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沉思》图书封面。
《文艺的沉思》内容简介
该书主要由“文艺沉思”“作品思考”“创作火花”三部分构成,共计60万字。“文艺沉思”部分,探寻了文艺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和理论问题;“作品思考”部分,选录了作者2007年至2021年撰写的文艺评论78篇;“创作火花”选录了作者为其他文艺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出版的著作所撰写的序言77篇。文末的“附录”部分,梳理了余三定的求学和治学之路。
写出自己的观点 做出独到的分析
——撰写《文艺的沉思》的体会
文/余三定
我的文艺评论集《文艺的沉思》于2022年1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这是我的第四本文艺评论集。我长期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包括文艺评论)和当代学术史。在文艺评论方面,我以前曾经出版过《文坛岳家军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年)、《文艺湘军百家文库·余三定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新世纪文论》(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现在的这部《文艺的沉思》计60万字,选入2007年以后笔者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文艺评论》《文艺论坛》等报刊发表过的一百六十多篇文章,所选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即“文艺沉思”“作品思考”“创作火花”,同时还有“附录”部分。
“文艺沉思”部分是关于文艺理论问题和重要文艺现象的专题探讨,大部分是应报刊之约而写。《成功的专题学术讨论——评〈文艺报〉“为什么读经典”专栏》一文是应《文艺报》之约,为《文艺报》在2010年上半年组织的以“为什么读经典”为主题的专栏讨论撰写的综述,该文在开头明确肯定:“这一专栏讨论的提出是适时的,讨论的内容是深入而有成效的,讨论的方式则是开放而活泼的。”《“剧作就是文学”专题讨论综评》一文是应约为《文艺报》在2010年下半年组织的“剧作就是文学”专题讨论写的综评,文中包括这样三个小标题:“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多方面展开充分论证”;“同时积极发表不同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学习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文是2017年底应《湖南社会科学》之约而撰写的,在该文中我将习近平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具体理解为三个方面:首先,我们的文艺家要真诚地热爱人民,自觉深入人民的生活,从人民的火热生活中吸取创作的养料和养分;其次,在文艺作品中要表现人民,要描写人民,要塑造出众多的、成功的人民形象;再次,我们的文艺创作要做到主要以人民为接受和欣赏对象,一定要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来进行艺术表现。可见,尽力写出自己的观点或自己独到的理解,是我的文艺专题论文的着力追求和突出特色。
“作品思考”部分是关于文艺家和文艺作品评论的汇集;“创作火花”部分是为文友的文艺作品所撰写序言的汇集,我为文艺作品撰写序言时是把其当作文艺评论来写作的,所以这部分也可以看作是文艺评论。我的文艺评论一定尽力揭示评论对象的独特之处,一定尽力挖掘出评论对象的深刻之处,一定对评论对象做出独到的分析。《一部活生生的当代乡村史——评长篇小说〈坪上村传〉》一文中,我总结出彭东明《坪上村传》四个成功之处:“乡村社会发展进步的一扇窗口”;“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生动展示”;“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小说结构的成功探索”。这样的概括分析是很接近评论对象的特点的。《目光似网撒将去 万壑千峰捞上来——品读李元洛的〈幕阜山八咏〉》一文,总结出李元洛《幕阜山八咏》中所表现的幕阜山具备如下的突出特点:“是难得的清凉世界”;“是风景无限的美的天地”;“是让人净化心灵的仙境”;“是让人‘未敢忘忧’的圣地”。这里对李元洛《幕阜山八咏》所提供的艺术世界的概括也是到位的。《独立而并非完美的思考者——〈日夜书〉马涛形象解读》一文,对韩少功长篇小说《日夜书》主人公马涛做了如下分析:“知青时代的马涛还很单纯、稚嫩,甚至可以说他的观点还有偏颇,还让人感到幼稚可笑,但他不从流俗,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而能独立思考,这就足够了,就已经很了不起了。”马涛“到晚年激情消退,由‘思考者’而渐渐变为‘生活者’,这是不少激进知识分子的相同轨迹。”这里对马涛形象的分析和揭示,也可谓深中肯綮。
