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长沙理工大学:走进德夯苗寨寻找苗画记忆

2022-07-18 23:22:16 红网时刻

长沙理工大学“探访非遗苗画助力乡村振兴”专业调研实践团一行人举行会议讨论。

红网时刻新闻7月18日讯(记者 汪衡 实习生 赵倩男 通讯员 丁欣 罗臣 段饶宇)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日前,长沙理工大学“探访非遗苗画助力乡村振兴”专业调研实践团一行人走进苗族聚居地——德夯苗寨寻找苗画记忆,开启暑期调研活动的第一站。

此次暑期专业实践团由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魏桃初带队,团队成员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1名研究生组成。在为期7天的调研实践活动中,将走访德夯苗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非遗苗画梁氏工作室等多个调研点,以实地考察、座谈会、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探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湘西非遗苗画的传承与传播模式。

“你看咯,这个裤子就是我年轻的时候自己画来绣的!”走进德夯苗寨,一位80岁的苗族老婆婆指着自己身上的裤子十分骄傲地说道。苗画作为苗绣的前期工序,在老一辈村民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老婆婆介绍,过去的苗民基本上都会苗画这一传统技艺,此外也会请一些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作画。

苗画。

苗画始于清朝末年,最初是作为苗族姑娘刺绣图样稿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几经加工沉淀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往往在深色布料底上施以丰富颜色,图案多为双凤朝阳、凤穿牡丹、鸳鸯戏荷等,寓意着喜庆吉祥、人寿年丰。2011年,苗画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在与当地村民的交流探讨中,实践团了解到目前德夯苗寨中苗画的传播与传承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苗画在创作上逐渐被机器取代。

“以前都是先画后绣,但绘画花费的时间太久了,现在基本上都是用机器把画印上去。”一位在家编织背篓的当地村民说到这里时,语气充满了失落。

在德夯苗寨的调研活动后,魏桃初教授组织团队成员进行了会议讨论,结合实际现状探讨非遗苗画推广发展的新出路,他指出:“如何提高湘西非遗苗画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我们此行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可以从高校艺术课程方面考虑一些创新点。”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编辑: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