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梅花洞里的秘密
文/袁杰伟
入伏第二天早晨,阳光灿烂而充盈。
小汽车在梅花洞村的环库公路上行驶。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新化第二大水库——梅花洞水库。我睁大了眼睛,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一库碧水蜿蜒而上,说是水库,其实更像一条长长的河流。库中岛屿星罗棋布,给水库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最大的库心岛风采独具。两岸青山叠嶂,遥望着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群峰上两座屋檐翘角的古刹,就像龙的两只眼睛。
车到水库下游边的路段,只见一岛独秀,岛的四周有五个山脉,东面与西面的山脉离岛最远,南面山脉离宝岛最近,北面离宝岛不远不近。村人介绍说,这个岛就是宝,周围五座山脉便是五条龙,这个景叫“五龙抢宝”。
桃花岛、湖心岛、无名岛,岛岛秀色。真是山因水秀,水因山澄,一库入画。
进入村里,两边的山地上飘逸着阵阵果香和茶叶香。
梅花洞,一个富有诗意的词,却原来是如此诗情画意。
梅花洞村,就是因梅花洞水库而得名。
有谁能够想到,58年前,这里不是水库,而是两个水土肥美、人们安居乐业的村庄?
58年过去了,这里怎么样?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怎么样?
怀着强烈的好奇之心,我来到了梅花洞村村支两委办公楼。
一
1965年以前,梅花洞水库所在地是梅花、六竹两个自然村。两个村的村民集中居住在峡谷中间。村里有一条小河,叫小洋溪,发源于梅花村,流经六竹等5个村后,注入资江。
村落的中间是一条宽阔的石板路,石板路的两边,是连绵不断的房屋。大家沿着这条狭谷比邻而居。人们走在这条路上,天晴不用戴草帽,下雨不必撑雨伞,不论什么天气,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到处都是水井,水井夏天涌出清凉,行人蹲下来,随手捧一捧入口,清凉解渴;冬天冒出热气,把手伸到水里洗衣服、洗菜,带着温度的井水温暖着村姑村妇们的玉手,为她们驱走冬天的冷意。
这里的田非常肥沃,禾蔸长得又粗又壮。因井水丰富,灌溉极其方便。甚至很多田因为水源太足需要排水,成为“湴人田”(即烂泥田,意思是人一踏上去人的双脚甚至整个人就会陷进去,相当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草地)。
水源过于充足,成为人们的心腹大患。以至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嫁女莫嫁湴人冲,十只崂固九条冲”。人们把这条长长的狭谷称作“湴人冲”,而峡谷两边的群峰,就是新化土话里的“崂固”,也就是山头、山峰的意思。
人们用这句谚语表达了对这个地方水多成灾的无奈。
那么,这里的“人们”又是哪里来的呢?
据传,这里的“土著居民”姓毕,历代昌盛,出了不少状元。当地有句口头语:“除了毕状元,不准点状元!”道出了毕家一家独盛的景况。
盛久必衰。
毕家大户生活奢华,喂狗用粥,这在当时是非常奢侈的事。有一次,一个过路的先生经过毕家,在毕家驻足休息。毕家没有待之以饭,而是施之以粥。食罢,毕家小孩嘲笑先生为“狗先生”。
哪知这个过路的先生是一个神仙。神仙受了辱,毕家从此衰落下去,再也出不了状元。据说“先生”留了一句话:除非石头从水里浮起来,毕家再点状元。
而后来直到现在居住在这里的,都是宋朝以后移民过来的“江西老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1965年,政府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水库,于当年6月动工,1970年9月,大坝主体工程建成。坝高29.5米,坝轴长279米,上游积雨面积33.2平方公里,设计库容量211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量155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水田50500亩,实际灌溉42000亩。
为什么取“梅花洞”这个名?