总之,写出自己的观点,做出独到的分析,就是我这部《文艺的沉思》撰写时的自觉追求。
2022年4月17日稿毕
代序
余三定先生学赞并六十寿颂
文/唐立新
在昔舜帝南巡,眺君山而止步;吕仙东游,之苍梧而驻足。大云起乎崇阿,朗月映于三田。金星垂象,长河出图。大夫孤苦,而有汨罗之吟;少陵老病,曾系洞庭之舟。古泽千里,波涌连天之雪;荒江一带,水拍动地之章。
岳阳,巴陵旧治,扬子新城。奇岭东屹,湾畔矗上庠之筑;邕湖南织,理工扬圣教之旌。黉枕九皋,钟鸣六合;业精传道,功久铸才。续北溟之统绪,师法元培;开南华之轨则,薪传又陵;持公器而示范,居巍职以求贤,此校长余三定先生也。
初,先生本兴诗立礼之旨,崇学备乐之情,承耕读之家风,养浩然之正气。负三定之大名,修齐而谙礼乐;遭四凶之浩劫,隐忍以继弦歌。身竟钳于楚巷,命仅脱于秦坑。迨伟人复出,大乱初息;神州一新,寰宇同欢。先生凭向时之积学,赴治平之首考。旋登黄榜以椽笔,遂伴青灯于师苑。是时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凤翥鹤鸣,言华文炜。先生泛观六艺之书,立雪二李之门;握卷于无声之处,穷经至有光之晨。独索如玉,偶遇平珍。叹《时间》匆匆,赞《松叶溶溶》;文心互解,雕龙一冶。
曩者,伊尹祭酒,子产为政。先生以英才驻校,因雄文执鞭。近叩华师,上访燕园。得哲人之教诲,诲勤学苦;受文豪之植培,培圃成丘。卅载不避于风雨,一身无惮乎雪霜。故锥出囊中,声腾海内。名成《岳家军》,文坛点兵;功著《学术史》,儒林拜将。同谋文治,磁吸四方髦彦;合成德化,海纳宇内菁英。书楼会友,以友辅仁;学坛辩政,为政以德。不囿陈说,申张马列之脉;僭跨前贤,澡雪艺文之经。是故学继船山,名接长沙。
著学等身,身先正己;倚文载道,道以待士。予平江白丁,南海拘儒。学焉未能,老之已至。忝列侍坐客,幸陪沂水游。学道爱人,仲尼悦赏颜渊;抚心高蹈,师襄击节郑文。先生六十初度,期颐可期;菩提初熟,般若臻成。今兹椰风吹暖,荔子兆丰;予遥吟欢唱,逸兴遄飞。
颂曰:诗骚之地,降诞学人;优学优仕,全真全信;侠骨义胆,剑气琴心;振振君子,谆谆德音;余师孔昭,桂馥兰馨。
(作者为深圳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拨开枝蔓见彩虹
——评余三定文集《文艺的沉思》
文/任福阶
文艺评论家余三定先生,又出版了一部新专著《文艺的沉思》(团结出版社,2022年1月第1版)。手捧这本散发油墨清香、共60万字的皇皇巨著,我花了两周时间,仔细拜读,咀嚼回味,悟“道”所得,一吐为快。
悟道一:创新体例,严谨亦鲜活。
余三定先生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包括文艺评论)和当代学术史。已公开出版的著作颇丰,仅文艺评论方面,他就出版了《文坛岳家军论》《文艺湘军百家文库·余三定卷》《新世纪文论》。《文艺的沉思》是其第四部文艺评论选集,精选他自2007年至今的文艺评论、少量当代学术史研究的论文和散文。
翻开《文艺的沉思》,该书前有《代序》,后有《代跋》《后记》;正文为四大版块:“文艺沉思”,共收集了作者的学术论文9篇;“作品思考”,收录有文艺评论78篇;“创作火花”,录入了为各类文艺专著所作的序言76篇;“附录”,收入了其他类型的文稿5篇。
通观全书,由文艺评论构成的“作品思考”版块,文章数量、篇幅均占该书的第一位;为文艺专著所作序言组成的“创作火花”版块次之;由学术论文组建的“文艺沉思”版块、其他类型文稿汇成的“附录”版块殿后。团结出版社在版权页上对该书的定义是“散文集”;作者在《后记》中说:“《文艺的沉思》是我的第四本文艺评论选集……”
但不管怎样,这属于文艺评论类专著出版的创新:全书既非“清一色”的纯文艺评论,亦未冲淡文艺评论的主题;四大板块,错落有致,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均为主题服务。而且,一改学术专著的体例刻板,内容单调,做到了分类科学,言之有物,既严谨又鲜活。
悟道二:纲举目张,“沉思”明方向。
在首个版块“文艺沉思”中,《使孩子成为 “完全的人” ——从散文看鲁迅的素质教育思想》,作者挖掘出鲁迅散文中的重要观点:鲁迅的素质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对孩子天性、个性、创造性的扼抑,呼吁现代教育把孩子看作“将来的‘人’的萌芽”,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完全的人”。
