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湘江河畔的千年绝唱,这是杜甫的“长沙三万里”

2023-09-19 20:51:43 红网时刻

秋来出伏之际,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临湘江河畔的杜甫江阁。对于纪念诗圣杜甫的仿唐楼阁,多年来或就地远眺,或楼下仰望,始终未能登楼。近日寻访杜甫栖居湖南长沙的漂泊踪迹,登楼之念与日俱增。

屹立在湘江河畔的杜甫江阁。图/林维平

杜甫江阁位于长沙市河东城区西湖桥,地处湘江路中段和西湖路交界处,为湘江风光带的一部分。江阁东边与天心阁、贾谊故居、第一师范仅千米之隔,西边紧靠湘江、橘子洲和岳麓山,是长沙"一江两岸"的标志性建筑。楼阁对面的岳麓山,像一条温顺的绿色长龙,横卧在水天之间;闻名遐迩的橘子洲,随着千年流淌的湘江,屹立江心之中。

湘江之畔的杜甫江阁,老人凭身份证可免费参观。我站在宽阔的地坪前,发现江阁的台阶栏杆为云纹石柱,屋面歇山顶,远挑檐口,将唐代建筑的古朴、雄伟展现无遗。在这秋高气爽的时刻,进入江阁访名人,观山麓,阅江河,好不惬意。跨过顶层的门槛,来到楼阁环廊,热浪扑面而来。看着一望无际的碧水蓝天,我举起相机一顿猛拍,将山水洲城的景色尽收眼底。

杜甫江阁北立面。图/林维平

来到江阁三楼,杜甫的生活轨迹跃然画中。杜甫(公元712年 一 公元770年),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在长安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他为杜工部。杜甫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15岁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

湘江北去,南来的杜甫逆流而上。他本想北归洛阳,因河南兵乱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年底到达岳阳。我背靠江阁,望见古城被厚重的云层遮住,清澈见底的湘江就在眼前。拍打两岸的滔滔江水,仿佛不是从衡岳击浪而下,而是沿着杜甫漂泊的足迹,从洞庭湖缓缓流来。突然,一阵热风吹到我的脸上,将这近20米高的建筑,幻化为杜甫停泊在湘江边的那一叶扁舟。

热爱生活的杜甫走遍大江南北。图/林维平

生于官宦之家的杜甫,少年时期生活条件优越,虽饱读诗书,却在进士考试时落第。为了求得一官半职,杜甫费尽心思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给唐玄宗举行的祭祀盛典,深得皇帝赞赏。玄宗要求宰相给他安排职务,但奸臣当道,毫无升官的希望。到了中年,走遍大半个中国,才在安禄山叛乱前夕,升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职务。由于国家日渐衰败,为了生计,他只好充当贵族府邸的"宾客",以维持一家的生存。

杜甫晚年面朝湘江叹苍茫。图/林维平

公元761年,严武应召入朝,给他不少帮助。杜甫在少尹叛乱时流亡梓州和阆州,后在严武举荐下,回到成都任节度参谋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因不惯于幕府生活,仅做三个月就辞职回家。公元765年,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依靠,便率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居住夔州未满二年,就创作诗歌400余篇。后乘舟回到江陵,想在这里安度晚年,但疟疾、肺病缠绕着他,加上亲友冷眼,叶落归根的梦想跌得粉碎。万般无奈之下,他设想投奔正待调任潭州(今长沙)刺史的韦之晋,度过晚年。

公元768年冬,杜甫从湖北公安来到湖湘大地,开启了他的“长沙三万里”。他先在岳州稍作休整,然后赶往潭州求助好友韦之晋。谁知待他来到潭州,韦之晋已暴病身亡,穷困潦倒的杜甫,只得在长沙度过人生的最后两年。初来长沙,他将小船停靠南湖港,在附近驿楼送别友人。后来,杜甫在湘江边租赁一间简易楼房,自称"江阁"。在这里与苏涣会晤,诗云:"茅斋定王城郭门,药物楚老渔商市。市北肩舆每联袂,郭南抱瓮亦隐几"。又与李龟年叙旧,"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两年里,杜甫留下百余诗篇,在长沙就作了五十多首。

杜甫与李龟年会晤。图/林维平

此刻,我心随着北去的湘江,遥想着公元769年那个春天,在碧波浩渺的洞庭湖中,杜甫和船工驾一叶扁舟,举家南渡乔口码头的情景。他们下榻在江边的乔江客栈,准备稍作休息再启程。第二天,他环游老街,见到人们悠闲的生活,便写下《入乔口》:"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当时他所见是明媚早春,所叹是命运多舛。过了乔口,杜甫来到铜官山下,忽见大火,以为是春耕烧山,直到火烧红了半边天,才知道是窑匠用山柴烧龙窑。于是就有了"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的瑰丽诗篇。

站在阁楼的栏杆边,遥望对面的岳麓山,听见楼下市民在湘江边吹拉弹唱,好不热闹。眼前忽然浮现出杜甫由衡州返回潭州,游览岳麓、道林二寺的情景。他用一种喜悦的心情,表露自己想在此安居养老的愿望,并写下《岳麓道林二寺行》的诗句:"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园养微躯。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在麓山寺前,他发现阔别二十年的故友李邕撰文并书写的《麓山寺碑》,特别高兴。进入古寺殿堂,读到宋之问的题壁诗,诗中的忧愤情怀感同身受,引起了杜甫的意外惊喜和感慨。

杜甫在平江县小田村的墓葬。图/林维平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湖南兵马使臧玠发动叛变,潭州大乱,杜甫乘舟逃出潭州,前往衡州。他计划南下郴州投奔舅父崔伟,却在郴州遇到河水大涨,只好调船南返。当时崔伟不知杜甫已离郴州,以为他溺水身亡,故在郴州为他修墓,实际郴州是一座空坟。杜甫准备北上汉阳,但因生活极度贫困,加上身患重疾,于公元770年冬天,病逝于湘江舟中,享年59岁,就近安葬于平江县大桥乡小田村天井湖。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认定该处是全国唯一杜甫墓葬,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敬奉在平江县小田村的诗圣杜甫塑像。图/林维平

杜甫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一生贫病交加,流离天涯。但他始终保持自我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国家的命运及人民的痛苦联系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诗篇。鲁迅高度评价他:"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时至今日,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链接

屈原、刘禹锡、沈从文,沅水河畔常德城,文学巨匠的千年相会

【作者简介】

林维平,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老干部摄影家协会会员。

【编辑提示】

本文为《寻景记》栏目作品,《寻景记由遍布全省各地的作家摄影家群体撰稿拍摄,红网论坛全程媒体支持,以网民原生视角讲述湖南文明流变脉络,展现湖南发展变化,记录美丽家乡变迁。

来源:红网论坛 作者:林维平 编辑:贺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