原来,水库的最顶(北)端有一个洞,洞旁一条瀑布飞流而下。而在洞口的“额头”上面,长年长着神秘的苔藓一样的小草,却开着像梅花一样的花朵。梅花洞因此而得名。
梅花洞内到底有多深?也很少有人去探过秘。在修水库时,有几个大胆的民工,各持一把手电筒到里面探过一次。发现梅花洞内穴是朝上去的,他们一共走了八个小时,也没有探到顶。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人去过了。水库修好后,沙子、石头也都扑到洞里。水库蓄水之后,水淹进了洞内,人就再也无法进到洞里面去看了。令人奇怪的是,洞口那神秘的苔藓一样的小草也消失了。梅花洞的越传越神,仿佛这个洞通向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据传,这里曾经很是贫穷,人们连碗都买不起,吃饭的工具都是砍下一截木头后,把中间镂空当碗用。
但遇到村民干红白喜事,要用很多碗时怎么办呢?这时,人只要到梅花洞门口去烧香作揖,化一些纸钱。就会有一只羊从洞里用头顶着很多碗筷出来。人们需要多少,羊就会顶多少出来,一只也不会少。
有一次,这情景被一个刚刚缺牙的小孩子发现了,小孩笑了起来,说:“怪事!这只羊还会顶碗呢!”于是,这叠碗筷就掉到了地上摔烂了。从此以后,人们到梅花没洞烧香作揖,就再也不灵了。原因是“仙术”被识破了。
汽车开到能遥望到梅花洞洞口的地方,我让车停下来,下车站在路上,向那个神秘的洞口望过去,那被水淹了一半的洞口依稀可见,但传说中的草和梅花却不知去了何方。有了一方碧水的守护,洞门口都无法靠近,洞内当然更其神秘了。
梅花洞虽被水淹,不见洞,但洞前一泓库水,何其美丽。虽不见梅花,但两岸青山,胜过了梅花之美。此时水光潋滟,库风拂面,惬意舒爽。蜿蜒曲折的水库在众多山峰的陪伴下,如一美人静卧在此,水库的水清澈见底,像一面大镜子,又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大地上。
梅花洞水库建好蓄水后,除了距县城还是25公里这个距离没变外,村里的一切都变了:
原来住人的地方,现在是一汪清水,再也看不出来它曾经的样子;
原来村人们在“水库”两边都有地,现在,只能隔着水库相望;
原来村里水资源丰富,现在,水库“下游”有水没田,而水库“上游”有田没水。(所谓上下游,其实是南北,但村民们都这么说);
而水库的上游虽说有田,但田不多,只剩下了两亩多田,水库占去了442亩良田,这些良田中,很多是容易灌溉、肥沃的、高产的“十亩大丘”;
原来村里人住到一起“乡里乡亲”,现在,1600多名乡亲移民了。他们有的投奔亲戚,有的被政府安排在移民区。这个移民区,也就是“永靖社区”。
7月12日上午,我在永靖社区看到,这里二十多栋四层的楼房整齐划一,排列有序。社区内干净整洁,社区的办公楼夹在居民楼中,群众办事非常方便。各种公告、公示、信息栏、学习栏整齐排列。
住在这里,得城市之便,更有乡镇之美。
但是,乡土难离,总有人不愿意离开。不愿移民的怎么办?那就往后移,也就是往水淹不到的后方(北边)移,这些人被称为“后移户”,共有500多人。
500多人只剩2亩多田了,怎么办?
