研话题频上热搜,网络众声喧哗:有的说是就业问题,还有的说是教育问题。这很容易让考研学子不经思考和观察就随便下定结论:反正是社会有问题,我也没办法,只能考咯。然而,新闻也好,数据也好,媒体、专家和网友的分析也好,都不是现实社会的镜子,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现实中的情况。“小马过河”的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深意:事实的河水究竟有多深,只能我们自己去趟,去试;别人的意见,也许并不适合自己。

网络上的各种分析也会迷惑考研学子,使他们忽略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些人认为考研就是要获得学历,帮助就业,另一些人说考研不一定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一些人说考研要考虑兴趣,另一些人说考研选择大于努力……看到了这么多人的想法,个个都很有道理,可你的想法是什么呢?这些嘈杂的声音很容易使人心绪混乱,让人不知该相信谁,相信什么,最终忽略了自己的想法,稀里糊涂做出并不适合自己的决定。而真正的难题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暂时遮蔽了,最后一定会暴露。正如前文提到,有人努力了但不明白意义在哪,上岸了却并不感到开心。既然如此,那为何一开始要努力呢?为何最初决心考研呢?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在做决定的那一刻,他们真正的心声被种种噪音所掩盖了,他们自己对考研的认识和思考被网络庞大的信息流所淹没了。

身在考研热潮中,学生们或许很难控制自己的方向,即便不愿也要参与竞争。但是,考研学子至少可以保持自己对考研的清醒认识,静下心来,不偏听偏信,对考研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网络中的大讨论难以解决现实中个人的小迷茫。迷茫的解答不在他方在自身。考研之岸,抑或人生之岸,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上。

来源:红网 作者:范歆妍 编辑:钟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