分析鲁迅散文《随感录二十五》《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作者一针见血:“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扼抑少年儿童的天性、个性、创造性,把他们变成循规蹈矩的模式化、呆板化的人……鲁迅以他独具的现代心灵和理性眼光看到了这一点,透过对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现象的描写,展露出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野蛮和非人性的一面,令人心颤,促人警醒。”
这篇文章,初看似乎只涉及教育方面,其实与文艺创作、文艺评论紧密挂钩。君不见,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各名牌大学中文系、新闻系大批所谓的“高才生”毕业后,能成为名作家、名评论家、名记者的,寥寥无几;事实已经证明,一些人的学历仅为小学,甚至从未上过学,在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底层打拼,通过坚韧不拔的自学写作、拜师请教,最后成为了知名作家、评论家的,不乏其例。究其原因,文艺创作是高层次的脑力劳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同时最讲究创新、创造。那些从“家门”到“校门”、又从“校门”到“机关门”的“高才生”们,并没有底层生活的磨砺和积累,又成长于“扼抑少年儿童的天性、个性、创造性”环境,在这方面能有大的作为,反而不正常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囯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长达6000余字。作者开篇即引述《报告》原文:“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要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者谈到:“首先我们的文艺家必须要真诚热爱人民,自觉深入人民生活,自觉扎根于人民之中……” “同样重要的就是在文艺作品中要表现人民、要描写人民,要真实地表现人民的火热生活……”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文艺创作一定要做到主要以人民为接受和欣赏对象,一定要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来进行艺术表现……” 运用大量的事例,佐证了上述观点,作者还敢于亮剑揭短:“……表现帝王将相的作品过多、过滥……仿佛我们国家历史的发展演进就全部表现在后宫里面……有一些文艺家不是以人民为接受对象……自我陶醉、自说自话……文字上佶屈聱牙,难读难懂;情节凌乱……主题则很晦涩、很轻飘,读者读后不知所云……”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的报告,被作者结合文艺创作实践中的正向、负面事例,进行了深度解读,并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提出了文艺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品被人民乐于接受的办法。船在大海航行,导航精准,才不偏离航向。同理,文艺创作也需要“导航”,以确保方向正确,否则南辕北辙,谬以千里。
悟道三:剥茧抽丝,“思考”出精华。
版块二“作品思考”,内容为文艺评论,是全书的重心。
选材好。《真实地描写出知识分子的新世态——评长篇小说〈熵变〉》《塑造出血肉生动的英雄形象——评长篇报告文学〈另一种飞翔〉》《真实性与虚构性的有机结合——评大型新编历史剧剧本〈千古一谏〉》……评论对象多是岳阳(湖南)籍本土作家、剧作家、诗人创作的优秀长篇小说、优秀长篇报告文学、优秀剧本、优秀散文集、优秀诗集等,评论形式不拘一格,评论内容丰富多彩。
评价准。《苍山不负初心人——评长篇纪实文学〈一生的长征〉》,对彭东明这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兼备以及主人公喻杰(老红军、部级干部)的典型事迹,作者有感而发,真情褒评,全文长达7000字,相当于短篇报告文学的篇幅。第一部分花了较大篇幅评“人”——喻杰,作者通过概述、摘录原作内容,使我们了解到喻杰在退休回乡的十九年里,全身心投入家乡的脱贫致富,作出了很多贡献;事事、处处以共产党人的标准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第二、第三部分评“文”——生动、多样、丰富、特别有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构成《一生的长征》突出的艺术特点;生动、逼真、原生态的景物和环境描写,也构成《一生的长征》的一大艺术特色。上述这些论点,作者都引述大量的事例和细节,予以佐证。读者不难领会到作者的评论用心、用情和评价精准。
