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希望在“春耕”。连日来,漠滨侗族苗族乡洞头塘村村民开辟杨梅林基地,大力发展杨梅种植,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4月10日,阳光明媚,洞头塘村杨梅基地的山头上党旗迎风招展,该村村支两委干部和党员小组长身穿红马甲,带领群众手拿劳动工具,躬身为杨梅基地除草松地,场面一派繁忙。
“这块杨梅基地是作为村集体经济产业来打造的,原来是一些荒山、灌木丛,土地产出不高。”洞头塘村党支部书记杨连说,漠滨生态环境好,且发展的杨梅产业稳步向好,该杨梅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把分散在各家各户及疏于管理的土地集中起来,种上杨梅树,统一管理经营,进一步壮大本乡特色产业,为农村产业发展调结构、成规模、助增收做好示范引领。
瞄准产业发展路径,洞头塘村积极付诸行动。今年,该村从托口引进东魁杨梅苗木1280棵,计划打造100亩面积的新杨梅基地。由于杨梅林成长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产生效益,在县农业部门帮助下,经反复调研筛选,决定改进种植模式,采用东魁与黄精等中药材套种模式,以“短”养“长”,立体发展,破解这道速效增收难题,让村里长期、短期收益能够达到“双赢”。
“杨梅树长大枝叶茂密,黄精又恰好喜阴,它生于林下,栽培两三年即可采收。”洞头塘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尹辉华说,村里先把基地的基本工作做好,带动村民们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收致富。
“1亩东魁杨梅的产量保守估计在1000斤左右,按市场价每斤10元计算,产值大概有1万元。半亩黄精经济效益可达5000多元。这样算下来,套种1亩达产后可产生经济效益1.5万余元。”杨连盘算了一下,“要是管理得好,经济效益还会有所增加。”
据悉,洞头塘村建设杨梅套种基地,还示范带动了漠滨乡其它几个村新发展杨梅基地600余亩。