现在水不能靠了,那就只能“靠山吃山”:开荒!村人们披星戴月,与荒山战斗,慢慢地,不少荒山慢慢变成了良田。
原来的土还种不种?当然要种!隔着一个巨大的水库,怎么种?只能搭船去种。于是,14个个生产小组,每个组一条生产用船。
半个多世纪里,这种生产用的机动船,便成了村民在水里移动的唯一工具,人们结伴出工的情景也成了梅花洞村独有的美丽风景。直到2022年,环库公路通车后,船这种水上交通工具才被取消。
水库东面的干山岭上,原来是光秃秃的。为了让梅花洞水库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1996年,全村村民起草贪黑,扛起锄头来到干山岭上开荒、挖土、施肥,然后,通过飞播,把干山岭上全种上了各种杂树。如今的干山岭上和水库周边其它地方一样,郁郁葱葱,野兔、野猪出没。更早的山上,合抱之树寻常可见。
三
时代在变,梅花洞村的人也在变。
梅花洞水库是新化的第二大水库。
进入21世纪以后,到处兴起旅游热,新化县也搞全域旅游,农家乐、乡村游成了很多地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支撑点。有水库的地方,更是成了乡村旅游的热点或首选地。
梅花洞人也想发展旅游。发展旅游,这里的条件得天独厚。
村里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方案:洞梅山洞水库建一条16公里的自行车赛道,叭引城里人来此健身、旅游。
把26个“岛屿”建成文艺家的创作基地,把数个“库心岛”建成小型的“桔子洲头”,在周边的山上建民宿……
许多投资者都为这样的方案叫好!一个个跃跃欲试。
然而,政府给梅花洞水库的定位是:灌溉用水、人蓄饮水!
也就是说,连垂钓都不行,更别说发展旅游了。
这就彻底“粉碎”了这些策划者、投资者们的美丽梦想。
不但如此,近来又在此规划了一个自来水厂,第一期供应几个社区的用水。但梅花洞村民的居住地普遍地势高,高过自来水水塔,自来水不能供应梅花洞村。
有村民就理解:为什么取梅花洞水库的人,我们自己却不能受益?
村干部就做工作:“就像你不能吃自己的奶一样,你的奶只能你的孩子吃,你只能吃你母亲的奶。”在笑声中,村民们的不理解烟消云散。
不能靠发展旅游致富,靠什么致富呢?
人,总不能被尿憋死。
谢旺生谈起他搞茶叶、水果种植基地的经历,显得十分平静。接受采访时,他几次接到来电,约他去谈事。这个朴实的“老农”依然很忙碌。
1966年出生的谢旺生,1979年从本乡的胜利中学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担任村干部,1998年起担任支书,2021年退了下来。但当我到村里采访时,现任支书谢新辉却又把他推到了“前台”,说:“老支书比我更熟悉情况。”
谢旺生担任支书之后,面对着这有2200万立方米蓄水量的梅花洞水库思量了很久,他想,这是全县的第二大水库,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持得好,梅山洞水库的水质好,很多是天然的井水,这里的鱼也是很有名的。但水库的开发村里是管不着也不用管,归县里直管。但是,水库周边有一万二千亩山地,其中九千亩被划为生态林。但还有三千亩山地是可以做“文章”的。
如何带领378个户后靠移民户脱贫致富呢?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靠山山不吃,靠水水不能用。虽然村里还有三千亩荒地。但好长一段时间,村支两委也想不出办法来。
也不是没有人来出点子。曾有一些外地人来到村里,让村民种植山药什么的,说是种出来后包收购。但村民们也听到过很多骗人的事,山里人实诚,对这样不靠谱的事信不过。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2年。
这一年,村里落实退耕还林政策。谢旺生想,还成什么林呢?不如直接种上果树。
村里经过考察,从浙江引种东槐杨梅和乌梅。因为杨梅树属于常绿乔木,冬天不落叶,绿化效果好,又能赚到钱。
而杨梅栽上两种:乌梅早熟、口感好、粒小、质甜。东槐杨梅粒大、饱满、汁多,比乌梅晚熟十多天。两个品种先后上市,可以更持久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也更有利于销售。
杨梅的收益,成为了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
继杨梅之后,白茶惊艳亮相。