说直话。作者在《最应关注的文艺现象》中,直言“深刻地描写底层农民形象的文艺作品不多:现在写历史特别是宫廷争斗题材、写战争题材、写官场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比较多,甚至有点滥,而真正深刻地描写底层农民形象的文艺作品不多,有影响的成功的农民形象不多,值得文艺界和文艺评论界予以关注,并做出切实的努力” 。“文艺界讲好话的太多……真正一针见血地开展‘批评’、指出缺点的不多,这要引起文艺评论界的特别注意。”可谓一语中的,直言文艺界存在的较突出的弊端和通病,犹如黄钟大吕,良药苦口,促人反思,并加以改进。
作者其他的评论文章,同样精彩。如同在遮天蔽日的森林中拨开枝蔓,看到了天空中的美丽彩虹;又酷似庖丁解牛,三定先生把他欣赏的每件文艺作品,都提纲挈领,深入品评,并评中要害,勾勒出作品的灵魂,让人回味获益。囿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
悟道四:取文所长,“火花”耀三湘。
“创作火花”为第三版块,篇幅占比重,主要是作者为各类文艺专著所作的序言。实际上,序言也是对文艺作品的另一种评论形式。
《〈湖南文艺六十年(1953—2013)·文艺评论卷〉序》,作序的背景是“在60华诞到来之际,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决定编辑一套大型丛书,定为17卷19册。‘文艺评论’卷即是其中一卷……”作者除了叙述撰写、篇目、编辑等情况,还着重强调:“文艺评论是推动文学艺术发展、前进的重要力量,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坚持文艺正确导向、引领社会审美风尚、提高人们鉴赏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段文字,既阐述了文艺评论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作者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文艺评论创作、文艺理论研究的动力所在。
《入世精神 脱俗境界——序李开龙〈希声集〉》, 三定先生开门见山,把这部散文集内容大致归纳成三类:学术性的读史笔记;抒情性强的、以回忆和游记为主的记叙性文章;现实针对性强的议论性散文。他总结李开龙的这三类散文都有“情感真挚,善于思考,富有思想深度”的共同特点,评论道:“书中的议论性文章,都是面对社会现实有感而发,多为针砭时弊之作,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穿透力……《论政绩》一文,对政绩持一种冷静、辩证的观点。作者一方面充分肯定:为政者,求政绩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意识,是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推力。另一方面作者明确指出:政绩需要正确的政绩观去引导,因为它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剑锋所指,或山河巨变、人民受惠、‘天下寒士俱欢颜’,或山河呜咽、百姓丧命、‘一将功成万骨枯’。于是,作者接下去逐一剖析了三种错误的政绩观。这种剖析可以给为政者以有力的警醒作用。”
三定先生把李开龙的《论政绩》文章,逻辑推理,条分缕析,能够使为官者牢固确立正确的政绩观;此篇文艺评论产生的政治效应、社会效果和人民情怀,是显而易见的。
悟道五:客观实在,“附录”露真情。
最后的板块是“附录”,仅有五篇记叙体文章。《自撰小传》,是三定先生从1956年出生至2020年的有关情况,涉及其家庭教育、求学、轶事、工作经历和兴趣爱好、研究方向、取得成果等,在约5000字篇幅内,娓娓道完,语言质朴,是难得的人生回忆录,尤其对青少年颇有启迪,受益匪浅。《日记里的初中生活》,是三定先生翻查读书期间的三本日记,写下如烟往事,记述的都是特殊年代发生的、现在的师生想象不到的“奇异”学校生活。《我与〈湖南日报〉三代报人的文字缘》,叙述作者爱好写作,向《湖南日报》投稿、发稿过程中,与该报三代编辑老师谛结“文字缘”的故事,情节感人,作为业余文学作者的我感同身受。《喜欢理论 爱好思辨——我的学习与学术小结》,讲的是作者“中学阶段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 “民办教师期间较多阅读哲学书籍” “上大学后钟情于文艺理论”“在高校任教后致力于文艺理论和当代学术史的研究”。
《贤者留给后人闪光的记忆——我的父亲余平均》,以“独特的人生观”“勤奋、勤劳”“爱好学习”“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子女既严格、又温馨”五个分标题,作者饱含深情,讲述了已仙逝的父亲余平均老先生的往事。在“爱好学习”中,作者叙述读小学三年级时,父亲慎重其事送给他两本厚书《历史唯物主义》《论马恩列斯》。“我开始以为是两本厚厚的连环画,特别高兴,可接过来打开一看发现印的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根本看不懂,就没有兴趣了。父亲这时引导着对我说,虽然你现在看不懂,但等你书读多后看,你就会觉得比连环画更好看……我对哲学和理论的浓厚兴趣(包括我后来把文艺理论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可能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这是三定先生后来从事文艺评论、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启蒙啊!
