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晴(西京学院)
南京大学近日明确表示拒绝国际排名,消息公布之后引发了国内高教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南大校方表示,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4月26日 澎湃新闻)
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几个排名是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等。这些排名向来都是高校每年的“必争之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本来搞些民间排名也无伤大雅,排名收集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升学、社会就业作参考,也可以督促学校更好地建设各项指标。但问题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排名被滥用,其无视各国国情与特色,将学校和学生划分了等级,不利于教育与个人的良性发展,其掺杂的“水分”不少,更像是一种大学花钱投资的宣传广告。
许多大学在追逐排名的路上陷入了功利化陷阱,产生“唯排名”现象。浪费资源,将拨款资金用作“投资”排名,拘泥于追求论文发表数量、毕业生就业数据、教师海外留学背景、留学生数量等“一刀切”片面指标,忽视了切实保障学生受教育质量,如提升硬件设施、重视德育教育、注重课堂质量等。有些学校专业创立几年不到,却已在国际排名上名列前茅,“水分颇多”,大学失去了原有的威严与崇高。在这种现象的驱使下,学生也不再去认真对比衡量学校的各方面情况,而是单一化的看排名择校,一些同学还会去国外“水”学历,甚至还出现了“高校鄙视链”,有违教育本质与教育公平。
大学可以被评价,但不该被排名。沉下心高质量办学、搞好各项建设才是硬道理。学校不能被这些所谓的排名“绑架”,掩盖原有色彩,成为“流水线”上一模一样的黑白产品。靠几项生硬指标去定性一所大学和一个学生,未免过于苍白无力。大学应当立足国情,育人为本,去搞好自己的办学特色,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
淡化国际排名,重心由外部转向内部,不仅是学校的事,还需各方共同努力设置配套政策。除去功利化排名以后,要促进高校良性竞争发展也少不了相对的参照指标。教育部门应当作出相应指示,探索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官方大学评价体系,社会也要改变固有观念,就业不应“唯名校”录取,相应的按国际排名进行的各项学生福利政策也应进行相应调整。
南京大学“退榜”的这一举动,事实上开创了“去排名”的先河,后续也许会有更多的学校参与其中。“去排名化”引起的阵痛无可避免,但阵痛过后,迎来的会是更加纯粹、公平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