2014年,谢旺生、谢新辉、谢建华等三名村干部一起到浙江去考察,发现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安吉市场,是茶的集散地。安吉白茶销售火爆。如果自己村里种植安吉白茶,只要投放到这个市场就可以了,不愁销售。
于是,三个村干部引进了两个有技术有资金的老板,五个人合资成立合作社,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到梅花洞村开发安吉茶。在村里流转了1200亩山地,2015年开始种上白茶。三年后,年产值达到一千万元以上。
白茶的开发,带动了村民收入的提高,村民流转山地可得一部分收入。村民采摘茶叶,工资收入也是可观的。白茶的采摘要求很高,采摘时,不能用手指甲把茶叶从茎部掐断,只能够拗断。不能采摘的茶叶也要在采摘之后全部剪掉,好使第二年全部长出新叶。
由于白茶的采摘要求高,所以,采摘白茶的工资也是采摘普通茶叶工资的三倍。每年清明节前十五天开始摘茶,摘茶人数达每天六百人。合作社每年要付出三百多万元的采摘费,这些钱都流进了村民的腰包。村民还可以在加工、运输环节赚到工钱。
白茶树只能施无机肥,不能施化肥。村民搞养殖产生的有机肥又变成了钱。
愿意单独干的村民,合作社提供技术、青苗,负责收购青叶。这样干的村民收入更高一些。
2022年,白茶合作社又新流转了200亩山地,扩种了白茶。
谢旺生还于2018年承包了200亩荒山,种上了桔子树和枇杷树,次年挂果。
谢建华的女儿谢丽梅独资搞了一个合作社,于2021年种植了十多亩风凰梨,2023年已经挂果试吃。2021年12月,谢丽梅还种了10亩黄桃,也于今年挂果试吃。经过试吃,风凰梨和黄桃都味道极佳,达到了预期效果,可望明年量产。
四
谢新辉支书开车带我们到村干部家里去吃午饭的时候,说要请支书帮忙订购两百斤白桃。谢支书说,白桃上市后就一直供不应求,现在没货了。我问白桃是谁种的?支书说是一个叫曹元红的北京人种的。
午餐后,谢支书开车带我去采访曹元红。
曹元红的办公楼前,挂着“京新生态生农庄”等几块牌子。见我们一行人意外到访,里面的一拨人都迎了出来。
曹元红中等身材,一袭长裙,白净的脸上留下了阳光的烙印,新化土话讲得很溜。如果不是事先有人告知,也会看不出这是一个曾经在首都商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在北京有几套房子,在北京的年收入达百多万元的成功人士。
曹元红现在虽然是北京户口,但心还是一颗梅花洞人的心。
1976年在梅花洞村出生的她,在家里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由于父亲去世得早,她小时候与奶奶在水库边上的一所木房子里住。奶奶是个很“精工”的人。“精工”在新化话里的含义是讲究、干净、干练、利索等意思之和。奶奶总是把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自己提着铁皮桶子到水库里打水,一日三餐做得味美量适。曹元红深受奶奶的影响。伯父曹佐侯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每年都要回家看望奶奶。1997年,奶奶去世,伯父办完奶奶的丧事后,把曹元红带到了北京。她的命运从此得到了改写。
在伯父的帮助下,曹元红在北京东交民巷开了一个服装档,主要向外国人卖中国服装。这当然是一个利润很高的平台,曹元红很快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好景不长。
1999年5月7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东交民巷成了中国人民声讨美帝国主义暴行的地方,曹元红的服装档口也无法再开。她转到北京的牙宝路,做起了服装批发生意,这里的服装批发主要是针对东欧31个国家的,属于外贸生意。为了做好生意,她报读了北京服装学院成人班。不能说风生水起或大红大紫,但每年有一百多万元的收益还是比较稳定的。她在北京结了婚,买了多套房,生了孩子。一晃20年过去,孩子也读大学了。她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有着北京户口的北京人。
2016年,曹元红的弟弟来到北京。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弟弟讲起了家乡的一些情况,曹元红听了以后颇有感概:20年了,我已从一个不谙世事的乡里妹子变了北京的一个成功人士,变成了一个孩子的妈妈,家乡的梅花洞村,却还是从前那个梅花洞村,难道不应该有些什么改变吗?