细读“附录”,我觉得它就是“正件”,对读者朋友全面了解三定先生的人生历练、学养形成、研究方向和学术成就,大有裨益。
悟道六:焟烛成灰,“百花”争吐艳。
行文至此,谈点感受。三定先生教书育人数十载,桃李满天下;他的第一学历并不高,就靠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八小时内、八小时外的刻苦钻研,虚心求教,顽强自学,披肝沥胆,穷经皓首,才成为全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文艺理论家,与“岳州八怪”之一的“史学怪才” 何光岳,有点类似。该书收录的学术论文、文艺评论、序言,包括“附录”文章,无不思想精深、论述有据、文风纯正,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文特有的力量。先生一辈子都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如同教练,悉心教授大家如何写好文艺作品。作为他的学生,我常想,倘若先生直接从事文艺创作,岂不早就成了大作家?!
虽不知三定先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据我所知,这些年来,正如他在《后记》所言:“扎根本土,关注本土,评论和研究本土文艺,始终是我追求的方向和开展评论、研究的重点
……也有少量对湖南以外文艺家、文艺作品以及文艺现象的评论。”先生学富五车,治学严谨,培育后秀,不遗余力。不可否认的是,他不潜心搞文艺创作,宁愿不当“大作家”,甘当“铺路石”,始终全力从事文艺评论写作和文艺理论研究;对文学青年精心栽培、对有潜力作者的作品评论鼓劲;亲自担纲举办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的公益讲座……余三定先生舍弃了“小我”,成就了“大我”:无形之中,助推了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文艺岳家军”乃至“文艺湘军”的强势崛起!
借用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无题》,来作拙文的结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岳阳县文联一级主任科员,2001年6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南省人民满意公仆”称号)
余三定,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二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1956年6月生,湖南岳阳县人。曾任湖南理工学院校长、《云梦学刊》主编、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湖南师大文艺学硕士生导师,现为湖南省社科基地“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文艺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岳阳市文联主席,天津外国语大学、湘南学院等高校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学、当代学术史研究。先后出版(含主编)《文坛岳家军论》《含英咀华——古代小说艺术探奥》《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文艺湘军百家文库·余三定卷》《许诺纪念文集》《文学概论》《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新世纪文论》《谭谈评传》《当代学术史研究》《何光岳研究》《南湖藏书楼》《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南湖藏书楼纪事》《当代中国学术史论》《当代屈原学史》《文艺的沉思》等二十余部;在《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人民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文学评论400多篇,其中被《新华文摘》转载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