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诗堙(重庆大学)
近日,浙江丽水一家理发店推出了免费给农民工理发的服务,却发现来的人越来越少。经询问后才得知,原来,农民工们觉得理发店有点高端,免费理的次数多了不好意思。得知原因,理发店老板很快就在理发店门口新立了一个牌子:本店推出民工兄弟剪发10元。牌子一推出,立马就受到了广大农民工的喜爱。这场双向奔赴的暖心故事引起了社会广泛好评。(10月24日 中国新闻网)
理发店老板知道农民工的辛苦,农民工理解理发店老板的不易,理发店愿意为农民工免费理发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农民工报之以桃李,既享受了便宜的理发价格,也不会让老板做赔本的生意。如此爱心双向奔赴的故事,让人万分欣慰感佩。知恩图报本是平常之事,但这个故事除了诠释馈赠和感恩的平常道理,还生动见证了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共情的光芒。
同情是很多人的一种本能,当我们看到面对生活举步维艰的人,遭遇不幸的人,内心就会有所触动。但共情不止于同情,共情是同情的更进一步。泛心理学品牌KnowYourself厘清了二者一个差别:“与惋惜、怜悯或者同情不同,共情更多地使人从‘获得关心的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以‘给予关心的人’为中心”。简言之,共情不仅仅是说,我们因为他人所经历的不幸、所感受到痛苦而心有涟漪,更在于,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感受这一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感同身受。
对于农民工而言,一步一脚印,靠自己双手取得回报是他们始终在践行的人生态度。面对不求回报的善意,他们难免忐忑不安。而同样可贵的是,理发店店主在充分理解受助者的心情后,能够调整帮助的方式方法,更是站在他人的立场,用真情换真情。
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境况大有不同,能够达到共情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在这个社会声音分化,共情断裂的当下,我们借由互联网看到了太多的不理解,一群人仿佛永远无法理解另外一群人的处境,对于他人的难处、不堪、痛苦,有些人不是报以理解、同情并伸出援助之手,而是隔岸观火、冷嘲热讽。比如有人在公共场合遭到异性骚扰,有人首先问你是不是穿得太清凉了;有人在网上表达遭遇某种不平之事,却被要求给出全部的证据,否则就是故意“带节奏”;有人滞留异地,却遭到质疑:为什么都这样了你还要旅游……为什么这则新闻能够击中人们的心,因为在共情稀缺的时代里,感动从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表达真情,就是人们获得希望最大的能量。
令人欣慰的是,当今社会上仍不乏类似的案例。一些公益平台、各类民间互助项目得到支持并得以运转;高校根据食堂消费记录识别需要资助的学生,用理解他人处境的方式给予善意。与此同时,面对善意,受助者将未使用完的善款返回资助人,并表达感谢;面对社会助学,完成学业任务的同时回馈社会;路边的爱心冰箱为环卫工人提供夏日的一点清凉,并且总会有人主动去填满物资……
有网友评论称,心中有爱天地宽,相信理发店生意一定会红红火火,农民工的日子一定会甜甜蜜蜜。商家回馈社会的同时,其实也从中博得了大家的好感,让更多的人愿意相信这样的商家,做生意不仅仅是为了钱,还有着回报社会的感恩之情。这样的商户生意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好。而该事件的农民工们的态度也打破了社会普遍对于这一群体的偏见,虽然工作性质劳累,但也不需施舍和一味的受助,相反,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换取服务。
社会学中有个词叫做“亲社会互惠”,对不同文化者的共情、对受害者的共情、对弱势群体的共情,以及利他主义,成为“文明”很关键的组成部分。用共情去对待身边的人,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与我们紧密相关的事情,不仅感动的是事中人,更大程度上,也是“和谐社会”的未来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