弟弟说起他在梅花洞水库边办了一个牛场,正在养牛,养的是肉牛。她劝姐姐也回家创业同起养牛。
有位名人说过,每隔十年,人就应该有较大的变化。
这些年来,每一次家人来到北京,她免不了都要打发几千上万块给他们。家里兄弟姐妹又多,儿孙辈的人更多了起来。与其总是这样支持,倒不如回家带领他们共同创业。
没有多想,只是抱着能够帮助兄弟姐妹和村里人就业,增加经济收入的初心,曹元红于2017年回到梅花洞村,投资兴办养牛厂。同时开挖山地,准备开发农业,搞果园。到2018年时,已投资630多万元。两年多里,她修水井、建水塔,修公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的用水、用电和交通出行。同时她还吸纳贫困户务工,使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但这时,家里的“库存”用得差不多了。但还是远远看不到前景。此时的她,才知道农业是个无底洞。正在她感到左右为难,骑虎难下时,麻烦又来了:由于她搞山地开发时没有事先办好手续,被森林公安带走,准备由检察院提起诉讼。这样,她就面临着牢狱之灾。
好在曹家镇党委得到情况后,镇党委书记张剑钢及时去做解释说明,再由镇政府给予担保,检察机关才把案子给退了回来。镇领导指导她补办好了手续。说到这里,曹元红忍不住流下了热泪:是党和政府给了我温暖。
曹元红的创业事迹起了新化妇联的重视。她被评为2019年新化县巾帼创业之星,在2019年3月8日的表彰会上,她作了8分钟的发言,讲述了回乡创业的历程。县委书记朱前明当场对她伸出大拇指予以点赞,并表示要给予支持。
2019年4月1日,县委副书记周海强到曹家镇梅花洞村京新生态农场现场办公,为产业发展把脉。并带来县发改、妇联、农业、水利、交通、畜牧等单位负责人参加。听了京曹元红的情况介绍后,周海强对曹元红回乡创业的情怀表示高度赞赏。他指出,创业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女性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会更多,各级各部门要大力加强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和支持。这次现场办公,为她解决了前进路上遇到的各种瓶颈问题。接下来,农场的交通问题灌溉问题等都得到了解决。
此后,她认真调整了创业思路,进地创业方向的拐弯。
这个拐弯是她认真思考,坚定返乡创业的表现。
她放弃了养牛。
因为她做惯了批发,不喜欢零售。牛是一头一头“零售”的,她不喜欢。而且牛的“排量”较大,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视。
养什么呢?
养猪。
养什么猪呢?
曹元红不喜欢养肥猪。
肥猪很吵,整天闹哄哄的。
肥猪的“排量”很大,对环境污染大,这也为梅花洞水库对环境的需求所不容。
就养母猪。
母猪非常安静。一头母猪可以成活四年,四年里,一茬一茬地生小猪,就是生小猪的“机器”。
养母猪“排量”很小,所有的粪便自己的果场就可以消耗掉。
小猪都是批发出去的,这符合她多年来搞批发的职业习惯。
这样,她决定养母猪。
她把两栋牛舍改成猪舍,同时增加技术股东。2020年,为提高生态农场经济效益和自身造血功能,曹元红又贷款1400万元,新建一个1000头母猪基地,建了5栋猪栏舍,占地面积35亩。新建600立方三级沉淀池,全场雨污分离,采用刮粪,安装节水龙头,饮水系统,建有大小10个积污池,约2190立方。污水灌溉经果林,实现循环利用。
现在,在曹元红的猪栏舍里,养着1300多条母猪,每年要从这里批发出去一万多头小猪,年产值五千多万元。
生产白桃是曹元红创业的第二大版块。
曹元红是用心血在种桃。
刚是做好土壤,就费了四道工序。先是把土上的杂物清掉,再把杂树、杂草、荆棘割掉,然后晒干烧掉变成有机肥。第三步才是把根部的挖出来晒干烧掉。最后一道,才是开梯土,开梯土要挖两次,顺着挖一次,倒着再挖一次,才能确保土层是松软的。
2022年12月,开始挖种树的坑,一个坑800厘米长,800厘米宽,800厘米深,放上牛粪、盖好松土。现在,在她的精心呵护下,果园的土壤越来越肥沃了。
曹元红说,栽培树木如栽培孩子。
做好这些工作后,2018年2月27日,曹元红开始种下白桃树。苗木是在日本嫁接出来的。所有的苗木都带着母土回来。
曹元红说,树与人一样,只是不会说话而已,剪枝、施肥、防寒、杀虫、间果、套袋、运输、储藏,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呵护,才能获得果实的回报,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她是把果树当宠物养,果树也是男人,需要温柔以待。心要方正,初心不变。农业是一辈子的事业。
听着她一通一通的感慨,我感觉,她真是用心了。
除了白桃,她还种了冬桃、蜜桔,一共452亩,这个数字相当于梅花洞水库所占农田的总数。其效益则是等量的农田种粮所产生的效益所不可比的。安置劳动就业4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0人。
曹元红培出来的果实,很受市场欢迎。特别是白桃,从上市开始就供不应求。这个版块的市场太大了。她只恨所能做的太少了。
现在,年轻人都向往大都市的繁华和热闹,追逐大都市的机遇和市场。而在北京的国际大市场闯荡了二十多年的曹元红,有一种曾经沧海,把都市的一切都看淡的感觉。她初心不改,逆向而行,不仅是无怨无悔,而是对娘家、对梅花洞这块土地有了更深的依恋。
每当她短期回到北京的家,或当她在大都市穿行数天回到梅花洞村时,只需睡一晚上,她就觉得所有的疲劳一睡而散。梅花洞村才是她的归宿,是她生命出发的地方,她要把所有的爱都回报给这块生她养她的土地。
结束语
梅花,人们普遍赋予它傲雪斗寒的品格。但南宋诗人陆游却觉得梅花是甘于牺牲自己,把香留给世人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洞村的人们,更像陆游笔下的梅花。他们为了更多人的利益,甘于牺牲自己,一而再,再而三。
为了全县的农业灌溉,他们奉献出自己的良田,让良田成为水库;为了人畜饮水工程,梅花洞村人牺牲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他们一再失去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财致富的机会;他们看着别人饮用梅花洞的优质水,而自己却不能受益。
但梅花洞村人并没有抱怨,他们甘于牺牲,乐于奉献,智于开拓。需要他们开荒的时候他们开荒种田,需要他们退耕还林的时候他们种树,他们养牛、养猪,不但造福村里,而且带富一方。
他们把山地、荒地作为资源,种上茶叶,种上各种果树,养起小猪,富起来了,美起来了,文明起来了。
如今,美丽便捷的环库公路取代了船只,公路通到了每个“岛屿”,通到了每一个农户,村民们再也不需要走一脚泥巴路。每个岛屿上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一到晚上,这些路灯齐放光芒,通宵不灭,照得梅花洞水库熠熠生辉!
梅花洞村的文艺宣传队、威风锣鼓队、舞龙舞狮队活跃在乡村的各个地方,舞完之后,常伴随有刀、拳、棒、花鼓戏等的表演,还有古典山歌、劝郎歌、十二岁攀花等民歌的演唱,他们唱响了时代主旋律,舞活了人的精气神,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
不仅气候寒冷时,能含笑以对,争奇斗艳;春回大地后,更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甘于牺牲,恋于乡土,留香于人。这不但是梅花的品格,不也正是梅花洞村人的品格吗?
隐藏在梅花洞里的秘密,莫非就在于此?
袁杰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娄底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有《随园流韵—袁枚传》《毛板船》《第三只眼》《尘埃落不定》《漂泊在羊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